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吃了嗎
- 重生1982當家作主
- 紅偉的筆名
- 2027字
- 2025-07-07 22:23:19
村長被看得后背發涼,連忙道:“沒……沒什么糾紛,村里的一些婦女愛占小便宜,我這邊會給她們做思想教育的。”
他這句話就相當于給這件事定性了。
陳建業點了點頭,“群眾的工作不好做,你這個村長要多費點心思,不僅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還要有細心、耐心、恒心。”
他的話里沒有一點要偏袒張若維的意思,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要偏袒誰。
“領導說得對。”村長連忙點頭。
“你們村的事情呢,就由你們村來解決,我就不過問了。”
“領導請放心,我一定會妥善處理。”
陳建業三言兩語便把事情解決了。
他隨后轉過頭來問張若維:“現在沒有其他事情了吧?”
張若維依然搖頭,指著旁邊墻上「向雷鋒同志學習」的標語道:“老師從小教導我們做好事不應該求回報,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而已。”
“我是奉了我家老頭子的命令過來請你,你不回去我可不好交待啊!”
“那就下次有機會再拜訪,我現在跟你回去,別人還以為我挾恩圖報呢。”
張若維無論如何,就是不肯跟他回去。
這倒不是像他嘴上說的道德有多高尚,而是不想讓對方那么輕松就把人情還回去。
陳建業只是鎮上的領導,他還有個縣里的大哥。
畢竟能讓領導欠自己一個人情的機會可不多,他可不能讓他那么容易把人情給還了。
“你家里還有哪些人?”
陳建業想從家里人入手。
“老爸走得早,現在只有老媽和兩個妹妹。”
“我車上有箱蘋果,你拿回去給妹妹吃。”
陳建業說完也不等張若維反對,便轉頭對身后的秘書道,“小李,快把蘋果搬下來。”
“那怎么好意思。”
“幾個蘋果而已,這是我個人的一點小心意,你就別推辭了。”
“那好吧。”張若維知道再推辭下去就顯得有點矯情了,“要不去我家坐坐?”
“那……我就打擾了。”
陳建業當即點頭答應。
他剛才聽到張若維父親走得早,家里就一個母親和兩個妹妹。
這樣的家庭生活通常比較困難。
他有心過去拜訪一下,看有什么能夠幫忙的。
到了張若維家,只有一間平平無奇的泥磚房,木制的家具也都比較破舊了,符合陳建業的猜想。
“領導您先坐,我去給你倒杯水。”
張若維搬出兩張木凳。
“別叫什么領導,你要是不嫌棄,就叫我一聲陳叔。”
“陳叔喝口水。”
張若維端來一碗水,順勢在他對面坐下。
“阿維,我看你年紀也不大,現在有讀書嗎?”
“本來應該讀高中,但老爸出事后就從學校里出來了,家里沒個人不行。”
“那真的有點可惜了。”陳建業頓了頓,又繼續道,“以后有什么打算嗎?”
“我就想著努力賺點錢,讓家人日子好過一點。”
“不錯,是個孝順的孩子。”
……
兩人東一句西一句地聊著。
這時老媽宋萍進屋喊:“飯做好了,來吃飯吧!”
陳建業聽后連忙起身,“我就不吃了,鎮里還有事,我得回去了。”
他知道張若維家境不是很好,可不好意思在這吃飯。
“我做了你們的飯菜,不吃可就浪費了。”宋萍極力挽留。
這個年代的人雖然窮,但客人進門,就必須讓客人能夠吃飽飯,沒有讓客人餓著肚子回家的道理。
這個時候生產力落后,人們的溫飽尚未解決,百姓主要關心吃飯的問題。
熟人見面的問候不是“你好”,而是“吃了嗎”。
“吃了嗎”三個字,代表了我國人民幾千年以來的寬厚與善良。
后來,人們見面不再問“吃了嗎”,因為到了那個時候,溫飽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
沒有人再缺那一口吃的,大家只想著怎么吃得更好,活得更輕松。
陳建業推托不了,只好坐下來吃飯。
當他看到宋萍端上一鍋白米飯,一碟蘿卜燉牛雜,一碟韭菜炒雞蛋,以及一碟青菜,頓時感到過意不去。
這家人肯定是看到自己這個所長來了,把家里平常舍不得吃的都拿了出來。
“哎呀,太多菜了,早知道讓你們煮點稀粥,炒個青菜就夠了。”
宋萍聽后有點難為情地說:“菜不多,主要是今天太匆忙,都沒什么準備。”
“嫂子真的是太客氣了,這已經很豐盛了。”
陳建業只把宋萍這句話當成客氣話。
畢竟這年代的農村可不是頓頓都有肉吃的,通常只有節假日,或者家里來了客人才有機會吃上一頓肉。
這時妹妹張若水也放學回家了。
她看了一眼飯桌上的菜,仰著頭問張若維:“阿哥,今天怎么只有牛肉,沒有豬肉呀。”
畢竟前幾天飯桌上可是豬肉、牛肉都有的。
“今天早上有事,沒來得及去買豬肉,明天再給你買排骨煲湯。”
“好吧,明天記得哦。”
陳建業聽到這兩兄妹的對話都驚住了。
原來剛才說的‘沒有什么準備’這句話不是客套話啊!
今天這一桌飯菜連他們日常都比不上?
要知道他家在鎮上就算排不了第一,也差不了多遠。就這樣也不是天天都有肉吃的。
眼前這個家庭,最大的生產力因病去世。剩下一個婦女,一個17歲的青年,以及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孩。
這樣的家庭無論在哪里,都應該是村里最貧困的。
卻沒想到竟然頓頓有肉吃,而且還不是一種肉。
如果剛才那些話不是從眼前這個剛放學回來的,十歲的小女孩口中說出來,他都不敢相信是真的。
陳建業不由重新審視起這個家庭。
兩個還在讀書的小女孩自然可以排除,這位叫宋萍的女士似乎也只是個普通的婦女。
剩下唯一值得留意的是眼前這位只有十七歲的青年。
再回想起自己今天和他的交談,有理由相信正是眼前這位青年撐起了這個家。
難怪他救了自己父親,卻一點也不圖回報。
~~~~~
~~~~~
(ps:這類型的書比較慢熱,大家多多擔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