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風寒咳嗽
癥狀
咳嗽聲音較重,咽癢,咳痰較稀薄,色白,多兼有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痛,怕冷,或見發熱,無汗,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
【選穴】列缺、太淵、肺俞、大椎、風門、合谷。
【定位】
列缺:左右手虎口張開,垂直交叉,在上方的食指尖所觸及的突起的骨端處。
太淵:在腕掌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大椎: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操作方法
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鞏固2~3次。
風熱咳嗽
癥狀
咳嗽頻繁、劇烈,氣粗或咳聲音沙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多兼有咳時出汗,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體酸軟,怕風,身體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
【選穴】大椎、肺俞、豐隆、曲池、外關、合谷。
【定位】
大椎: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2橫指。
曲池:屈肘,在肘橫紋外側端的凹陷中。
外關: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2寸,兩骨之間凹陷處。
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操作方法
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鐘,以微紅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或用溫和灸,距離皮膚2~3厘米感覺溫熱即可,以微紅為度,每次5~7分鐘,每日1次,咳嗽停止、咳痰消失后鞏固2~3次。
風燥咳嗽
癥狀
干咳,連聲作嗆,無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多伴有喉嚨發癢,唇鼻干燥,咳甚則胸痛,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頭痛、微寒、身熱,舌紅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而干,脈浮數。
治法
【選穴】陶道、風門、肺俞、膏肓、脾俞。
【定位】
陶道: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風門: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膏肓: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3寸。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操作方法
艾條溫和灸,距離皮膚2~3厘米感覺溫熱即可,以微紅為度,每穴10~20分鐘,每日1~2次,咳嗽消失后鞏固灸3~5次。
對癥治療
咳嗽常伴有頭痛、胸痛、脅痛、肢體酸痛、少氣懶言、怕冷等癥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癥狀加用以下方法。
(1)頭痛加上星、百會,艾條溫和灸,每次6~8分鐘,以局部有放松、疼痛緩解為度。
(2)胸痛、脅痛加膻中、陽陵泉,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放松、疼痛緩解為度。
(3)肢體酸痛加昆侖,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有放松舒適感、皮膚紅暈為度。
(4)少氣懶言加關元、腎俞,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紅暈為度,每日1次。
(5)怕冷加關元、百會,艾條溫和灸,每穴10~15分鐘,每日1次,可灸至怕冷癥狀消失為止。
【定位】
腎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兩側旁開1.5寸。
昆侖: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百會:在頭頂部,正中線上,兩耳尖連線的中點,或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
上星:在頭部,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膻中:在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注意事項
(1)操作時應避風保暖,防止因皮膚暴露而受涼,加重病情。
(2)有條件者可配合針灸、拔罐治療。
(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減少本病的發生。經常灸足三里穴,可增強抵抗力,對于易患感冒者有預防效果。
(4)常開門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病菌感染概率。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