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維即生存:突破認知帶寬的核心法則
- 喻國明
- 762字
- 2025-07-11 16:06:44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以毫米級的空間分辨率記錄神經活動
腦電工具雖然具有較高的時間精度的優勢,但是在腦區的空間定位上卻不如fMRI精準。相應地,fMRI技術雖然擁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但在時間分辨率層面卻效果不佳。fMRI的工作原理是,當個體參與某項認知活動時,大腦相應區域的含氧血紅蛋白會引起磁共振信號的變化,因此通過對比某腦區的含氧血紅蛋白狀態的前后變化,就可以搞清楚認知任務是否激活了該腦區的功能。對于傳播學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要掌握fMRI技術,需要了解大腦的基本結構及處理網絡,包括語言處理、執行控制、分心抑制、情緒控制、社會認知及記憶等神經網絡的功能結構。該技術可以為傳播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導。
韋伯(Weber)等人總結了未來傳播學研究可以運用fMRI技術的三個方面。一是預測行為。有研究在測量說服信息的有效性時,結合了被試自我報告的數據以及fMRI掃描結果,最后發現,運用神經數據的模型可以將用戶行為的預測準確性提高20%以上。二是作為一種“讀心術”手段,研究人員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大腦內部各個模塊的加工過程。通過fMRI技術研究受眾在看電影、打游戲過程中的大腦反應,對于理解人類神經運作機制處理信息加工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動態性至關重要。fMRI研究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兩種關鍵方法:主體間關聯(Intersubject Correlations,ISCs)和多體素模式分析(Multi-Voxel Pattern Analysis,MVPA)。這兩種解碼方法已被成功用于探索大腦被激活過程中的內部和外部狀態,因此經常被稱為“讀心術”。第三則是可以通過衡量心流體驗來探知大腦內部的同步化。心流體驗指的是人們處于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中,這種狀態是沒有自我意識參與的,也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因此,心流體驗是無法通過自我報告的方式來測量的,而fMRI可以通過監測注意力(視覺皮層)、獎勵(丘腦)、錯誤監測(前扣帶皮層)和運動刺激(體感和前運動皮層)等相關大腦區域的神經激活來精準衡量用戶的心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