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12月1日,紐約市政廳。
冬日的陽光透過高大的拱窗灑進議事廳,將橡木長桌照得發亮。
托馬斯坐在首席位置,面前攤開兩份厚重的提案文件。
阿斯特、富蘭克林博士、威廉姆森醫生以及三十余名市政委員分坐兩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位年輕的總督身上。
“諸位,”托馬斯的聲音沉穩有力,“過去幾個月,我們清除了內部的掣肘,挫敗了外部的陰謀?,F在,是時候為紐約的未來添磚加瓦了?!?
他翻開第一份文件,上面是圣三一教堂的設計草圖——尖頂高聳,彩窗絢爛,比被焚毀的舊教堂更加宏偉。
“第一項提案:重建圣三一教堂?!?
議事廳內頓時響起低聲的討論。
圣三一教堂不僅是紐約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更是市民信仰的象征。
它的廢墟至今仍矗立在百老匯大街盡頭,像一道未愈的傷疤。
“重建費用預計需要八萬英鎊,”托馬斯繼續道,“我提議通過社會募捐籌集,而非動用市政資金?!?
阿斯特挑眉:“誰會為一座教堂掏這么多錢?”
“東印度公司已經承諾捐贈兩萬英鎊,”托馬斯微微一笑,“畢竟他們的商船每次入港前,水手們都會在桅桿上畫十字?!?
富蘭克林博士緊接著補充:“新英格蘭商會也表示愿意出資一萬五千英鎊——這是他們對‘自由之子社’縱火事件的補償。”
“至于剩下的部分……”托馬斯看向在座的商界代表,“在座諸位若有虔誠信徒,想必不會吝嗇于上帝的居所?”
這個提議巧妙至極。
既保全了市政財政,又給了商人們博取美名的機會。
很快,絲綢商人萊恩就站起來認捐五千英鎊,木材大亨卡森也不甘示弱地承諾了三千。
不到半小時,認捐總額就突破了六萬英鎊。
阿斯特輕輕鼓掌:“看來信仰的力量確實偉大。那么,第二項提案呢?”
托馬斯翻開第二份文件,神色變得嚴肅:“公共衛生改革與市政給排水建設?!?
他推過幾張素描圖,上面畫著骯臟的街道、淤塞的排水溝和擁擠的貧民區。
“上半年的鼠疫奪走了上千條生命,而根源就在于糟糕的衛生條件?,F在每天都有新移民涌入,如果不未雨綢繆,瘟疫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威廉姆森醫生適時站起,展示了一組駭人的數據:“根據醫學委員會統計,五點區的污水直接排入飲用水井,導致傷寒發病率是上城區的十七倍。”
委員們面面相覷。
所有人都記得瘟疫時期的恐怖景象——街頭堆滿尸體,教堂變成停尸房,富人們紛紛逃離城市……
“我支持,”富蘭克林博士率先表態,“但錢從哪里來?這樣的工程至少需要二十萬英鎊。”
托馬斯早有準備。
他取出第三份文件——《紐約城市投資公司籌建方案》。
“成立一家特許經營公司,吸納社會資本。投資者將獲得未來市政服務收益的分紅權,比如供水費、排污費的百分之五。”
議事廳瞬間沸騰。
這種模式在英國已有成功先例——倫敦橋的修繕就是靠類似的公司完成的。
“具體怎么操作?”阿斯特眼中閃爍著商人的精明。
“發行一千股,每股兩百英鎊,”托馬斯指向方案細則,“東印度公司已承諾認購三百股,新英格蘭商會兩百股,剩下的由紐約商界認購。”
“如果認購不足呢?”
“那就提高分紅比例?!蓖旭R斯從容不迫,“相信我,當市民們看到第一條鋪著磚石、配有地下排水管的主干道時,他們會爭相付費的。”
討論持續了整個上午。
最終,兩項提案均以壓倒性多數通過。
當會議結束時,冬日的陽光正好移到了托馬斯面前的方案書上,燙金的標題閃閃發亮——《紐約新城計劃》。
12月15日,圣三一教堂重建工程正式動工。
數百名市民聚集在廢墟周圍,看著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殘存的圣像移出。
白發蒼蒼的英格利斯主教親自為地基灑下圣水,他的聲音在寒風中顫抖:“今天,我們不僅重建一座教堂,更重建紐約的靈魂。”
托馬斯站在奠基儀式的首位,手持銀鏟為奠基石培上第一鍬土。
當泥土落下的瞬間,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
“總督閣下,”主教握住托馬斯的手,老淚縱橫,“您讓上帝的榮光重返紐約?!?
托馬斯微笑頷首,目光卻越過人群,落在遠處幾個衣衫襤褸的愛爾蘭移民身上。
他們怯生生地站在外圍,既不敢靠近,又不愿離開。
“主教大人,”托馬斯突然說道,“新教堂是否歡迎所有信徒?比如那些新來的愛爾蘭兄弟?”
主教一愣,隨即會意:“上帝的殿堂從無門檻?!?
當天下午,托馬斯特意走訪了移民區。
當他踩著泥濘的小路走進低矮的棚屋時,一位懷抱嬰兒的母親嚇得直接跪在了地上。
“不必如此,”托馬斯連忙扶起她,從懷中取出一張做工精致的銅券,“這是您丈夫在碼頭工作的證明。憑這個,您的孩子可以免費進入教會學校。”
婦女的眼淚落在嬰兒皺巴巴的小臉上。
這樣的場景在移民區不斷重演——托馬斯親自分發工作證、醫療券和學校許可,每一張銅券上都刻著相同的字樣:“紐約屬于所有建設她的人”。
圣誕節前夕,紐約城市投資公司的認購大會在證券交易所舉行。
大廳內人頭攢動,商人們擠滿了每一個角落。
阿斯特作為市長主持大會,而托馬斯則站在二樓回廊,靜靜觀察著下方的資本洪流。
“三百股!東印度公司!”
“兩百股!新英格蘭聯合商會!”
“一百五十股!阿斯特商行!”
報價聲此起彼伏。
查爾斯·霍華德穿梭在人群中,不斷更新著認購板上的數字。
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大商行踴躍認購,連許多中小商人也紛紛掏出積蓄——他們太清楚清潔水源和排水系統對生意的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