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驚蟄 · 陽和啟蟄

《宋史·樂志》:“條風斯應,候歷維新。陽和啟蟄,品物皆春?!?/p>

《詩經》:“春日載陽,有鳴倉庚?!?/p>

驚蟄節氣日在哪一天?(1701—2700年序列)

驚蟄節氣,通常是在3月5日前后。

驚蟄節氣日,春的領地達到近169萬平方千米,夏在海南嶄露頭角。而且驚蟄時節,夏的地盤由約1.5萬平方千米擴張到約5萬平方千米。冬天雖仍是霸主,但疆域面積減少約85萬平方千米,而春姑娘終于跨過了長江。

驚蟄節氣日季節分布圖(1991—2020年)

省會級城市入春進程(1981—2010年)

驚蟄時節,是氣候之春由南方到北方的漸進時段。

是驚蟄還是啟蟄?雨水和驚蟄,誰先誰后?

驚蟄,是指蟄伏冬眠的動物復蘇,《夏小正》便有“正月啟蟄”之說。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布《太初歷》,二十四節氣由民間智識上升為國家歷法。但當時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啟蟄被改為驚蟄。

當然,最初的春季節氣次序也不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而是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在古代星宿范疇,啟蟄意味著“龍宿見于東方也”,東方青龍七宿見于東方天際。而在古代氣運理念中,啟蟄當于雨水之前,因為龍行而雨施。龍的蟄伏尚未結束,何以有甘雨時降?

隋唐時期,不用再避劉啟的名諱,隋文帝時期開皇十七年(597年)頒布的《大業歷》中,恢復了啟蟄之名。到了唐代,唐高祖時期武德二年(619年)頒發的《戊寅歷》中,又恢復了立春、啟蟄、雨水的次序。唐高宗時期麟德二年(665年)頒發的《麟德歷》中,春季節氣的次序為:立春、啟蟄、雨水、春分、清明、谷雨。清明、谷雨的次序自此確定。而在這之前的145年間,是谷雨在前、清明在后。

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頒發的《大衍歷》中,啟蟄又被改為驚蟄(畢竟幾百年的時間,民間已經習慣了驚蟄這個名字),并且又改成了立春、雨水、驚蟄的次序。此后,雨水、驚蟄的先后次序又經更易,直到唐穆宗時期,長慶二年(822年)頒發的《宣明歷》中,春季節氣的次序改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此次序沿用至今,再未變更。

這意味著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代表萬物復蘇的驚蟄原來應該是第三個節氣,而隨著氣候變化,驚蟄應該是科學意義上的第二個節氣了。這便是古代驚蟄節氣有時是第二個節氣,有時是第三個節氣的原因所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氣次序在現代社會不再更改,但特定節氣的氣候或物候內涵卻在不斷變化。

關于啟蟄、雨水誰先誰后的次序問題,從氣候學上看,是溫度條件和水汽條件的問題,是由冰凍到消融的溫度臨界值、由雪到雨的降水相態臨界值誰先誰后的問題。于是,啟蟄、雨水誰先誰后的次序,被視為氣候偏冷還是偏暖的一種間接證據。

1951—1980年驚蟄時節迎來物候意義上的春天

在節氣起源地區黃河中下游,兩個區域高度重疊。

2011—2020年雨水時節迎來物候意義上的春天

雨水節氣所表征的初雨時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驚蟄節氣所表征的物候春始時間,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因此,物候春始時間是在驚蟄時節,還是提前到雨水時節,可以反映氣候變化趨勢及幅度。

驚蟄與雷有關系嗎?雷有著怎樣的人文意象?驚蟄節氣之名,與雷無關,而是“陽和啟蟄,品物皆春”,是漸至的溫暖喚醒了蟄伏冬眠的動物。

在漢代,人們將陽氣所激發的戰鼓般喧天震地的聲音,稱為“春分之音”。七十二候中“雷乃發聲”和“始電”也都是春分的節氣物語??梢?,在二十四節氣創立之初,春分便已被確定為初雷鳴響的氣候時間。

根據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數據進行統計,驚蟄時節雷電預警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預警數前三位的省區分別為江西、福建、貴州。以1981—2010年氣候期為例,節氣體系起源地區是在春分、清明、谷雨時節迎來初雷。所以,使蟄伏的冬眠動物從夢中蘇醒的,不是有聲的驚雷,而是無聲的溫度。溫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2016—2022年驚蟄時節雷電預警最多的10個省區

什么時節初雷鳴響?

注:港澳臺地區資料暫缺。

就連乾隆帝也深知驚蟄與雷無關。清代《大清高宗皇帝圣訓》記載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帝一次與雷有關的震怒。他說:“欽天監每歲奏報初雷觀候,僅據占書習見語,于驚蟄后照例具奏,并非聞有雷聲。故套相沿,甚屬無謂,嗣后此例著停止。”欽天監認為“驚蟄聞雷”,于是在驚蟄節氣觀測初雷,然后將觀測結果奏報給皇帝,但幾乎欽天監每次都沒有觀測到雷聲,所以受到斥責。

乾隆帝斥責的是脫離氣候規律的墨守成規,叫停的是驚蟄節氣日的初雷觀測(零報告制度)。但欽天監在執行圣意的過程中,居然擅自取消了初雷的全部觀測任務長達40年。直到嘉慶十六年(1811年)才恢復觀測。

漢代《洪范五行傳》載:“雷以二月出震,其卦曰豫,言萬物隨雷出地,皆逸豫也?!?/p>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蟄蟲驚而出走矣。”

震對應自東而來的春風,春分又至,萬物復蘇。人們將雷視為震卦的卦象,但卦象之雷,泛指勃發與激蕩,并非特指天氣現象的雷。

雖然驚蟄和北方的初雷無關,卻與南方特別是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淮南子》成書之地淮南地區將驚蟄稱為“雷驚蟄”。所以在這些地區,人們完全可以將初雷作為驚蟄節氣的標識。

隨著農耕的重心南移和士大夫的南遷,農民和詩人都留意到了南方驚蟄與初雷的契合?!拔⒂瓯娀苄?,一雷驚蟄始”,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在擔任滁州刺史的時候看到的田園,描述的是安徽的驚蟄物候。

通過詩詞、諺語的演繹和流傳,驚蟄鳴雷的物候特征逐漸得到了夯實。這雖然不是驚蟄的古義,但恰恰是對南方驚蟄物候正確的本地化修正。而且,驚蟄節氣祭雷神也是南方部分地區的習俗,習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氣候依據。

《呂氏春秋》曰:“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時雨降,則草木育矣?!敝V語說:“春雷響,萬物長。”其實春雷不響,萬物也長。人們樂于將漸變的累積機制簡化為突變的觸發機制,于是將雷視為春暖的標識。

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的歷年時間均值與驚蟄節氣對應。冬季,蟲也蟄伏,龍也蟄伏。到仲春時“蟄蟲咸動”。所以在我看來,驚蟄和龍抬頭,是同一事項的“互為另一種”表達。龍抬頭是驚蟄(冬眠期結束)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最隆重的部分,或者說標志性的部分。

古人將雷視為“天地長子”?!袄壮鰟t萬物出,雷入則萬物入”,雷之發聲、收聲與萬物啟、閉相對應,所以古人認為雷“入則除害,出則興利,人君象也”。

古時候人們特別懼怕雷,所以也就特別在意雷,從前“冬雷震震,夏雨雪”都被當作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寫進誓言里了。但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隆冬時節冬雷震震的事情也偶有發生。

從前,人們往往按照初雷的早晚來推斷氣候是否異常。

在江浙一帶,如果恰好驚蟄打雷,那算是好兆頭,所以有“驚蟄聞雷米似泥”的說法,指米像泥一樣多,也像泥一樣便宜。類似的說法也很多,比如“驚蟄吼雷,風調雨順”“驚蟄鳴雷,谷米成堆”。

但如果沒到驚蟄就打雷,通常會被人們視為災異之兆。民諺說:“未蟄先雷,人吃狗食。”在這一點上,大家很有共識。驚蟄之前就打雷,說明暖濕氣流異常強盛,所以很可能造成連陰雨。相關的說法也很多,比如“未到驚蟄雷聲響,四十八天無太陽”“驚蟄未到雷先鳴,喑喑啞啞到清明”“未到驚蟄先動鼓,幽幽雅雅四十五”。

驚蟄,是物候春始的代名詞。在人們心中,其實有五個春天。第一個是陽氣之春,始于冬至,冬至陽生。第二個是節氣之春,始于立春,與春分日所代表的回歸年意義上的天文春始不同,它是節氣意義上的春始。第三個是形而上的物候之春,在驚蟄時節數九數完的“九盡日”。第四個是古人眼中“寒暑平”的天文之春,即春分日,此時太陽位于黃經0°,是天文意義上的春始。這四個春天都是“一刀切”的、無地域差異化的春天。第五個春天,才是體現地域差異化的氣候之春。

農歷二月被稱為麗月,即景色俏麗的月份;也被稱為令月,意思是美好、吉祥的月份;還被稱為如月,如者,表隨從之意,意為萬物相隨而出。也有人將“如”解讀為順從,萬物順應著漸漸回暖的天氣,相繼復蘇。也有人將“如”解讀為延續,溫暖在承上啟下地延續著,生命的活力也在延續和增長。

驚蟄節氣日——春天在哪里?

驚蟄時,氣候之春尚在江南,而物候之春已降臨節氣起源地區。我們今天數九數的是什么?數的是結局,這結局是數完九,物候意義上的春天便會來臨。于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是春耕期開始的標準時間。山東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八十一天柳兩岸”,說的便是數完九,物候春始。

隨著氣候變化,物候意義上的春天來臨的時間大體上提前了一個“九”,九九無須加一九,便可耕牛遍地走。

人們平常還可以閑聊,但是一到驚蟄,就沒閑工夫了,“驚蟄節一過,親家有話田里說”。跟親家聊個天兒的時間都沒了,有什么事,也只能在田間地頭抽空兒說幾句。

當然,大家在春耕夏耘的間隙,也想著樂和樂和、熱鬧熱鬧。田野之中,也需要一張一弛,也需要有娛樂精神。

九九加一九,物候春始(1951—1980年)

九九加一九,物候春始(1981—2010年)

九九加一九,物候春始(2011—2020年)

清代董誥《清音薈景冊》之“新畬耕馌”(馌音yè,指給在田間耕作的人送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清嘉錄》記載:“二三月間,里豪市俠,搭臺曠野,醵(jù,集資)錢演劇,男婦聚觀,謂之‘春臺戲’,以祈年祥?!绷碛嘘P于燒青苗的記載:“是時,田夫耕耘甫畢,各醵錢以賽猛將之神。昇神設場,擊牲設醴,鼓樂以酬。四野遍插五色紙旗,謂如是則飛蝗不為災,謂之‘燒青苗’?!?/p>

人們春季農忙時抽空看個“春臺戲”,夏季農閑時搞個“燒青苗”。辛苦,但是不單調,人們總在找尋適當的調劑方式。而且搭臺唱戲,鼓樂拜神,也順便防災,考慮得很周全。

驚蟄時節,開始熱鬧了:一個是熱,天氣回暖了;一個是鬧,蟄蟲復蘇了。

各種蟲子都“滿血復活”地回來了,有很多是人們懼怕或者討厭的害蟲。那怎么辦呢?于是就有了祛除害蟲的諸多習俗。

這些習俗不是真的去捉害蟲,而是象征性地治理害蟲,只是走個形式。因為這個時候,害蟲們剛剛蘇醒,還沒怎么出門呢。有的地方把驚蟄的前一天定為“射蟲日”,人們晚上在田里畫出弓箭的形狀,舉行模擬射蟲的儀式。意思是說,害蟲們,你們來呀,弓箭伺候!有的地方有“掃蟲節”,人們在田里插上掃帚,象征著用掃帚掃除鬼怪、疾病、晦氣、蟲害等。有的地方在驚蟄當天,人們會在院子里生火烙煎餅,用這種煙熏火燎的方式來象征性地祛除各種害蟲。還有不少地方是象征性地“爆炒害蟲”。比如用浸泡過鹽水的黃豆在鍋中爆炒出噼里啪啦的聲音,仿佛是熱鍋上的蟲子發出的聲音。還有些地方的“爆炒害蟲”,不僅要炒,還要吃,甚至邊吃邊喊。當然,炒的不是蟲,而是玉米。待到玉米炒熟,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喊:“吃炒蟲啦!吃炒蟲啦!”

清代周培春《民間神像圖》之“蟲王爺”,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當然,在人們心中,還有另外一種害蟲也要治理,所以有些地方有驚蟄時節祭白虎的習俗。傳說白虎是代表口舌、是非之神,白虎每到驚蟄都出來找吃的,所以人們要把肥膩的豬肉抹在白虎的嘴上,請它不要再開口搬弄是非。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又是一年春來早”已經成為各地的一種常態。本來應該在春分時節入春的地方,往往在驚蟄時節就匆匆忙忙地入春了。

節氣春季氣候時間大幅度向前漂移,使北京的入春日期由從前的清明時節逐漸提前到了驚蟄時節,入夏日期逐漸由芒種時節、小滿時節逐漸提前到了立夏時節。氣候入夏時間正在與天文入夏時間趨于吻合。

2015年驚蟄時節,《天氣預報》節目中呈現的“入春前線”

驚蟄時節盛行晴暖天氣,正所謂“九九艷陽天”。很多地方的日照時數既大于之前的雨水時節,也大于之后的春分時節。

我們也可以從歌曲《九九艷陽天》選段中看出一二:

北京入春時間的變遷

驚蟄時節艷陽天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

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

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兒轉哪

蠶豆花兒香啊麥苗兒鮮

……

風車呀風車那個咿呀呀地個唱呀

小哥哥為什么呀不開言

晴暖,也就伴隨著干燥,而且驚蟄時節的干燥程度有明顯加深。以北京為例,驚蟄已成為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時節。

北京的極度干燥日(日最小相對濕度≤10%)

驚蟄時節,在南北方日照“貧富差距”拉大的同時,溫度的“貧富差距”縮小了。北方地區是“給點陽光就燦爛”,氣溫往往反超南方。但是快速回暖的過程中,晝夜溫差迅速增大,仿佛一天當中包含了兩個季節。而且,驚蟄時節是陽光先行,雨露滯后,所以顯得天干物燥。尚未脫去冬裝的人們,忽然就有了一種燥熱的感覺。

有人堅持“春捂秋凍”,但越來越多的是“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走起路來,冬裝就有點穿不住了。

從前,人們對驚蟄時節的回暖持有高度的理性。

諺語說:“驚蟄熱,要反春?!薄绑@蟄暖,棉衣到小滿。”如果驚蟄氣溫偏高幅度太大,很可能遭遇倒春寒,寒涼的天氣或許會一直持續到初夏。驚蟄時節,正好是北方供暖季陸續結束之際,氣溫暴跌也就顯得更有殺傷力。

其實,古人早有應對天氣的制度彈性。比如北宋時期“自十月朔許置火,盡正月終。近歲多春寒,常特展火禁五日,亦不過展”。這就是說,原本取暖季從農歷十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底結束,歷時四個月,但是如果趕上料峭春寒,還可以通融一下,取暖季延長五天。根據天氣實況,適當延長供暖時段,這不就是現代所說的“看天供暖”嗎?

我們盼望春姑娘,但驚蟄時節,卻是她最任性的時候。眾里尋“她”千百度,她想幾度就幾度。

天氣快速回暖,往往氣溫虛高,一旦冷空氣殺個回馬槍,就會是一場氣溫的大跳水。所以也就有了“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的感慨,有了“驚蟄刮風,從頭另過冬”的民諺。

大家當然希望天氣趕緊暖和起來,但是對回暖的節奏,還是希望穩扎穩打,別太唐突,別太冒進。這樣,天氣才能平和一些,“驚蟄寧,百物成”。

驚蟄三候

古人梳理的驚蟄節氣的節氣物候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驚蟄一候·桃始華

春天的物候,常常是人們關于美的參照物?!傲~來眉上,桃花落臉紅”,柳葉眉、桃花面幾乎是古代美女最經典的妝容標準。

所謂桃始華,指的是多見于北方的山桃,而非多見于南方的毛桃。以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為例,現代物候觀測,山桃盛花期為3月5日(驚蟄前后),毛桃盛花期為3月25日前后,山桃的花期比毛桃要早20天左右。

山桃原產于中國,《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便有“梅、杏、杝桃則華。杝桃,山桃也”的記載,山水詩人謝靈運也曾作詩“山桃發紅萼,野蕨漸紫苞”。

北宋《圖經衍義本草》記載:“山中一種,正是《月令》中桃始華者。但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短莆倪x》謂‘山桃,發紅萼’者,是矣。”

雖然有人理性地評價桃花很好看,桃子不好吃,桃仁尚可用,但作為物候標識,食用性并非首選。古人遴選物候標識,一要講究代表性,要常見;二要講究規律性,要守時;三要講究觀賞性,兼顧顏值。《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就刻畫了仲春時的物候之美。

北京的“桃始華”由3月28日(春分二候)逐漸提前至3月21日(春分一候)。2023年,“桃始華”的時間更是提前到了驚蟄二候。

北京的桃始華(1950—2018年)

實點為逐年日序值,虛線為線性趨勢線。

人們將桃花始開,作為春陽的標識;將桃花漸落,作為春雨的預兆。所以綿綿春雨,也被稱為“桃花水”。

正所謂“花開管時令”,除了桃樹,“紅杏枝頭春意鬧”,杏樹也是農耕時令的“消息樹”,因此《隋書》中有“瞻榆束耒,望杏開田”的說法。桃花是將雨之候,杏花是可耕之候。

秋的妙處在于眺望遠處,而春的妙處卻在于端詳近處。仲春之美,就在于草之新綠、木之初華。

驚蟄二候·倉庚鳴

《詩經》:“倉庚于飛,熠耀其羽?!边@是說黃鸝鳥在飛,羽毛閃耀著熠熠光澤?!对娊洝罚骸包S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這是說黃鸝時飛時落,歡快婉轉地鳴唱。

倉庚,即黃鸝鳥。清代《欽定授時通考》中記載:“倉庚,黃鸝也。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鳴?!痹诠糯?,黃鸝的稱謂有地域差異。漢代《方言》曰:“自關而東謂之倉庚,自關而西謂之鸝黃?!?/p>

“鶯歌暖正繁”,黃鸝鳥被視為春陽清新的感知者和報道者。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黃鸝鳥“鳴則蠶生”,黃鸝鳴叫說明真正的春暖開始了。

從驚蟄一候桃始華,到驚蟄二候倉庚鳴,這標志著鳥語花香時節的開始。諺語說:“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痹谌藗冄壑?,鶯歌燕舞,代表的是春天里最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宋代《埤雅》載:“倉庚鳴于仲春,其羽之鮮明在夏?!秉S鸝的鳴音報道春天,黃鸝的羽色報道夏天。從“兩個黃鸝鳴翠柳”到“陰陰夏木囀黃鸝”,人們從黃鸝鳥鳴音和羽色的變化中,感受著由春到夏的時令變化,正如諺語所言:“立夏不立夏,黃鸝來說話。”

對仲春天氣,《詩經》里寫的是:“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天的陽光承載著和暖之氣,黃鸝鳥快樂地鳴叫。

驚蟄三候·鷹化為鳩

“鷹化為鳩”是說老鷹驚蟄時變成了布谷鳥。

清代《欽定授時通考》所載:“(鳩)即布谷也。仲春之時,鷹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撸礆w舊形之謂,春化鳩,秋化鷹。如田鼠之于鴽也,若腐草、雉、爵,皆不言化,不復本形者也?!?/p>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春暖之后,食物多了,鳥類的性情不那么兇猛了,變得溫順了,由“鷹派”變成了“鴿派”。

唐代詩人韋應物云:“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钡搅酥俅?,人們看不到鷹了,但鳩忽然多了起來,于是人們以為鷹變成了鳩。實際上,是鷹躲起來忙著孵育小鷹,鳩忙著鳴叫求偶,是鷹和鳩的戀愛與婚育存在時間差。

古老的節氣物候標識中,有不少是某種生物變成另一種生物的說法,例如鷹化為鳩、田鼠化為鴽、腐草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等。

這里涉及兩個概念,一個是“為”,一個是“化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什么區別呢?

唐代《禮記正義》中說:“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若腐草為螢、雉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復本形者也。”可見,“為”是不可逆的,比如“腐草為螢”,說草腐爛之后變成螢火蟲,但螢火蟲不能再變成草。

清代《七十二候考》中說:“鷹鳩必無互化之理。豺獺寧知報本之誠。驗虹藏于小雪,氣已稍遲??硷綦g于小寒,時猶太早。蜃蛤成于大水,原非親見之言?!薄苞椈癁轼F”只是古人的假說而已,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鷹鳩必無互化之理”。

在古人看來,驚蟄時布谷鳥是以“鷹化為鳩”的方式亮相的,然后便以春神的身份開始了它辛勤的催耕工作。

在七十二候中,有四項與鷹相關:一是驚蟄三候鷹化為鳩,二是小暑三候鷹始摯,三是處暑一候鷹乃祭鳥,四是大寒二候征鳥厲疾。這是古人以鷹的神態和行為為時令標識,界定一年之中的寒熱溫涼。

驚蟄節氣神

民間繪制的驚蟄神,幾乎只有一個主角——雷公。這體現著民間信俗中雷與驚蟄的對應關系。

雷公有著孫悟空的面容,也被稱為毛臉雷公嘴。雷公長著鳥嘴,長著鳥的爪子和翅膀,手里拿著鼓槌,擊鼓轟雷,如同一只狂躁的大鳥,在天空中一邊捶打天鼓,一邊任性地張牙舞爪扇翅膀,云天鼓震,電閃雷鳴。

在古代,雷神也被視為懲罰罪惡之神,為人主持正義。所以人們對雷電,既有恐懼,也有尊崇。古代有專門負責雷電天氣的雷神,這是人們對雷電威嚴的神化表達。

《論衡》中這樣描述雷神的形象:“圖畫之功,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意也?!薄渡胶=洝肥沁@樣描述雷神形象的:“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p>

雖然古代雷神的形象不斷演化,但大多是鳥嘴、猴形,且有一雙翅膀以及槌形武器,可以在空中擊鼓而雷。在很多國家的文化中,雷神都被認為是鳥。因為雷來自空中,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鳥,猜測或許是什么鳥扇動翅膀激發了雷聲。

在民間的版本中,作為驚蟄神的雷公,形象和服飾大體近似。但雷公的肌膚,有的是肉色的,有的是青色的。雷公手中的法器也各有不同,有的雙手執槌;有的一手執楔,一手持錐,這也被稱為雷公鑿和雷公錘。在人們的想象中,雷公的一錘定音,便是萬物啟蟄的“發令槍”。

漢代《春秋元命苞》載:“陰陽聚而為云,陰陽和而為雨,陰陽合而為雷,陰陽激而為電,陰陽交而為虹霓,陰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p>

古人試圖以陰陽之間的互動關系,解讀各種天氣現象。古人認為“陽與陰氣相薄,雷遂發聲”。春暖之后,陽氣不再潛藏,而與陰氣正面交鋒,于是“震氣為雷,激氣為電”。

隨后,雷神又被分為兩個角色:雷公和電母。雷公執錘,電母執鏡,聯袂造就炫目震耳的聲光電效果。對流性的雷電現象,其“管理者”仿佛是一對夫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七台河市| 西盟| 依安县| 晋中市| 衡山县| 桐梓县| 枣强县| 金坛市| 五寨县| 吕梁市| 抚顺县| 林甸县| 平泉县| 香格里拉县| 芒康县| 同德县| 和平县| 合肥市| 和顺县| 梧州市| 江源县| 古蔺县| 汤原县| 乌拉特前旗| 二连浩特市| 通江县| 邵武市| 邢台县| 广丰县| 岳阳市| 广宗县| 舒城县| 兴义市| 巴彦淖尔市| 正安县| 宿松县| 宁河县| 门头沟区| 苍溪县| 突泉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