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灸基本知識
什么是灸法
灸法是用艾葉或其他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可燃物在人體特定部位上溫熨、燒灼,借助火的溫熱之力,通過經絡傳導,作用于人體,發揮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治病防病的一種療法。
灸法的發展簡史
灸法起源于人類對火的使用。遠古時期,人類在用火取暖或意外被火燒灼時,緩解或治愈了某些病痛,從而發現火焰的熱力作用于人體某些特定部位時有治療疾病的作用。當人類有意識地將這些治療經驗積累起來,并主動用烘烤或灼燒的方式治療病痛時,灸法治療便逐漸形成體系。
1973年在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記載了經脈循行的部位、經脈主治的疾病、灸法適宜的疾病,同時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灸法和其他治療方法,由此可見,灸法在《黃帝內經》出現以前便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系統理論。
春秋戰國時期,灸法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如《孟子·離婁》有云:“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左傳》中記載醫緩給晉景公診病后說:“疾不可為也,病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攻之不可”的“攻”即指灸法。《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戰國以前醫學的一次大總結,其中詳細敘述了灸法的起源、種類、適應證等內容。
漢代至晉代,《傷寒論》《曹氏灸方》《針灸甲乙經》《肘后備急方》等著作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針灸學的發展。《傷寒論》十分重視灸法,對少陰病等眾多疾病均用灸法。《曹氏灸方》是我國最早的灸法專著,為三國曹操之子曹翕所著,書中記載了諸多穴位及施灸的禁忌。《針灸甲乙經》詳盡論述了臟腑經絡腧穴、脈診理論、針灸禁忌、病機證候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把灸法運用到對猝死、霍亂吐利等疾病的急救之中。
南北朝時期,灸法在民間盛行,《南史·齊本紀第四》記載“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由此可知,當時人們對于灸法的重視程度。
唐朝有“灸師”這一專業職稱出現,著名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大力提倡針、灸、藥并用。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指出:“雖日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是介紹灸法治療癆病的專著,《新集備急灸經》則是灸法治療急癥的專論。
宋代有“天灸”“自灸”的記載,即利用具有刺激性的藥物,如蒜泥、白芥子、斑蝥等敷貼于穴位或患部,使皮膚發泡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一種非火灸的灸法。
明清時期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徐鳳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張介賓的《類經圖翼》、汪機的《針灸問對》等都為針灸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清代吳亦鼎的《神灸經綸》是我國醫學史上又一部全面系統的灸法學專著,主張“灸重審穴”。清朝末年,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我國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但灸法治療以其簡便、靈驗、價廉的特點仍流行于民間,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949年以后,國家大力發展中醫,針灸在教育與臨床上得到長足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現代針灸方法,如無煙艾條以及各種新式的灸具和溫灸治療儀的發明及應用等。
灸法的治療機制
灸法基于人體經絡與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體系,通過經絡將熱力與藥力輸送到人體的各個臟腑及其他組織器官而發揮療效。
灸法以應用艾灸為主,艾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艾葉氣味芳香、易燃,具有溫經通絡、回陽救逆、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消腫散結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說:“溫中,逐冷,除濕。”《名醫別錄》:“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孟子·離婁篇》有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久病體虛之人,必用陳年的艾長期灸治才可治愈。
現代研究表明艾葉的主要藥效成分為揮發油,又名艾葉油,油中含有桉葉素、β-石竹烯、松油醇等。艾葉油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種革蘭陰性菌有抑制作用。
灸法的功能及特點
(一)功能
灸法治療主要有以下7種功能。
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灸法有瀉其有余、補其不足的作用,以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在治療疾病或保健強身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灸料大多性味辛溫,如艾葉,點燃后,熱力載藥性透穿肌膚,直達深層,溫氣行血、驅寒除濕。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溫經通絡、調理氣血、宣痹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風、寒、濕所致的各種痹證、痛證。
滯氣見溫則散,寒凝、血瘀見溫則化。灸法的溫熱辛竄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有行氣活血、消瘀散結之功。用于治療各種因跌打或經絡阻滯造成的氣滯血瘀證。
艾灸自古以來可用于急救,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傷寒論》云:“下利手足厥逆,無脈者,灸之。”臨床上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虛脫、休克的危急證候,能夠起到回陽救逆的功效。
灸法可以推動人體內的氣血運行,有利于脾腎等臟腑功能的恢復,從而促使氣、血、津、精的再生。在治療脾胃虛弱型消化功能不良,虛勞、血虛、陽痿、早泄、子宮脫垂等虛損陷下性疾病方面,療效較好。
施灸不僅可使身體陷下的中氣提升,也可平降人體上沖之氣,如胃氣上逆造成的打嗝兒,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頭痛等均可用灸法治療。
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防病于未然,尤以艾灸防病為重,《備急千金要方》說:“凡入吳蜀之地游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疬瘟瘧毒氣不能著人也。”無病時自灸,不僅可以預防疾病,更可使精力充沛,抗衰老。
(二)特點
灸法以艾灸為主,是因艾葉具有其他材料無可比擬的優點。
(1)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作出大小形態不同的施灸材料,并可以根據病情加入其他中藥以提高療效,操作方便。
(2)易于燃燒,熱力與辛溫的性味使其能穿透皮膚,直達深部。
(3)療效卓著,對于各種急慢性病證及日常保健均有較好效果,適用范圍廣。
(4)艾葉全國各地均有出產,價格低廉。
灸法的操作
(一)選擇體位
患者體位的選擇合適與否,直接關系到取穴的準確度和灸法的療效。舒服的體位是保證施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此外選擇體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施灸者能方便取穴、操作,患者舒適,可以長時間保持為原則。
(2)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采取一種能將施灸部位暴露于外的體位。
(3)施灸時一般采取臥位,尤其病情較重、體質虛弱、精神緊張的首次施灸患者。
(4)當氣溫較低時,應減少皮膚的暴露面積,避免風寒侵襲。
(1)仰臥位——適用于頭部、胸腹部及四肢正面的穴位,如中脘、神闕、內關等。
(2)俯臥位——適用于頸項部、胸背部、腰部及四肢背面的穴位,如大椎、腎俞、次髎、委中等。
(3)側臥位——適用于頭部、胸腹部及四肢側面的穴位,如聽宮、帶脈、曲池等。
(4)仰靠坐位——適用于頭面和上胸部的穴位,如印堂、缺盆等。
(5)俯伏坐位——適用于頸項部、上胸背部、肩部、上肢部的穴位,如風府、大杼、肩髃、外關等。
除上述體位外,還有側伏坐位、屈肘拱手位、屈肘仰掌位等,施灸者可按患者意愿與操作需要靈活地調整,不必拘泥于一種體位。
(二)取穴
灸法療效如何取決于取穴的準確與否,只有保證取穴準確才可以使藥效發揮到病處。必須在患者確定體位后,再進行取穴,為防止出現偏差,須囑患者取穴后保持體位,可用指甲掐或有色筆在穴位處做標記。此外,在取穴時要保證所灸部位平直及體位的舒適,以防艾灸時艾炷底部不平,燃燒時火力不能集中,熱力難以透達深層;同時也可防止艾炷滾落,燙傷皮膚或損壞衣物。
(三)施灸
施灸操作主要包括以下5個要點。
使用艾炷灸時,取穴后可用甘油、凡士林、燙傷膏等黏性物質涂抹穴位以固定艾炷,防止掉落。艾條灸需要手持艾條,或者采用溫灸架、溫灸盒等器具固定艾條。
艾炷點火應用暗火,如用線香點燃;艾條用明火點燃,如打火機、酒精燈、蠟燭等。
先灸上部穴,后灸下部穴,艾灸的火力由弱逐漸增強,以便患者易于接受,需要灸多壯者,必須由少逐漸增加,或者分幾次施灸。需用大壯者,先用小壯開始灸,然后逐漸更換至體積較大的艾炷。
根據臨床經驗,使用艾炷灸時,應遵循以下原則:凡少壯男子、新病體質好者宜大炷多壯;婦孺、老人、久病體質弱者宜小炷少壯;頭面軀干皮薄肉少處,灸炷不宜大而多,腰腹四肢肌肉豐厚處,則可大炷多壯;對病情穩定,欲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者,數壯即可;但對病情嚴重,虛衰體弱,或陰寒內盛,需振奮陽氣者,須用大炷多壯;患者昏迷,脈微欲絕,救急之時,大炷施灸,不計壯數,直至脈搏回復。
采用艾灸補法時,不可吹艾火,使溫和的火力緩緩地透入體內,且須待艾火自滅,然后按壓穴位,以達到溫陽補虛的作用;使用艾灸瀉法時,需快速吹旺艾火,使艾炷燃燒迅速,艾火旺可以開穴散邪外出。
常用灸法及其特點
灸法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艾灸與非艾灸。
(一)艾灸
將質地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之上,用拇指、食指、中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緊成規格大小不同的圓錐形艾炷。可分為大、中、小3種規格,大號艾炷底直徑1.2厘米,高1.5厘米(如半截橄欖大);中號艾炷底直徑0.8厘米,高1厘米(如棗核大);小號艾炷底直徑0.5厘米,高0.8厘米(如麥粒大)。每燃燒1個艾炷稱為1壯,艾炷灸主要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1)直接灸:將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的皮膚上,為防止其傾倒,可以事先在施灸皮膚上輕抹上一點凡士林、燙傷膏、蒜汁或粥湯等黏附劑,此法用于所有直接灸。直接灸分為無瘢痕灸和瘢痕灸兩種。
1)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用中、小艾炷施灸,將艾炷放置于皮膚上之后,在艾炷的上部尖端點燃,當患者開始感覺灼燙時,立即用鑷子將艾炷移走,換下一炷。一般灸3~7壯,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施灸后少部分可見水皰,但不形成灸瘡。若出現水皰,水皰較小者可不必處理待其自行吸收,較大者可用消毒針具將其刺破引流液體,再涂上甲紫溶液或燙傷膏即可。其特點是對皮膚損傷小,療效較好,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病,如陽痿、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和皮膚疣等。
2)瘢痕灸:又稱化膿灸,大、中、小艾炷皆可使用,固定艾炷后,從上部尖端點燃,當燒近皮膚時有強烈的灼痛感,施灸者可用手在穴位周圍拍打以減輕疼痛。待艾炷燃盡后,除去灰燼,若要換下一炷,須先再涂1次黏附劑,1個艾炷為1壯,可根據病情選擇壯數。施灸完畢后施灸部位往往被燒破,呈焦黑色,可用一般消毒藥膏貼于創面,大約1周可化膿。化膿時每天換藥膏1次,灸瘡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適用于治療慢性胃腸病、瘰疬、哮喘,預防中風等,此法效果佳,但因遺留瘢痕,灸前告知患者,取得同意方可操作。
(2)間接隔物灸:將一層藥片(單方、復方均可)放置于艾炷與皮膚之間,施灸時可以同時發揮艾灸與藥物的功效。以下介紹4種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
1)隔姜灸:把生姜切成直徑3厘米左右、厚0.2~0.3厘米的薄片,在中間用針穿刺10個以上的小孔,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然后將姜片放置在施灸的皮膚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換新艾炷再灸,若姜片燒焦也可更換。一般灸5~10壯,以皮膚紅暈而不起皰為度。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難忍時,可將姜片向上稍提起,或緩慢地移動姜片。隔姜灸的應用廣泛,適用于一切虛寒病證,對咳嗽、嘔吐、腹痛、泄瀉、遺精、陽痿、早泄、不孕不育、風寒濕痹、痿證和痛經等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2)隔蒜灸:用新鮮的大蒜頭(獨頭紫皮蒜最好)切取厚0.3~0.5厘米的薄片,或將蒜搗成泥制成蒜餅,用針在中間扎出幾個小孔,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然后將蒜餅放置在施灸的皮膚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后,換新艾炷再灸,每灸4~5壯換一次蒜片。一般灸5~7壯。因大蒜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皰,若要避免起皰,可將蒜片向上稍提起,或緩慢移動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療急性乳腺炎、瘰疬、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炎、腹中積塊及潰破的瘡瘍等。
3)隔鹽灸:此法用于臍部(神闕穴)。患者取仰臥位,將純凈的食鹽填于臍部(氣溫較低時,可將食鹽稍微炒溫),使之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點燃后待患者感到灼熱時更換艾炷,一般灸3~9壯。此法有回陽救逆、復脈固脫之功,危急之時應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患者神志及體溫恢復。臨床上用于治療虛脫昏迷、泄瀉、腹痛、癃閉、尿潴留、低血壓、中暑等。
4)隔蔥灸:取適量的蔥白搗爛如泥,平敷在肚臍周圍,厚0.2~0.3厘米,蔥泥上放置數個大艾炷同時點燃施灸,以臍內感溫熱舒適不覺灼痛為度。蔥白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功效。隔蔥灸主要用于治療虛脫、腸脹氣、陰寒腹痛等。
隔物灸除采用以上4種材料外,還可辨證選用豆豉、胡椒、韭菜、面粉、硫磺、黃土等材料,或用中藥打粉加入其中制成藥餅,作為隔物灸的藥片。
艾條灸是用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卷,一端點燃,在穴位或患處施灸的療法。其操作簡便,適應證廣泛。主要有兩種艾條,一種是純艾絨制成的清艾條,另一種是在艾絨中摻入藥粉的藥艾條,兩種艾條的操作方法一致。艾條灸法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4種。

看視頻,學習艾條灸操作方法
(1)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靠近施灸穴位的皮膚2~3厘米,以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施灸時固定不移直至皮膚出現紅暈即可,灸10~15分鐘,期間應及時抖去艾灰。為保持固定,減輕施灸者的疲勞,施灸者可將拇指、食指、中指持艾條,小指與手掌相連的外側放于施灸穴位附近的皮膚上,作為支撐,每次灸3~5穴。溫和灸為補法。
(2)回旋灸:又稱“熨熱灸”,將艾條一端點燃,與施灸穴位的皮膚距離約2厘米,平行來回進行回旋施灸(動作如熨燙衣服),灸10~15分鐘,期間應及時抖去艾灰。回旋灸為瀉法。
(3)雀啄灸:點燃艾條一端,對準施灸的部位,如小鳥啄食一樣,以一起一落忽遠忽近的方式進行施灸,每次落下艾條時與皮膚之間的距離為1~2厘米,以陣陣瞬間的灼熱感為好,灸5~15分鐘,期間應及時抖去艾灰,皮膚紅暈為度,每次灸3~5穴。雀啄灸為瀉法。
(4)實按灸:多采用藥艾條,在施灸部位上覆蓋上5~7層棉紙或棉布,點燃艾條,待其燒旺后將點燃的一端緊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每穴按5~10下,至皮膚紅暈為度。若艾火熄滅,可再重新點燃。實按灸為補法。
溫灸器灸是利用灸具施灸的一種方法。溫灸器種類繁多,多為金屬或木竹制品。宜在面積較大部位施灸,用于風寒濕痹,虛寒腹痛、腹脹、泄瀉及其他虛弱病證。對于懼怕針灸的小兒尤為適宜。常用的溫灸器灸主要有兩種。
(1)溫灸架灸:溫灸架的類型多樣,只要可以固定并調節艾條與皮膚的距離與角度的器具均可使用。將艾條點燃后固定在灸架上,施灸方法與艾條溫和灸一致,調整合適的角度與距離后便可取代人手進行溫和灸。
(2)溫筒器灸:其形狀大致如長勺,由一個帶孔洞筒狀容器(形狀如有篩孔的罐頭,其頂部有活動翻蓋)和與其相連的長手柄組成。施灸前先將艾絨放入筒內,點燃艾絨后蓋好,施灸時操作者手握長柄可按溫和灸或雀啄灸的方法操作。
(二)非艾灸
非艾灸是采用其他非艾葉的材料或藥物,在皮膚特定部位施灸的一類治療方法。常用的非艾灸法如下:
又稱燈草灸,是一種民間的傳統治療方法。首先點穴,即用有色筆在施灸部位上標記,然后選取一根長約3~4厘米的燈心草,將一端浸入植物油中(花生油、麻油均可)約1厘米長,取出后用棉紙吸去多余油脂,施灸者用拇指與食指捏住燈心草上1/3處,點燃浸油的一端,待火焰略變大時迅速垂直觸點于穴位上,此時發出“叭”的一聲。觸點1次為1壯,每穴灸1壯即可,不必強求聲響。灸后可出現水皰,小水皰可不必處理,待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放出液體,外涂甲紫溶液,再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即可。燈草灸用于治療腮腺炎、小兒驚風、癲癇、哮喘、腹瀉效果較好。
線香即祭祀時所用的線香,應選取質量好且較細的線香。操作分為兩種:一種與雀啄灸相同,點燃線香后,采用雀啄灸的形式施灸,將香頭逐漸靠近患處,待患者感到灼痛時提起線香,在穴位處只灸2~3次即止;另一種用香頭靠近患處,以局部紅暈感覺灼痛為度,灸后若出現水皰,處理如燈火灸。線香灸用于皮膚病,如疣、雞眼、毛囊炎早期可獲得滿意的效果,也可用于哮喘、手術后癃閉等。
先在施灸部位覆蓋上3~5層棉紙,然后用長約21厘米,手指大的新桑木(或桑枝),點燃后吹熄火焰,用火頭按灸患處,火燃盡后再換,每次灸用5~6根桑枝,施灸穴位以阿是穴為主。桑枝灸可以治療瘡瘍腫毒、瘰疬、流注、臁瘡、頑瘡以及風濕痹痛等,對于瘡瘍未潰的,可以拔毒止痛,對于已潰的,可以補接陽氣,祛腐生肌。
蒜泥灸屬于敷灸(非火熱灸)的一種,無須火焰。首先將所要敷貼的穴位或患處用75%乙醇消毒,將新鮮大蒜搗成糊狀,涂在穴位或患處上,面積直徑1~2厘米,每次不超過10分鐘,局部感到灼熱即可去掉蒜泥。若時間過久皮膚出現水皰,處理方法可參見燈火灸。蒜泥敷貼灸用于治療痢疾、流鼻血、崩漏、高血壓、咽喉腫痛等癥效果較好。
艾灸注意事項
(1)施灸者在操作過程中,要集中注意力,防止意外發生。
(2)艾炷、艾條燃燒時應注意實施防護措施,以免艾灰掉落在皮膚或衣物上,造成燙傷、燒毀衣物或引起火災。施灸完畢后,應熄滅艾火。
(3)孕婦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施灸。
(4)由于施灸火力過猛造成的水皰,體積小者可不必處理,待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針頭刺破,放出液體,外涂甲紫溶液,再用消毒紗布覆蓋固定即可,但應保持皮膚的清潔,避免觸水,防止感染。
(5)若要實施瘢痕灸,應事先咨詢針灸醫師。施灸以食后1小時為宜,顏面、心臟區、大血管、肌腱處不宜用瘢痕灸。
(6)瘢痕灸后須保持皮膚的清潔,避免觸水,防止灸瘡感染,若出現劇烈疼痛或發熱,應及時到醫院檢查,以確定是否為灸瘡感染引起。
(7)患者體位固定后盡量避免再移動,否則體位的變化,可使穴位因骨骼、肌肉的變動而改變,造成定位不準,影響療效。若發生了體位的變化,應重新取穴。
施灸禁忌
(1)禁灸部位:位于重要器官及大血管分布的區域,如頸部大動脈、心臟的區域禁灸,孕婦的腹部與腰部禁灸。
(2)禁灸病證:對于外感溫病、陰虛內熱、實熱證,若施灸者對灸法操作不熟悉,此類病證嚴禁施灸,以免加重病情。
(3)灸法治療不適宜過勞、過飽、過饑、酒醉、大渴、大驚、大恐、大怒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