- 聽潮:新海派美術評論
- 毛時安
- 1567字
- 2025-07-22 15:30:16
巴比松風動滄浪水
丁光燮畫跡追蹤
歲月蒼茫,就像太湖蕭瑟的秋水。20世紀20年代,好像不算太遙遠,但又因為20世紀承載那么多沉重變化的時代風云和文化內容,顯得有點遙遠。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應該被記入歷史的事件和人物,竟也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記憶。作為一個民族的文脈,后人有責任去整理,去鉤沉,去打撈,讓它們浮出水面。“滄浪之光——丁光燮、顏文樑油畫展”正是體現了后人對于歷史的擔當,對于前輩藝術家的一往情深的追尋和緬懷。
20世紀初葉,西風東漸,給幾千年的華夏文化帶來一種嶄新的可供吸收、消化的人類優秀文明的文化養料。蘇州,這座歷經2500年歲月滄桑的歷史古城,這座集中了明清江南文化符碼,到處小橋流水、粉墻黛瓦,滿耳吳儂軟語曲水磨腔的文化名城,在中國文化、中國美術歷史大變局的時刻,誕生了一座油畫的學府。這就是旅法歸來的顏文樑先生創建于1922年的蘇州美專。蘇州美專緊靠著江南園林的精華之作滄浪亭。它和當年的上海美專、北平美專、杭州美專一起,為中國油畫的啟航培養了一批杰出的藝術家。從滄浪亭起步的油畫家有董希文、李宗津、俞云階、周正、閔希文、羅爾純……也聚集了一批把歐洲油畫引進現代中國,積極從事油畫創作、從事油畫教育的美術先驅者。他們集合在顏文樑先生的周圍,光大著顏先生直接從巴黎帶回來的歐洲古典主義寫實抒情的畫風。丁光燮就是顏先生的忠實的同行者。作為美術教育家,他追隨顏先生全身心地投入美專的教學工作,編寫教材,帶教弟子。同時,作為油畫家,他和顏文樑、朱士杰一起在蘇州、南京、上海多次舉辦油畫展,被譽為“蘇州美專三城”,開啟創了蘇州美專畫派。1929年作品《綠蔭下》參加“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1939年,他在上海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隆重舉辦了盛大的個人油畫展,出版了《丁光燮風景畫展特輯》。一時間,洛陽紙貴,成為滬上收藏家們熱烈追捧的藝術家。

丁光燮 綠晴紅橋
丁先生是一個在中國早期油畫藝術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風景畫家,他的作品深受法國巴比松畫派的濃厚影響。丁光燮沉醉于江南風光,把蘇州郊外的湖光山色、田園風情,和緩的山丘,寧靜的湖面,水鄉的古橋,以及風景中的詩意,展現在自己的油畫世界里。作品中洋溢著和巴比松派代表作一樣清新的空氣、泥土的芬芳,還有風越過林間的優美姿態。從中我們可以有趣地發現,巴黎郊外掠過楓丹白露樹梢的風在當年如何吹皺了滄浪亭的一泓春水。這中間有著早期中國油畫家毋庸諱言的對外來藝術樣式的極其認真嚴肅的模仿、學習和借鑒,甚至帶著難免的一縷青澀的痕跡。同時,又盡可能用來傳達中國江南風景的獨特情致,展現著本土化轉換的最初努力,特別是對于中國美學最為傾心的繪畫意境的營造。
巴比松畫派誕生在法國大革命失敗后的陰云籠罩的巴黎。為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提供了一個回到大自然的詩意懷抱的烏托邦式寄托。相類似,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在一個戰亂頻仍,上海淪為“孤島”,民族陷于危亡的苦難時代。國破山河在。丁光燮以他的充滿感情和夢幻色彩的畫筆,展現江南郊野的田園牧歌情調,為之涂上了一抹難得的浪漫主義色彩。流云、月色、行者踽踽獨行的背影、波光搖曳流向遠方的河流、片片升起的帆影。他筆觸輕柔,設色清新,淡淡的色彩傾訴了人面對大自然懷抱良辰美景時內心的舒展。為顛沛流離的國人營造了一個心靈躲避苦難現實的寧靜、恬淡而詩化的世外桃源,也喚起了他們對于家國河山未曾破碎時的美好記憶。藝術的功能永遠是多樣的,色彩則永遠是五彩斑斕、不拘一格的。
“滄浪之光”展出了丁光燮家人精心收藏的風景畫,大都是第一次與世人見面。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沉淀,重見天日,彌足珍貴。我們可以感受到前輩們篳路藍縷的藝術足跡。令人感動的是,這次同時還展出了丁光燮生前收藏的顏文樑先生的佳作。見證了前輩藝術家們相攜相隨、不離不棄的深情厚誼。
上海之巔展覽“滄浪之光”,這是一次多么美好的藝術邂逅。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