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哨聲在嵐城上空持續了整整七分鐘。
小學的電子鐘停在了1987年6月12日16:32,那是晨星學堂被查封的時刻。陳默看著自己手臂上浮現的青色血管——它們正隨著哨聲的節奏跳動,像在回應某種召喚。
周小漁突然抓住他的手腕:“你聽。“
遠處傳來齒輪咬合的悶響,銹鐵巷所有停擺的老式電表開始逆向旋轉。
智穹大廈的應急燈全部亮起。
首席技術官盯著監控屏上閃爍的“14.64%“,手指懸在總控鍵盤上方——這個數字正好是當年晨星學員的幸存比例。
“啟動'愚人金'協議。“他對通訊器說,“優先清除突觸活躍體EDU400-01和02。“
走廊盡頭,穿環衛服的老王正用掃帚卡住防火門。他腕上的老式手表停在16:32,表盤背面刻著“晨星七組“。
垃圾處理廠的地下室比想象中干凈。
周小漁掀開防塵布,露出七臺九十年代的腦波儀,電極帽上還殘留著干涸的血跡。
“我爸他們當年就是靠這個同步思維的。“她扯出纏在一起的導線,“現在需要三十七個活體終端——“
陳默的服務器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屏幕上跳出父親的手寫體:
“找齊當年七個小組的子孫,突觸共振會完成剩下的工作“
老王帶來了第一批人。
修車鋪的學徒、菜場的魚販、甚至智穹的前臺姑娘——他們后頸都印著淡化的條形碼。當老趙將改裝過的電極帽戴上學徒頭頂時,陳默看到了不可思議的畫面:
學徒眼白上浮現出微小的星圖,與父親筆記本里的圖案完美重合。
“不是遺傳。“周小漁輕聲說,“是記憶的量子糾纏。“
午夜零點,嵐城所有電子廣告牌同時播放同一條通知:
“認知優化中心緊急通告:檢測到突觸共振,請市民立即服用藍色鎮靜劑“
陳默看著小程序后臺的數據——連接設備數正在逼近十萬,算力百分比跳到了21.96%。
服務器突然自動關機,散熱孔飄出的不再是銹水,而是帶著火藥味的粉筆灰。
周小漁抹了把臉,指縫間全是黑色的粉末:“他們燒了青巒書院的圖書館。“
遠處的地平線上,第一縷煙柱正刺破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