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256—258章
- 抓神
- 抓神
- 1814字
- 2025-07-16 21:52:11
第256章聲傳九野
青邙山的鐘樓上,新掛起一口“合歡鐘”。鐘身是百工堂的鐵匠們用各地送來的廢鐵熔鑄的——有流民修補農具剩下的鐵屑,有貨郎馬車磨壞的鐵軸,甚至有風鳴山養(yǎng)蜂人修補蜂箱用的鐵釘。敲鐘的木槌裹著織坊的棉布,敲起來聲音不似寺廟鐘聲那般清冽,倒像無數(shù)人在低聲說話,能傳到十里外的官道上。
起初是護山班的后生們約定,每日清晨敲三下鐘,提醒各村該引水澆田了;后來水鄉(xiāng)的漁民說,鐘聲響時正是漲潮的時辰,便在船頭掛起銅鈴,鐘響鈴和,像在水里鋪了條聲路;最妙的是流沙鎮(zhèn),那里的人用紅柳枝編了個“傳聲筒”,把鐘聲引進地窖,連埋在沙里的種子都像能聽見,發(fā)芽時都比別處快些。
這日,暫安營突然傳來急報:北邊的山口塌了,堵了運糧的路。姚破天剛敲響“急鐘”——五短一長的聲,不到半個時辰,風鳴山的養(yǎng)蜂人就帶著藤條來了,說能用編索道的法子搭臨時便橋;鄰縣挖渠的村民扛著鐵鍬跑來,他們懂怎么清淤排石;連京城來的史官都放下筆,跟著后生們往山口跑,說要記下這場“聲喚人應”的事。
等山口疏通時,天邊正好泛起魚肚白。姚破天讓鐵匠在鐘身上添了行字:“一聲鐘鳴,百處人應”。敲鐘人掄起木槌,鐘聲穿過晨霧,傳到水渠邊時,正見村民們在澆田;傳到天索上時,滑片正載著蜂蜜往山下走;傳到歸心樓時,書生正在寫《聲記》,說這鐘聲里,藏著比文字更親的牽掛。
第257章信遞萬家
情報院的瘦高個最近總往鴿舍跑,他和信鴿們新練了套“接力法”:青邙山的鴿子飛到風鳴山,把信交給那里的鴿子;風鳴山的鴿子飛到落霞澤,再換水鄉(xiāng)的鴿子往下傳,再遠的路,也能三日到。
這法子是從貨郎那學的——貨郎走南北,總在驛站換馬。瘦高個靈機一動,讓各地都養(yǎng)起信鴿,還編了本《鴿語書》:畫個綠芽,是問收成;畫道水渠,是說水情;畫根天索,就是要幫忙。連不識字的漁民都能看懂,在船板上畫只帶信的鴿子,讓水鳥叼給岸邊的人。
有回落霞澤發(fā)大水,漁民們用蘆葦葉包著求救信,讓鴿子帶著往青邙山飛。信上沒寫字,只畫了艘快沉的船,船邊漂著個孩子。瘦高個見了,當即讓護山班帶著“跨河梯”和“防水布”趕去,路上每過一地,就換當?shù)氐镍澴訄笮牛人麄兊降臅r候,鄰縣的人已經帶著挖渠的工具在岸邊等著了。
事后,獲救的漁民送來個“信鴿哨”,是用陶管做的,吹起來“咕咕”響,鴿子聽見就會落。瘦高個把哨子分給各地,說:“信不光是報急的,也能報喜。”沒過幾日,流沙鎮(zhèn)就飛來只鴿子,腿上綁著粒紅柳種子,信紙上畫著片新綠——是說沙地又長出了莊稼。
歸心樓的墻上,漸漸貼滿了各地的“報喜信”:水鄉(xiāng)畫著滿網的魚,北方畫著肥壯的活獸,暫安營的小童畫了群孩子在讀書,紙角還粘著片桂花蜜酒的酒漬。姚破天看著這些信,對瘦高個說:“把鴿舍修大點吧,往后日子好了,報喜的信要比報急的多。”
第258章家連九州
年關將近時,青邙山突然熱鬧起來。暫安營的流民們說:“咱也搭個‘團圓棚’吧,讓沒處去的人湊個家。”這話一出口,百工堂的人送來木板,織坊的人送來棉布,百味灶的大娘煮了一大鍋年粥,連鐘樓上的合歡鐘都敲得格外歡。
棚子搭在歸心樓前,用天索的鋼繩當梁,渠邊的竹子當柱,糊著各色的紙——紅的是流沙鎮(zhèn)的,綠的是落霞澤的,黃的是風鳴山的,風吹起來,像無數(shù)面小旗子在笑。棚里沒分誰是主人誰是客,獵戶幫漁民補漁網,漁民教流民織葦席,小童們圍著跛腳老漢聽養(yǎng)蜂的故事,手里還攥著書生寫的“福”字。
除夕夜,百味灶的煙火剛起,就見遠處有人影往棚子趕。是鄰縣的村長帶著村民,扛著新米;是京城書局的小吏,捧著百姓畫的“全家福”,圖里的人有高有矮,有瘸腿的有帶傷的,卻都擠在一個屋檐下;最讓人眼眶熱的是,連當初圍堵護山班的災民老漢都來了,懷里揣著本磨破的《便民要術》,說要把新學的種地法子教給年輕人。
合歡鐘敲到第十二下時,姚破天端著年粥走進棚子,見每個人手里都捧著碗,碗沿碰著碗沿,像無數(shù)個小家湊成了大家。書生突然站起來,舉著酒碗說:“咱給這棚子起個名吧,叫‘九州家’!”
眾人齊聲說好,聲音震得棚頂?shù)牟始埳成稠憽P⊥钢巴猓爸骸疤焖鞯臒艋\連成線了!”大家抬頭,見那線燈火從青邙山出發(fā),順著水渠、跟著鐘聲、伴著鴿哨,往南北東西漫去,像在大地上畫了個圈,把千萬戶人家都圈在了里面。
姚破天喝著粥,看棚里的人笑鬧著守歲,突然覺得“家”字原來這么暖——不是一磚一瓦壘的,是你幫我搭把手,我給你添口飯,日子湊在一起,就成了遮風擋雨的地方。他摸了摸懷里的叩機哨,哨聲混在鐘鳴、笑語、粥香里,像在說:這故事啊,才剛到最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