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神君有所請
- 我有一本節候書
- 分點開心給你
- 2035字
- 2025-07-03 23:37:36
“唉……先生,等等。”
站在‘紙牛’旁,看著不遠處神像前表演的迎春戲、驅疫戲,季易正想要挪步走過去,卻聽到旁邊一道聲音有些熟悉的聲音傳來。
扭頭看過去,季易露出疑惑的神色。
是剛才拉著他進去寫‘春’字的那個衙役。
“可算是見著先生您了,這是剛才找您寫‘春’字的銀錢,不多,請不要嫌棄。”
衙役小跑到季易身旁,拿出一塊碎銀,就往季易手里塞,感謝道:
“多虧了先生您的幫忙,聽聞縣尊大人對此贊賞有加,讓我沾了點光,在主簿大人面前露了臉。”
“原來是這個事情啊。”
季易有些恍惚,他本來就對于這兩張‘春’字的錢財不懷希望,沒想到現在卻因此被找上來了。
而且報酬是一塊不小的碎銀,比他寫了一早上‘年紅’的錢都多呢。
不過轉念一想,想到自己對外一張‘春’字的售價,也只是一文錢,雖說有‘立春靈氣’加持,但后頭的售價也一樣不變。
更何況,他也是因為這個小插曲才發現‘節候書’與‘人文’這一塊有關聯。
故此,季易很快便按住了收下這一塊碎銀的心思,將衙役遞過來的碎銀擋了回去,微笑道:
“大人給兩文錢就行,一張年紅我只是收取一文,能被主簿大人看上主要還是大人你自己的原因,我只是碰巧遇上了。”
“先生勿要推辭,還有先生喚我小何即可,我名何安,不必叫大人。”
衙役何安堅持自己的想法,忽然又想到一個他忽略了的問題,恭敬問道:
“之前忽略了請教先生姓名,還望先生見諒,不知先生……。”
“何大人不必客氣,喊我季易即可。”
“季先生,您就收下吧,后面要是有什么事情,盡管去縣衙找我何安,若是能夠幫的上的忙,我定會幫一幫。”
何安說著,又將手中的銀錢塞過來。
見此,季易知曉單純拒絕是沒有作用的,于是想了想,換了個說辭:
“何大人按照正常價格付錢即可,若是大人真的想要感謝,可以后面來幫襯一下,一塊碎銀已經遠超我所寫的文字價值,季某受之有愧。”
果然,聽季易此話,衙役何安不再想著硬塞,換了兩文錢遞過來,看了看季易背著的文竹箱,問道:
“不知先生何時會出來寫‘年紅’?”
季易接過兩文錢,“未時左右,我估計會在這邊。”
何安點點頭,便說道:
“先生教誨的是,我下午便找其他同僚一起來幫襯先生,好讓他們看看什么是好字,現在就不打擾先生了。”
“……”季易緘默一瞬,開口送別,“何大人慢走。”
看著何安走遠,季易不禁反思,也是沒有想到自己隨意找的一個借口,會被如此重視,或許這也是這個世界與來此的區別,看來后面每一句話語,都要多琢磨一下再說出口才是。
又回想起何安所說的話語,季易想到,關于自身身份這一個問題,可不可尋找其解決?
思考一會,季易放棄了這個想法。
不到迫不得已,還是不要勞煩他人為好。
放松心神,四周的聲音再次從各方匯聚而來,落入季易耳中。
表演給神靈觀看的迎春戲場地,現在正演著‘報曉春來’的戲段,沒有太多喧囂,圍觀著些少人家,耐心觀看著。
不遠處,表演驅疫戲的場地,就熱鬧許多了,圍觀的人將外頭圍了一圈,不時還驚呼出聲。
季易看過去,稍作停頓,先往迎春戲的場地走去。
來處有來處的娛樂,此間亦有此間的節奏。
在這個世界,這些特定節日才會奏響的戲段,對于這里的人家,或許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好長一長見識。
站在迎春戲前,靜靜看了一會,覺太過平和,季易挪步走向一旁的驅疫戲區域。
驅疫戲則熱鬧許多,銅鑼聲響,扮演火官者與疫鬼相斗。
季易不由得也多站了一會,直至覺時間不早。
才轉身準備回去。
這個時候,‘節候書’有細微的動靜傳來,一股檀香煙火氣讓季易察覺到,視線之景變得朦朧。
逐漸一個紅臉,衣青色官袍,看上去能讓人下意識覺有威嚴感與親切感交織的中年人出現對面,并笑著朝季易走來。
熟悉感升起,季易一時又想不出來在哪里見過,只好看向‘節候書’。
書籍輕輕翻開,與初時比算作極大變化的異象中,有一個場景浮現,供奉在神臺上的一個神像——句芒神左側的本地神靈,神像逐漸由僵硬化作生動。
正是眼前之人。
以不久前縣令念叨的祭文,應該是本地的城隍,被稱作宋言神君。
季易借‘節候書’了解清楚,自神像中走出的中年人也來到了他的面前。
“小神宋言冒昧前來打擾先生,還望先生勿怪。”
城隍宋言神君先是對季易行了一禮。
而季易對此卻是不覺,本以為自己會對于神靈出現在自己面前而覺得驚訝,但內心并沒有升起多少波瀾,依舊平靜。
季易稍微思索,知曉自己應該是在‘節候書’以及對‘寒獸’的聽聞,心間的接受度提高了,潛意識對此并不意外的緣故。
看上去,這位神君也是屬于可以交流的。
略微遲疑,季易回了一禮,開口回應:“神君有禮,不知神君尋找季某所為何事?”
一直觀察著季易的宋言神君,見季易愿意接話,祂內心松了一口氣,“迎春之時,因見先生喚‘東風’,故此前來打擾,有一事相求。”
“東風?”季易沉思片刻,“神君可是為寒獸而來?”
“正是先生所言。”
季易婉言拒絕:
“季某初至東風縣,并未曾見‘寒獸’,只是在‘城門’處聽聞,亦不知能否解神君所請。”
季易清楚自己的情況,畢竟,他的一切神話手段都來源于‘節候書’,一天前還是個普通人。
宋言神君見季易沒有明確拒絕,于是換了一個說辭:“先生可否聽我述說明事情由來再行決定?”
“愿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