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本店禁止打罵顧客
- 重生1982當家作主
- 紅偉的筆名
- 2019字
- 2025-07-09 23:58:29
有了第一個客人后,很快便有了第二個,第三個。
特別到了下午的飯點時間,客人都快坐滿了。
也幸好多買了幾張桌子和凳子,否則客人還得排隊吃飯。
這小餐館才剛剛開業,就已經有那么好的生意,這遠超張若維意料。
也說明了這個年代真的沒什么可以消費的地方。
顧客想在外面吃個飯,就只能去國營的飯店。
飯店的廚師和服務員都算國有企業的員工,捧著鐵飯碗,根本不把顧客當人。
有時候你在店里等了太久,只因為問了一句菜什么時候上,便遭受服務員的一頓打罵。
飯店的領導為了挽回名聲,吸引顧客進店,不得不在店里掛著“本店禁止打罵顧客”的標語。
然而這樣的標語反而讓客人不敢進來。這說明你這店經常打罵顧客,才會寫上這樣的標語啊!
一家服務好的,正常的飯店,怎么會掛這樣的標語呢?
每條看著離譜的規定背后,一定是曾經發生過這種離譜的事。
就好像后世羊城地鐵上的那一連串奇怪的禁止標識,每一個標識后面,都一定有乘客這么干過這種離譜的事。
相比國有飯店,張若維這家賣牛雜和牛腩粉的小餐館就好多了。
不僅用心準備食材,而且服務也非常周到。
客人剛進門就先端上一杯茶水,然后禮貌地詢問客人吃點什么,熱情地為客人推介菜單。
再加上張若維這牛腩粉也確實做得很正宗,符合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
因此第一天進店的顧客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
能夠得到客人的肯定,張若維干起活來也更加有干勁。
當然更重要的是那不停入賬的錢。
買自行車和布置這個餐館又花了他三百多塊,口袋已經沒剩多少錢了。
如果這店沒能短時間內盈利,他接下來的壓力會非常大。
不過幸好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這一天的營業下來,扣除各種成本,凈利潤就有一百多塊,比單純賣牛雜翻了一倍。
這還只是營業半天,不是全天營業。
張若維數著今天的收入,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只是今天蘇棠沒有過來,讓他心里有點悵然若失,感覺少了點什么。
但想到人家主要任務是學習考大學,也不能總往自己這里跑,也就釋然了。
由于生意比意想中要好太多,傍晚的時候就已經把食材都賣光了,不得不提前打烊。
張若維把餐館打掃干凈,跟王奶奶告別后,便騎著自行車回家。
重生前,他騎得比較多的是城市里的共享單車。
那種能夠實時通過衛星定位,掃碼就能夠開鎖,還有著便捷的電子支付……看起來充滿著科技感。
即使是國外發達國家的友人,看到后都忍不住發出驚嘆。
剛問世時,還被戲稱為現代四大發明。
這種共享單車真的什么都好,唯一不好的是——不好騎。
作為一輛自行車,什么都好,偏偏不好騎。
就好像作為一個電飯煲,有著各種功能,就偏偏不會做飯。
還挺叛逆的。
現在,張若維騎著這輛二八大杠,才發現自行車竟然可以這么好騎。
特別是下坡的時候,仿佛奧德彪附體,一路風馳電掣,火花帶閃電,很快便回到了家。
張若維回到村子的時候,天都還沒有黑。
那些外出干活的村民,此時也才剛剛收工。
他們遠遠看到張若維騎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便揮手喊:“阿維,這是你買的自行車啊?”
“今天剛買的。”
“你這是要娶媳婦了嗎?”
“沒有的事,你要給我介紹嗎?”
“還沒結婚,你那么早買自行車干嘛?真是敗家仔。”
這個年頭結婚不要求給多高的彩禮,比拼的是結婚所置辦的東西。
貧窮的人家可能就只有一床新的棉被,而有錢的人家最高標準是“三轉一響三十二條腳”。
三轉一響中的三轉,指的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這三樣東西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會轉。
“一響”當然指的是收音機。
至于“三十二條腿”,指的是大衣柜(4條腿),五斗櫥(4條腿),床(4條腿),桌椅(4條長凳加桌子共20條腿)。
誰家能夠在結婚的時候把這些物品都置辦齊全了,那一定是當地的富豪人家。
對于普通人家來說,自行車和縫紉機這兩樣能夠擁有一樣就很不錯了。
相比其他東西,這兩樣是最大的生產工具。
自行車就不用說了,奧德彪能夠用來拉香蕉,此時的農民也能用來拉糧食。
縫紉機則可以用來做衣服。
這個年頭的農民可買不起商店里的衣服,通常都只能買布匹做衣服。
張若維想到這里,突然冒起一個念頭,給老媽買一臺縫紉機。
家里雖然還有一塊非常肥沃的好田,但他并不種地,也不打算讓老媽去種地。
種地太辛苦了。
更何況老媽的身體一直不好,不適合這種體力勞動。
農村人是閑不下來的,張若維再怎么勸說,也阻止不了老媽每天往地里跑。
有了一臺縫紉機之后,老媽就可以幫別人做衣服賺錢。
相比去地里干活,顯然做衣服能夠賺更多的錢。
至于家里那塊地,張若維計劃租給別人。
……
“阿哥,這是你買的車嗎?”
大妹驚喜的聲音將他拉回現實。
她明天才回學校,今天還在家。
“想不想學騎車?”張若維推著車,拍了拍車鞍。
“想。”
“快拿根扁擔出來。”
“好。”大妹歡快地回家拿扁擔。
扁擔的作用是綁在后座上,這樣車倒的時候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
相比后世那種普通自行車,這種二八大杠比較難騎。
特別是學車的時候很容易摔倒。
唯一的保護就是綁在后座的這一根扁擔。
老媽從家里追了出來,急切地喊:“天黑了,看不清路,明天再學。”
“媽,沒事的,我會看著大妹。”
張若維知道這個年代一輛自行車對小孩子的吸引力有多大。
不讓大妹過一把癮,恐怕她今晚都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