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動力的暴政

我要告訴你一個關于人性的黑暗秘密,可能你已經知道了——大多數人都是糟糕的……我還沒說完……目標完成者,比如,據說每年的新年計劃只有8%的人能夠完成。

人們想做出改變,但經常失敗,于是其他人就認為,那是因為這個人太懶,或者沒有足夠的動力堅持。其實大多數人失敗,是因為使用的方法沒有順應大腦的特性,就好像說,有一個方法能擋住子彈——只要用牙齒接住子彈就行了(這種方法要是行得通,除非你是超人)。一個解決辦法的價值在于其可行性,如果不能實行,就算是“最偉大的想法”(比如瞬間移動)也毫無價值。

改變大腦必須先于改變身體進行,否則改變不會持久。既然大腦要通過長期、持續的行動來改變,那么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堅持某個行動?我們可以推測出答案。

意志力和動力是我們有意識地做出行動(不是出于習慣行動)的兩個機制。動力是做出行動的“愿望”(我們最常用的機制),意志力是忽略感受而去做出行動的“決定”。如今幾乎每本勵志自助書(包括瘦身類)都建議我們激發越多動力越好,并把意志力作為后備方案,然而,把動力放在第一位是不明智的。

“激發動力”名不副實

我打賭你肯定聽過關于動力的演講,出于好奇再問一句,你聽過多少關于自律或意志力的演講?關于動力的書籍、網站、播客數不勝數,與之相比,其他的自助勵志題材(也許除了瘦身類)簡直相形見絀。

我要說明一下,動力之所以這么火,是因為人們眼中的動力的效果并不真實。你讀到的每一個成功運用動力的故事背后都有更多失敗的故事,如果一種策略只有2%的成功率,但其余的98%都被忽視了,那么我們對這種策略是否有效的看法就會(而且已經)被嚴重扭曲。不會有人想給失敗的事例寫故事,但我這里就有一個失敗的故事:我用了10年來“激發動力”,結果什么效果也沒有。

不同的人情況不同,因此成功率具有欺騙性,就算是同一個人也有可能被自己虛假的成功蒙騙。有一段時間你可能感覺充滿動力,并且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你會注意到自己的改變,于是你就以為動力是讓你行動起來的關鍵。

注意到有效果的因素很正常,所以當你有動力去實現瘦身的目標并吃了一頓健康的飯后,你會把這個行為(吃健康的東西)歸功于你剛剛感受到的動力。這個策略既然今天有用,以后也會有用,對嗎?是的,但如果你考慮到所有數據,而不是某一個數據,你就不會這樣想了。

僅憑個例就得出結論是很危險的。比如玩輪盤游戲,你賭5美元珠子會停在20號,賭贏了你就有175美元,但你能說珠子每次都會停在20號嗎?或者說珠子停在20號的概率更大嗎?你要是這樣想,就會在賭場上輸得傾家蕩產。同理,如果你碰巧在20個早晨中的1個或者10個“感到充滿動力”,你就能說這種動力策略是有效的嗎?有可能是你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策略,也有可能是你非常自信,覺得自己隨隨便便就能“激發動力”。

說明一下,我不是反對動力,我在寫下這句話時也感到充滿動力。動力對我們是有益的,我只是在說動力不足以成為改變行為的基礎?;A必須堅實可靠,動力不夠可靠,僅此而已。那么,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動力可靠呢?

熟悉感欺騙了我們

普利策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Thinking,Fast and Slow)中寫道:“想讓人們相信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復它,因為人們很難區分熟悉感和真相。”一旦一個理論深入人心到一定程度,人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真理,無論多少合理的反對意見都無法將其徹底推翻。我們錯把“找到動力”當成改變行為的策略,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曾經所有人都相信地球是平的,但這比動力更容易證偽)。

有動力并且成功了的人往往會混淆結果和原因,他們會說:“我的愿望激勵了我。”但真相是,成功和好習慣才更能激發愿望,而不是反過來。

我們的愿望夠強烈嗎

主流動力理論認為,要想做出改變,必須要有足夠強烈的愿望,如果你沒能實現目標,那是因為你的愿望還不夠強烈。既然現在人們依然受著肥胖及其引發疾病的困擾,那么這說明我們想要改變的愿望還是不夠強烈,我們竟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救自己的命、讓自己活得更好,真是可悲。但等一下,2014年整個瘦身產業可是賺了640億美元啊,人們已經花了這么多錢去瘦身,難道不是說明人們對瘦身的熱情已經沖出地球了嗎?

然而讓人悲傷的是,就在今天,成千上萬想瘦身的人還在想自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他們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這些人自愿受苦并付出金錢去瘦身,但還是有人告訴他們,說他們改變自己的愿望不夠強烈!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人們的愿望已經夠強烈了,他們只是需要一個聰明的策略,一個不會寄希望于不可能做到的事的策略。

想徹底弄明白動力是什么,我們需要分清兩種不同類型的動力。

兩種動力

請看這兩句話:我有動力去戒煙。我有動力現在去抽一支煙。

這兩句話中體現的動力不僅是相反的,也分屬兩種不同的類型。戒煙是一種整體的愿望,抽一支煙是一種即時的愿望。

即時動力遠比整體動力復雜。你在某一時刻想做或不想做某件事,會受到許多即時和整體的愿望的影響。比如,你現在想吃一個甜甜圈,這個想法就會受到以下動力的影響:

  • 保持健康:不,你不想吃甜甜圈!

  • 吃點兒好吃的:是的,你想吃甜甜圈!

  • 讓自己開心:你想吃甜甜圈!

  • 朋友們都在吃甜甜圈,要讓自己合群:你想吃甜甜圈!

  • 不要長胖:你不想吃甜甜圈!

  • 夏天要到了,要露肉了:你不想吃甜甜圈!

還有些其他因素,包括壓力、自我對話和情緒狀態。想一想你平時的體驗:你某一天過得很不順心,這時去做積極有益的事情的動力會有什么變化?會減弱。如果你這一天過得很順心,動力就會增強。你有沒有遇到過平白無故地感覺動力下降的情況?我也遇到過,因為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控制即時動力。即時動力是混亂、復雜、變幻莫測的,因為影響它的因素總是在改變。

相反,整體動力特別簡單而穩定。吃一個甜甜圈的即時決定是在某個情境下做出的,而吃甜甜圈這一類食物的整體決定是不受具體情境影響的。你的整體動力是你的理論觀點。我不吃甜甜圈這類食物是我的整體動力,因為我認為甜甜圈是一種不健康的食品。但說是這樣說,如果你給我5000美元讓我吃一個甜甜圈,我愿意吃兩個。

當完美理想從橋上墜落

如果沒有具體情境,我們會一直根據整體愿望來做出選擇。但是,我們這些無懈可擊的完美理想,必須先通過一座搖搖晃晃的名叫“情境”的橋,才能到達那個叫作“現實”的彼岸,而理想常常會從橋上墜落。

當甜甜圈上淋著香甜無比的糖漿,你的肚子很餓,朋友們又都在美美地吃著甜甜圈時,突然間,不吃甜甜圈的整體動力變得微不足道,這個理想沒能成功過橋。情境很容易凌駕于整體動力之上,這就是動力策略的弱點。一放到真實生活中,動力策略就失靈了。

你在生活中的整體動力與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緊密相關,這些是你想過上某種生活方式的深層理由,它們很少改變。但問題是,人們往往認為,我不吃蛋糕的動力(即理由)會給我動力(即讓我立刻有愿望),讓我今天晚上不要吃蛋糕。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但你的整體動力并不是永遠都那么強大,強大到不受那些你無法控制的情境因素的影響。要想有美好的生活,第一條規則就是專注于你能控制的東西,因此,我們最好把這兩個動力概念劃分成我們能控制的(整體動力)和我們不能完全控制的(即時動力)。

當人們說“激發并保持動力”的時候,他們是在試圖控制所有那些不停變化的因素,他們以為可以安全通過“情境之橋”,把完美理想帶到“現實的彼岸”。這么多人都相信他們能做到這一點,你可能會覺得滑稽,也可能會覺得可悲。如果你的狗死了,你病了累了,你被戳中軟肋,或者你“就是不在狀態”的時候,你的動力不僅會受影響,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這樣看來,整個“動力理論”是不是挺好笑的?這個理論認為我們永遠“有動力”去“激發動力”。如果我們沒有動力呢?那我們是不是要激發可以激發動力的動力?其實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但在討論這種辦法之前,最好先明白為什么我們會選擇動力。

為什么我們喜歡動力勝過意志力

理解最后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喜歡用動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有動力做某事,說明你已經想去做這件事了。同等條件下,做你想做的事比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更好,當動力成為指引你的明燈時,你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是對的(即使事實并非如此)。

沒有人永遠有動力去做正確的事。你如果等有了動力才去行動,就會陷入麻煩。如果一個奧運會運動員只在想去訓練的時候才去,如果人們只在國家稅務局讓他們深感關懷時才去交稅,如果人們只在對洗澡愛得深沉時才去洗澡,那么會發生什么?運動員會輸掉比賽,人們會因為偷稅漏稅受到懲罰,不愿洗澡的人會變得臭氣熏天,所有人都不會好過。依賴動力必敗無疑,所以動力不屬于微習慣策略。

人們會(準確地)說,做任何事都需要動力,哪怕是動動手指。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區分了兩種動力。你得有理由才會去行動,這毋庸置疑,而且很重要,如果你現在沒有任何理由去做17個開合跳,你就不會去做。然而,這并不是說你去做某件事的理由必須壓過其他所有影響動力的情境因素。當你有足夠的理由,但是并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你依然能成功做到這件事。

即時動力就像渦輪,有它的時候挺不錯,但不要把它當成你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如果不依賴動力,那應該依賴什么呢?意志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五华县| 通榆县| 志丹县| 靖宇县| 临清市| 察雅县| 乌审旗| 桐庐县| 吉安市| 得荣县| 金堂县| 红桥区| 灵台县| 西安市| 衡阳县| 黄梅县| 曲沃县| 古交市| 德格县| 政和县| 睢宁县| 紫云| 林芝县| 长沙市| 普兰店市| 汽车| 江永县| 嘉祥县| 裕民县| 宁乡县| 屏边| 互助| 桂林市| 临江市| 东源县| 和龙市| 思茅市| 光泽县| 阳江市|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