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不常會琢磨穿越回過去重當兒童的可能性。自然了,要穿越回去當兒童,一定得帶著現有記憶回去。不然,豈非只是懵懂無知地重過一遍童年?好,既然如此,就得認真思考:回到幾歲當兒童,比較劃算呢?
回到十八歲?太晚了,都成年了,沒法自稱兒童了。
回到初中高中時期?唔,想想那時候就是上課讀書、考試排名,初中生研究中考,高中生致力高考。懵懵懂懂,連自己喜歡的女孩子是誰都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好意思表白,表白了可能被老師揪出來叫家長,那回去干啥呢?就為了重溫每天早起騎車上課、晚上日落騎車回家做作業嗎?為了重新做受力分析、總結中心思想、完成方程配平、背誦全文、做完形填空、計算排列組合嗎?不要不要。再往前面一點吧。
回到十二歲?嗯,那年好像要考初中了。我還記得那時的小學,六年級小學生為了考上本地最理想的中學,得會點奧數之類的才藝,小學的最后一年,暗無天日(字面意義上的),我好像沒怎么見過明亮的天空——早起摸黑上課,晚上摸黑放學。記憶里只剩下學校食堂里發苦的花菜與酸澀的番茄蛋湯。哦,還有一個籃筐完好的籃球場和一個摔傷過好幾個同學的沙坑。唔,好像不太值得特意穿越回去……
回到十一歲?那年家里好像連有線電視都沒有,只能來回看幾個無趣的無線頻道,節目到點就停,連深夜電視購物節目都沒有(我一度靠看電視購物節目取樂)。每周二下午還沒電視看——暑假的難熬經歷啊。那時想聽音樂,只能自己去買磁帶,放進錄音機里;聽完自己愛聽的曲子,還得倒帶重放。那會兒聽港臺明星唱歌,經常聽不清楚歌詞,只能靠磁帶自帶的歌詞紙。所以我穿回去的樂趣何在呢?唔……
回到十歲?仔細想來,當時家里的電視機好像連體育頻道和電影頻道都還收不到,想看球賽非常辛苦。那會兒球賽都在周日晚上播,作為孩子,我得早早睡覺。想看球賽,得趁爸媽出去見朋友吃飯晚歸時,偷偷摸摸地操作——還得在聽見他們到家時,趕緊熄燈睡覺。雖是如此,只要爸媽一摸電視,發現是“熱的”,就能把我的一切詭計揭破。
回到九歲?好像那會兒我都沒啥游戲可打。那時紅白機游戲卡還很珍貴,我只能拿著手里一盤買機附送的“52合1”,來回刷《馬戲團》《冒險島》,然后很快死掉。現在想起來,我為什么要為那幾個游戲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呢?再說,那會兒我連《魂斗羅》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怎么操作都不知道。
回到八歲?那時的我完全不會騎自行車,出門得靠爸媽接送,而爸媽得上班,這么一想,我連門都沒法出。既然出不了門,那就在家吧!沒電視看、沒音樂聽、沒游戲打,那時家里的書就那么幾本,一半還是我外公送的線裝書。電影院是不會讓我這種孩子單獨去的。而且我沒記錯的話,當時還不是一周雙休呢……
回到七歲?回到六歲?回到五歲?不讓吃,不讓喝,要被媽媽牽著到處走,見人叫阿姨,叫叔叔,叫伯伯,叫三姑媽,叫小舅婆……好像穿越回去,也沒啥樂趣呀……
我估計許多人都有類似經歷:想要回到過去某個時間段,感受一下快樂;但真回去當兒童,再細想想,還是算了。
我曾認真看著舊照片琢磨過:小時候的樂趣,并不如現在多——人長大了點,自由了,有點消費能力了,加上這個時代有互聯網提供數之不盡的精神內容,比起小時候,快樂是翻倍的。如此想來,小時候唯一的好處,大概便是煩惱少?
可是我再深回憶,發現小時候煩惱也不少——只是時過境遷,我們都忘了。五歲時沒買到的玩具,七歲時考砸的一次考試,九歲時被其他小孩弄破的一本漫畫書,十歲時爸媽去參加一次家長會后黑著臉回來……現在看來那些自然是小事一樁,但當時的我可是會正經當一件大事對待呢。我有個朋友,搬家時翻到自己小時候的日記,發現小時候自己無緣無故為許多事操心,小到雞毛蒜皮,大到天下蒼生。現在固然一笑了之,但“當時也沒一天是真開心的”。
當然,做孩子還是有一點福利,那大概是可以做熊孩子,出了事也沒啥后患。童言無忌嘛,做錯了事還有補救余地;但大概也沒幾個人真想回去做熊孩子,禍害自己的父母。現在回憶起來,當孩子煩惱少,自由也少。畢竟,許多孩子都得經歷“爸媽做這些都是為你好”,難免被管頭管腳。
這么想想,做兒童似乎也沒有成年人乍一想的那么好玩,就像當成年人也沒有少年時想象的那么有趣。小時候,許多人大概都希望快點長大。當時也許存過這樣的念頭,“長大了就自由了,想買什么玩具就買什么玩具,那樣就沒煩惱了”。這和現在“回到小時候,當個兒童,就沒啥煩惱了”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自己此刻不在的那個時空最為美好。雖然實際身處其中怎么樣,那是另一回事。最美好的永遠是希望與選擇性的記憶或想象。
長大自然也有好處。小時候的幸福像豬八戒吃人參果,吃下去了卻不知道滋味;長大了,多少知道人生的甜與苦。小時候一個鐵環、一個陀螺、一本連環畫就能帶來的快樂當然更純粹,但也是因為我們懵懂天真還不知道煩惱,以及沒的選。長大了,人生多少有的選(至少比小時候多一些選項),雖常是煩惱焦慮之源,但也常是幸福之源。
我有個朋友,每到兒童節就要去某快餐店點兒童套餐吃。如上所述,穿越回去當兒童,其實沒那么好玩;但作為成年人,偶爾享受回憶一下當兒童的感覺,卻是人生福利。所以雖然童年少憂,到底還是長大了好——您看,長大了的自己,就有錢有自由去買兒童套餐吃,買自己小時候買不起的玩具,暫時躲避回童年里,卻不用承擔自己已經想不起來的童年時的苦楚;小時候的自己吃不吃兒童套餐,卻得爸媽說了算,而且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半還不理解:
“為什么那些哥姐叔姨一把年紀了,還想過我們的兒童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