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維即生存:突破認知帶寬的核心法則
- 喻國明
- 779字
- 2025-07-11 16:06:45
五、多導生理記錄儀:通過皮膚微電流測量情緒喚醒
多導生理記錄儀主要通過記錄包括膚電(GSR)、肌電(EMG)、心電(ECG)、皮電(EDA)等人體皮膚微電流數據來監測用戶的認知與情緒喚醒,其工作原理是將各種生理信號通過電極點或者換能器轉換為電信號,再通過放大器、濾波器,最終將這些信號以可視化的形式在電腦屏幕上呈現。其在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失眠、兒童注意力缺陷、焦慮狀態、自閉癥和抑郁癥等,而在認知傳播學中,多導生理記錄儀也有了一系列的應用。例如,丁(Ding)等人通過心電等指標對比了被試在觀看2D電影和VR電影過程中的體驗感差別,結果發現VR電影誘發了被試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和生理反應,產生了更強在場感。還有研究發現,不同的媒介呈現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相較于電腦屏幕,當人們在手機上觀看犯罪視頻時,他們的注意力會更集中,生理喚醒度也更高。以上研究說明,作為人體延伸的媒介正在改變我們感知距離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在電子設備上體驗到的“親近感”彌補了信息的地理距離的隔閡。未來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探索不同介質的媒介如何影響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和外在行為,進而找出最佳的媒介組合方式。
·結語·
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的結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傳統行為主義研究的困境、媒介理論與技術方法之間的分離之后才逐步建立起來的學科體系。當下的認知傳播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簡單化的“刺激—反應”邏輯,從更深層、本質的角度探索心智與現實之間的映射關系,利用心理和生理的測量工具來構建人腦加工信息的框架。不過,與此同時,對于神經學及心理學等學科來說,認知傳播學在工具/手段的應用及對人腦加工機制的探索上依然是淺層的。在此背景下,認知傳播學需要區分對待交叉領域的研究方法與結論,既需要從大量的神經科學研究成果中汲取最有價值的范式來建構本學科的研究,又需要盡量避免一味重復認知科學等領域的已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