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紙載春秋
青邙山的紙坊里,新出的“千層紙”讓書生們直拍案。這紙用蘆葦芯混著舊麻線打漿,表層加了風鳴山的蜂蠟水,寫字不洇墨,泡水不爛紙。最奇的是邊緣留著細密的布紋——是織坊送來的舊經線,既讓紙邊不易卷角,又透著布料的溫軟。
姚破天讓護山班把第一批紙送到流民聚集的“暫安營”。營里的教書先生正愁沒紙給孩子練字,見這紙能在沙盤上擦了重寫,當即領著孩子們用燒焦的柳樹枝在紙上畫水渠、畫天索。有個失去爹娘的小童,在紙角畫了只歪歪扭扭的蜜蜂,說要寄給風鳴山的跛腳老漢,謝他上次給的蜂蜜餅。
消息傳回紙坊,造紙的匠人突發奇想,在紙漿里摻了各色草木汁:用落霞澤的荷葉汁造出綠紙,裁成小塊給漁民記潮水時辰;用斷云崖的楓葉汁造出紅紙,讓嫁娶的人家包喜糖;最妙的是用流沙鎮的紅柳花汁造的黃紙,蟲蟻不啃,獵戶們用來畫陷阱圖,埋在土里半年還能看清紋路。
京城的史官聽說了,特意來求紙,想用來抄錄國史。姚破天卻讓匠人捆了百刀“千層紙”,讓史官帶給國子監的學子:“史書該記百姓的日子,讓娃娃們先學寫‘渠’‘索’‘互助’這幾個字,比記帝王年號更要緊。”
那日暫安營的教書先生帶著孩子們來了,每人捧著卷寫滿字的紙。小童畫的蜜蜂旁添了行字:“蜂采百花蜜,紙納萬家言”,被書生恭恭敬敬貼在了歸心樓的墻上。紙坊的匠人看著墻上層層疊疊的紙卷,突然明白:紙不是冷的,浸了人的心思,就成了能傳情的物件,比石碑還能留得住春秋。
第254章器通南北
百工堂的鐵爐越燒越旺,鐵匠們照著《便民要術》里的“活軸圖”,打制出能折疊的“跨河梯”——梯腿裹著渠邊的膠泥,放在水里三天不生銹,流民們用它渡過暴漲的河水時,都說這鐵家伙比木船還穩當。
更讓人稀奇的是“轉磨盤”。是營造院的工匠結合了水鄉的水車和北方的石磨,在磨盤下裝了個銅軸承,推起來省一半力氣。落霞澤的漁民把它改成“脫粒機”,搖著把手就能讓稻粒從穗上掉下來;流沙鎮的人則在磨盤邊加了個陶漏斗,磨出的粟米粉順著漏斗流進布袋,不用再彎腰掃地上的碎末。
有個跑南北的貨郎見了,非要用三車絲綢換轉磨盤的圖紙。姚破天沒收絲綢,只讓他帶些磨盤零件走:“你教南方人打銅軸承,教北方人做膠泥裹腿,等兩邊的磨盤能互換零件了,再送咱兩匹各地百姓織的布就行?!?
三個月后,貨郎真的回來了,帶來的布上繡著奇妙的圖案:江南的繡娘把轉磨盤繡成了“日月輪”,說它白天磨糧、夜里能當搗藥杵;塞北的婦人用羊毛線織出“跨河梯”,梯級上還織著青邙山的松樹。鐵匠們看著布,突然在鐵爐邊打了個“通心釘”——釘身中空,能穿繩,南邊的船能用,北邊的車也能用。
姚破天摸著通心釘上的孔洞,對眾人笑:“器物不怕遠,就怕各顧各。你做的零件能安在他的家伙上,這才叫真本事?!睔w心樓的百工圖上,跨河梯和轉磨盤的圖樣連在了一起,中間用通心釘釘著,像兩只手緊緊握在了一處。
第255章味聚四方
歸心樓的伙房新添了個“百味灶”,是用連環窯燒的陶磚砌的,灶膛分五格,能同時燜飯、熬湯、蒸菜、烤餅、煨藥。掌勺的大娘原是落霞澤的漁婦,她把漁民的“酒糟燜魚”、獵戶的“熏肉燉菜”、流民的“雜糧窩頭”全搬到了灶上,說要讓來青邙山的人,一口嘗到家鄉味。
這天灶上正忙,風鳴山的跛腳老漢送來新釀的桂花蜜酒,說要給灶添“甜水”;鄰縣的村長扛來一麻袋新收的水稻,稻殼上還沾著渠水的濕氣;連暫安營的小童都提著陶罐來了,罐里是他跟著郎中學泡的薄荷水,說能給燒火的人解乏。
漁婦大娘笑著把這些東西全混進了鍋里:用桂花蜜酒燉魚,添一把渠邊的水芹菜去腥味;把新米磨成粉,和著雜糧面烤成餅,餅上印著天索的花紋;最妙的是那鍋“互助湯”,里面有南方的筍干、北方的蘑菇、東邊的海帶、西邊的野蔥,咕嘟咕嘟地冒著泡,香氣飄出歸心樓,引來了半座山的人。
書生喝著湯,突然提筆寫了副對聯:“米不分南北,鍋不論大小,同灶就為一家人;味不管濃淡,情不分遠近,共碗方知暖在心?!币ζ铺熳屓税褜β撡N在灶邊,正見貨郎帶著各地的調料來了,有江南的梅干、塞北的鹽巴、嶺南的陳皮,堆在灶邊像座小山。
掌勺大娘舀起一勺新湯,給每個人都盛了半碗。小童喝著湯,指著窗外說:“灶煙飄到天索那邊去了!”眾人抬頭,見百味灶的煙與天索的燈籠融在一起,又順著水渠飄向遠方,像在給千家萬戶捎信。
姚破天喝著湯,舌尖嘗到了蜜的甜、菜的鮮、糧的香,突然明白:日子的味道,從不是一家一戶熬得出來的。你送把米,他添把柴,我湊點調料,這鍋湯才會越熬越濃,暖了胃,更暖了心。歸心樓的百工圖上,有人添了幅“百味灶”,灶火旁圍著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手里都捧著碗,碗沿碰著碗沿,像在說:“來,咱共吃這碗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