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節食讓我們發胖

做好心理準備,以下內容會讓你大吃一驚。

1986年,科學家試圖弄清“悠悠球節食法”(yo-yo dieting)對新陳代謝的影響。這種方式的特點是體重反復增加和減少。為了模擬這種節食行為,科學家先限制后增加幾只超重大鼠的熱量攝入,然后重復這一過程,最后一共完成兩輪節食。

第一輪節食過程中,幾只大鼠的平均食物攝入量為控制組的50%,體重減輕了131克。然后科學家將食物量增加,等大鼠恢復瘦身前的體重后,再次將食物量減少到50%,進行第二輪瘦身,這一次大鼠減了133克。兩次減掉的體重差不多,對嗎?的確,但是減少或增加多少體重——一般節食者最關心的事情——并不是這次實驗的重點,科學家關心的是,每輪瘦身中(在飲食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大鼠減掉一定量的體重需要多長時間。科學家想看看,如果悠悠球節食法改變了大鼠減少(或增加)體重的傾向,那么這種節食方式會如何影響大鼠的新陳代謝。實驗表明,傾向確實有了極大的改變,但并非朝好的方向。

第一輪瘦身過程中,大鼠減掉131克用了21天,第二輪瘦身(飲食與第一輪相同)過程中,大鼠為減掉相近體重用了46天,是第一輪的2倍還多。體重增加方面的情況則更糟,第一輪瘦身后,大鼠用了29天恢復體重,第二輪瘦身后,只用了10天。

反復減少和增加體重的過程,讓大鼠的身體對減肥的抵抗性增加了一倍多,對增重的傾向性增加了幾乎兩倍(以相同飲食條件下體重變化所需時間來衡量)。

體重的反復增加和減少提高了大鼠對食物的利用率,大鼠的身體對攝入的能量更加貪婪,盡可能多地把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這和想瘦身的人(或鼠)的目標正相反,卻是身體面對饑餓和半饑餓狀態的正常反應。如果你生活在饑荒頻發的年代,這種對食物的高效利用可以救你的命。我們現在食物充足,而且還在人為地限制攝入量來瘦身,但如果體重反復增加和減少,身體依舊會減緩新陳代謝,避免燃燒過多熱量,因為在身體看來,下一頓飯可能還沒有著落。

這個實驗是通過悠悠球節食法改變大鼠的新陳代謝,從而使體重更容易增加的諸多實驗之一。好在只有老鼠是這樣,和人類沒什么關系,不然30年前就會有人告訴我們了,對嗎?不,這種生物機制同樣影響我們人類。

所有人都應該知道下面的數據,但并沒有幾個人知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查看了31項關于節食的長期調查的結果,發現33%—66%的參與者在節食后增加的體重比他們在節食時減掉的還要多。這個數據看起來已經很驚人了,但實際情況很可能更糟。在實驗結束多年后,研究人員進行跟蹤調查,才得到了這個數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給了反饋,你認為哪些人最不愿意報告自己的體重變化?當然是那些體重反彈最多并因此感到羞恥的人。

“因為一些方法上的問題,這些研究可能低估了節食的反作用,所有這些問題都讓瘦身結果看上去比實際更成功、更持久。”

另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對約1.5萬名9~14歲的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有過節食經歷的孩子更容易變得暴飲暴食。凡是節過食的,無論男孩女孩,經常還是偶爾節食,都在停止節食后增加了更多體重。這已經算是對節食的第二次反擊了(還是第四次?)。

另一項研究比較了雙胞胎的情況,這很有趣,因為基因不再是影響因素了。科學家對4000多對芬蘭雙胞胎進行了長達25年的觀察,發現其中有過(節食)瘦身經歷的人比其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兄弟姐妹增加了更多體重,而后來又嘗試了幾次瘦身后,他們的體重反彈得更厲害了。節食的雙胞胎可能恰恰因為吃得少,身體反而渴望吃更多東西,以致體重增加。

在1944年的“明尼蘇達饑餓實驗”(Minnesota Starvation Experiment)中,36名男性志愿者在半饑餓狀態下生活了24周。對此,一個最重要的觀察結果就是,大多數志愿者變得抑郁,情緒低落。但至少他們的體重下降了,不是嗎?是的。可以想見,他們的體重先是下降了,然后又漲了回來。

在那24周內,志愿者們每天只吃1600大卡的食物(這對成年男性來說遠遠不夠)。他們的體重一開始的確下降了很多,但面對持續的能量不足,身體自然做出反應:“前12周,志愿者們的體重平均每周減少1磅,但到了后12周,雖然能量攝入依然不足,他們平均每周只減了0.25磅。”人體對食物的利用率提高了(還記得那些老鼠嗎?),體重就會下降得越來越慢(密切關注自己腰圍的人認為這不是什么好事,但實際上這是一種適應環境、保證生存的偉大機制)。

24周結束后,志愿者們可以盡情地吃,讓體重恢復,結果他們一天能吃接近1萬大卡的食物,這又是身體傳達的什么信息呢?他們的身體如果能說話,應該會這樣說:“鬧饑荒了!快多儲存能量,越多越好,現在有東西吃,都塞進肚子里,然后變成脂肪儲存起來,萬一饑荒還沒結束呢?”果不其然,志愿者們迅速恢復了實驗開始前的體重,而且還胖了不少,他們的體重比起開始時增加了50%!

《瘦身達人》(The Biggest Loser)是美國一檔熱播的真人秀節目,收看觀眾達數百萬,是至今最成功的真人秀節目之一。節目的主題就是,哪位選手在節目結束時能減掉最多體重?

你認為這檔節目會用什么方法減重?是不是那種短期內能減掉兩位甚至三位數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每天長時間運動,嚴格控制熱量,從而造成巨大能量缺口的方法。的確,這樣是可以減重,但想想我們前面看到的那些實驗,猜一猜這些選手在參加節目之時和節目結束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選手們在節目中狂減肥肉,有些選手甚至減了100多磅,那節目結束之后呢?

一項研究在節目結束后對14位獲勝選手進行了為期6年的跟蹤調查,發現除了1個人以外,其余所有人的體重都反彈了,其中4個人變得比參加節目前還胖。更糟的是,幾乎所有人的新陳代謝率都變得極低,與他們的體重完全不符,比參加節目前還要低。一旦新陳代謝率變低,減肥會變得困難得多,而增加體重卻完全不費勁。

這項研究結果于2016年5月發布,當時我看到《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節目在討論它,主持人和嘉賓表現得就像幾十年來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道理一樣。我的第一反應是,我們為什么要故作驚訝?

30年前的大鼠實驗已經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大鼠實驗再往前40年,明尼蘇達饑餓實驗證明的也是同一個道理。我們早就知道,如果一只動物處于半饑餓狀態,它的新陳代謝率就會降低,饑餓感會增加,身體會盡量多地儲存脂肪,讓自己能活下去。這不僅是常識,而且是經科學證明的真理。

更糟的是,我們現在對瘦身抱著一種悲觀態度,認為任何努力都是徒勞,因為每次減肥后體重都會反彈。但這是因為我們對瘦身的理解太狹隘,仿佛在說每次生火都會發生森林火災(因為我們只會在干燥的森林里生火)。如果你的方法不對,那么結果自然哪次都不會好。

如果你想發胖,就去試試節食,去買那種保證讓你在多少天內瘦多少磅的書,科學已經證明這些方法絕對能讓你發胖。什么?你想變瘦?要是這樣的話,你就需要不同的策略了。

假設你是悠悠球節食實驗中的一只大鼠,親身經歷了反復節食給你帶來的變化,然后有人告訴你,有一種讓人輕斷食的蔬果汁能讓你10天瘦15磅,你會怎么回答?

假設你是明尼蘇達饑餓實驗的一位志愿者,你會用控制熱量的方法來減掉因為控制熱量而增加的體重嗎?愛因斯坦不是也說過,人們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嗎?我們暫且不論明尼蘇達實驗中志愿者們受的那些苦,但他們在餓了好幾個月后還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增加那么多體重,也實在讓人感到震驚!也許你也體驗過這種反復節食后的體重反彈,但你可能認為是別的地方出了問題,因為你以為節食是唯一的瘦身辦法。

我們一定要明白,所有說自己正在節食的人,都很可能會恰恰因為節食而長胖。這不是某種觀點,而是已經由數據證明的事實。短期瘦身的真正代價不是浪費時間、白費力氣、暫時受苦,而是所有這些再加上體重增加。上述實驗中的人和老鼠都是在一種“理想狀態”下瘦身的——有人控制他們的熱量攝入,他們不需要去管自己的嘴——但結果他們都變得更胖了。然而,很遺憾地告訴各位,控制熱量依然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瘦身方法。

控制熱量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只是“飲食瘦身法”造成的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質量好、營養豐富還能讓人瘦身后不反彈的食物有很多,但如果這么多人吃的都是健康、有營養的東西,為什么肥胖率還在持續上升呢?

很簡單,瘦身的關鍵不在于你是吃藍莓還是吃葡萄,是采取慢碳飲食(slow carb)、低碳飲食(low carb)、低熱量飲食、原始人飲食(paleo)還是地中海飲食,也不在于你能否堅持健康飲食30天,而在于你采取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后能否長期堅持下去。一旦方法錯了,你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會打亂身體的新陳代謝,破壞你對健康飲食的理解。(如果你已經出現了這些問題,你還可以用正確的策略來彌補,身體和大腦都有足夠的自愈能力。)

那么,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彰化县| 左权县| 广丰县| 轮台县| 临澧县| 长阳| 灯塔市| 团风县| 威宁| 浦城县| 湘阴县| 临高县| 阿勒泰市| 云霄县| 松阳县| 琼海市| 临沧市| 元江| 深泽县| 开鲁县| 孟村| 静海县| 广德县| 邵武市| 宁远县| 正安县| 阜阳市| 克山县| 阜城县| 苏尼特左旗| 平乡县| 独山县| 蕉岭县| 呼玛县| 房产| 防城港市| 瑞安市| 盐池县| 蓬莱市| 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