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理發(fā)店之變
- 桃源巷:逆流而上的青春
- 無名小子新手上路
- 1720字
- 2025-07-08 08:12:46
趙陽站在那間破敗的理發(fā)店門口,手里攥著鑰匙,心里卻像壓了塊石頭。這地方已經(jīng)關(guān)門多年,玻璃窗上積滿灰塵,門框歪斜得像是隨時會倒下來。他深吸一口氣,推開門。
一股霉味撲面而來,混雜著陳年洗發(fā)水和鐵銹的味道。墻紙剝落得七零八落,地上的瓷磚碎了幾塊,踩上去咯吱作響。趙陽環(huán)顧四周,目光落在墻上那面斑駁的鏡子上——鏡面裂了一道縫,正好從中間將他的臉一分為二。
他知道,這不是個容易的開始。但比起夜市上那個被砸爛的攤位,這里至少是個真正的“門面”。
他摸出隨身帶的筆記本,在第一頁寫下:“理發(fā)店裝修計劃。”
施工隊第二天一早便來了。幾個工人扛著工具箱走進(jìn)店里,皺著眉頭打量四周。
“這活兒不好干。”領(lǐng)頭的包工頭叼著煙,“墻皮都快掉完了,電線也得全換。”
趙陽點頭:“你們先拆舊的,我這邊盡快籌錢買材料。”
“開工前得付三成定金。”包工頭把價格單遞過來,“不然我們沒法排人手。”
趙陽翻了翻口袋,里面只有不到兩百塊錢。他咬了咬牙,轉(zhuǎn)身出門,騎上三輪車往老張頭那兒去了。
修車鋪里,老張頭正坐在小馬扎上聽評書,見趙陽一臉愁容,笑著問:“怎么?剛起步就碰壁了?”
趙陽沒說話,只是把價格單遞過去。
老張頭看完,嘆了口氣:“你小子啊,膽子大是好事,可兜里沒錢也不行。”
他起身從抽屜里取出一個紅布包,打開后是一枚褪色的軍功章。“拿這個去押著,就說是我擔(dān)保的。”
趙陽愣了一下:“您這是……”
“放心,他們認(rèn)識這玩意兒。”老張頭拍了拍他的肩膀,“記住,做生意不是光靠力氣,還得懂點人情世故。”
趙陽點點頭,接過紅布包,鄭重地放進(jìn)衣兜。
那天下午,施工隊終于動起手來。趙陽親自搬磚、清垃圾,忙得滿頭大汗。晚上收工時,他在角落里撿到一張泛黃的發(fā)票,抬頭寫著“桃源巷第一國營理發(fā)店”,落款日期是1976年。
他盯著那張紙看了很久,然后小心地夾進(jìn)筆記本里。
第三天,工人們開始拆除隔斷墻。趙陽原本以為這只是個普通結(jié)構(gòu),沒想到錘子敲下去沒幾下,一塊磚松了,露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洞。
“老板!這墻不對勁!”工人喊他過來查看。
趙陽湊近一看,果然發(fā)現(xiàn)墻洞邊緣不規(guī)則,像是被人硬生生鑿出來的。他伸手進(jìn)去一探,指尖觸到一層厚厚的灰,再往下,竟然摸到一點金屬質(zhì)感的東西。
“別拆了!”他趕緊叫停,“先把這墻檢查清楚再說。”
包工頭走過來,皺眉說:“這可是承重墻,誰敢亂動?要是塌了誰負(fù)責(zé)?”
趙陽沒說話,只低頭看著那個洞。
“這樣吧。”包工頭搓了搓手,“加固墻體要加三百塊,不然我們就停工。”
趙陽臉色沉了下來:“我現(xiàn)在拿不出這么多。”
“那就別怪我們不講情面。”包工頭擺明了態(tài)度,“要么加錢,要么滾蛋。”
趙陽咬緊牙關(guān),知道自己遇上事了。
夜里,他騎著三輪車又去找老張頭。風(fēng)有點涼,街邊的路燈昏黃,照在臉上像一層薄霧。
老張頭聽完情況,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拿起那枚軍功章,穿上外套就往外走。
“走,去看看那些家伙還識不識數(shù)。”
到了工地,包工頭還在等消息。看見老張頭帶著軍功章進(jìn)來,臉色變了變。
“老張頭,這事兒跟你沒關(guān)系吧?”他語氣緩了些。
“我管不管得著,你不比我清楚?”老張頭走到他面前,聲音不大,卻透著股狠勁,“當(dāng)年我在前線炸過碉堡的手,現(xiàn)在還能把你們這群人全趕出去。”
包工頭低下頭,沒再說話。
老張頭接著說:“那墻洞你再查查,說不定藏著點寶貝。”
趙陽怔了一下,望著老張頭離開的背影,心里忽然踏實了許多。
第四天清晨,趙陽獨自鉆進(jìn)那個墻洞。空間狹窄,空氣悶熱,他只能側(cè)著身子慢慢往里爬。
手電筒的光束晃動著,照亮前方一小片區(qū)域。他伸手摸索,指節(jié)碰到一塊松動的木板。他用指甲摳住邊緣,用力一掀。
木板掉了下來,露出一個鐵皮盒。
趙陽心跳加快,小心翼翼地把手伸進(jìn)去,摸出一沓泛黃的糧票,還有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個穿中山裝的年輕人,站在理發(fā)店門口微笑。
他盯著那張臉看了許久,總覺得有些眼熟。
外面?zhèn)鱽砉と说哪_步聲,趙陽迅速把東西塞進(jìn)口袋,輕輕合上鐵盒。
他從墻洞里爬出來,站起身時,陽光剛好透過窗戶灑進(jìn)來,落在他手中的糧票上,映出一道微弱的光。
他不知道這些東西意味著什么,但他隱隱覺得,這家店背后,藏著一段故事,也許,是他從未聽說過的過去。
而這段過去,或許會成為他未來的起點。
趙陽把糧票和照片仔細(xì)收好,回頭看向還在忙碌的工人。
他輕聲對自己說:“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