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撒切爾夫人(2)

1963年的局勢發展就更糟,戴高樂竟否決了英國要求加入1955年成立的“歐洲共同體”的申請。一方面麥克米倫首相為了擺脫本國的經濟困境,寄希望于加入歐共體,使英國不再游離于歐洲大陸的主體外邊,盡管他走出這一步棋是十分勉強的,而且遭到了工黨的激烈反對。

另一方面法國卻不買賬,戴高樂公然把英國視為美國的仆從,認為英國的加入“最終將會出現一個依賴于美國并在美國領導下的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它很快就會吞并歐洲共同體”。戴高樂的態度對英國的麥克米倫政府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雖說其他歐共體成員國對英國抱有同情態度,但這畢竟是一件難堪的事態發展。

禍不單行的是,這年夏天,陸軍大臣約翰·布勞弗斯被控與一個名叫克里斯汀·基勒的有間諜嫌疑的妓女有染(該女郎與蘇聯駐英大使館的關系微妙)。丑聞揭發后,以工黨為首的各反對黨向麥克米倫政府發起了猛烈攻擊,保守黨后座議員也掀起倒麥運動,一時鬧得滿城風雨,麥克米倫首相遭到內外夾攻,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最后辭去了保守黨領袖一職。

撒切爾夫人對政治的殘酷性開始有了認識,從而在此后一步步地向上爬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堅強意志與心理承受能力。

1963年7月,在愛丁堡舉行的一次午餐會上,撒切爾夫人向婦女工會會員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沒有一個人能使一個政黨在一次選舉中獲勝。同樣,也沒有一件災難能使一個偉大的政黨在一次選舉中失敗。我們過分地突出了一兩個人的作用,認為他們能使我們在選舉中獲勝或失敗。如果某一個人犯了罪,你們不必因此而沮喪。黨是不會在選舉中失敗的,除非是它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在這篇講話中,撒切爾夫人不僅不遺余力地為捍衛保守黨的威信而辯護,而且表明保守黨在選舉中可能敗北,但它將會在另一次大選中卷土重來。

盡管撒切爾夫人能言善辯,畢竟挽回不了保守黨政府的頹勢,英國經濟繼續衰退。英國兩黨輪流執政的規律表明,英國選民已在醞釀在選舉中“換馬”了。這樣,可憐的亞歷山大·道格拉斯·霍姆首相在執政未滿1年的情況下,就被迫宣布于1964年10月舉行大選。那次大選結果,工黨僅以4票的多數險勝保守黨,保守黨在執政13年之后再度淪為在野黨了。

在這次大選中,撒切爾夫人在芬奇萊選區面臨自由黨人的嚴重挑戰。由于她那超凡的體力和過人的記憶力,以及深入選民中間,以女性特有的耐心、關心和細膩幫助選民解決了不少的困難,從而以9000票當選,總算保住了她在議會中的席位。

1965年7月,保守黨內展開了角逐黨的領袖的競爭。投票結果,平民出身、靠個人奮斗爬上權力頂峰的前勞工大臣和主管申請歐共體事務的掌璽大臣愛德華·希思當選為保守黨領袖。

他的當選,預示著注重等級和門第觀念的英國傳統社會的模式的瓦解,標志著保守黨的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因為此后繼之而來的保守黨領袖和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和約翰·梅杰都是平民出身。

1964~1970年工黨政府執政期間,撒切爾夫人在影子內閣內接連調換了多項職務:先后主管年金部、住房與土地部、財政和經濟事務、運輸事務、燃料和動力部,最后是教育事務。她充當這么多問題的發言人,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這樣,她就有機會,也有可能深入了解兩黨在各個方面的爭執點,積累了同工黨打交道的眾多經驗,并在一系列基本問題上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立場。她在1968年保守黨大會上的講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她的思想。這篇題為《政治弊端》的講話,中心大意,即是要縮小政府作出決策的范圍,有效地發揮個人權力,亦即政府不應人為地控制物價,而是要促進市場的競爭機制,要調節貨幣供應,大力抑制通貨膨脹。撒切爾夫人在這篇講話中闡述的思想,始終指導著她制定的各項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其矛頭所指,首先是工黨的“集體主義”政綱,并在辯論中作出激烈的反響。因此,大凡工黨政府提出的議案,都遭到撒切爾夫人的無情抨擊,一時有“謾罵成了撒切爾夫人的本色”之譏。

這時的希思也已認識到了這個女人對自己構成的威脅。他在私下與自己的心腹商討提升撒切爾夫人時曾經說過:“懷特洛(當時希思派的干將、政壇老手,后來又成為撒切爾夫人心腹的威廉·懷特洛)認為她是最有能力的人,但他說她一旦出人頭地,我們就休想對付得了她。”

1966年3月,執政不到兩年的工黨提前舉行大選,目的很明顯,是利用當時的有利時機,擴大工黨在議會中的多數。哈羅德·威爾遜首相如愿以償,工黨在大選中領先的席位數由1964年的4個增加到了97個。不過,撒切爾夫人卻在自己的芬奇萊選區輕易獲勝,第三次當選為下院議員。這主要是她在選區的辛勤工作的結果。當然,在全國政壇上嶄露頭角也幫了她的大忙。

1969年10月,希思提升她為影子內閣的教育大臣,她隨即義無反顧地反對工黨政府廢除文法學校,強制推行綜合教育的做法。

同任何地方的官場一樣,英國內閣中也存在著金字塔差別:首相之下是財政、外交、國防和內政等部門的大臣。教育大臣則屬于較低一級的閣員。這時撒切爾夫人已不滿足于自己擔任的角色,而希思首相出于防范其野心的膨脹和對女性的歧視,一直沒有滿足她的意愿。

撒切爾夫人忍無可忍,她與希思的沖突也就不可避免了。為此,撒切爾夫人除據理力爭,從財政部為教育部爭取到了大批經費外,還經常在內閣會議上對教育部門以外的事務陳述己見,有時甚至用事實和數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越位”表現和咄咄逼人的架式,常常使那些對情況了解不多的主管大臣啞口無言,甚至使希思首相尷尬異常。因此,她便喪失了人緣,首相和其他男性閣員都不歡迎她,甚至冷落她,譏諷她。撒切爾夫人在內閣中受到孤立的同時,與她主管的教育部下屬官員的關系也弄得十分緊張。此外,在擔任教育大臣的3年半時間內,她在全國也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物”,經常遭到不同意她政策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們的圍攻和左翼報刊的抨擊。

她在任期中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逆潮流而動,廢除前工黨政府在全國推行綜合教育的有關“通告”,下決心加強初等教育,主張縮小班級規模、擴大師資比例、改建初級學校陳舊校舍等,來展示個人的雄圖大略。但是,這一舉動卻激怒了贊同工黨計劃的全國教師聯合會,而且遭到新聞界和地方政府的批評。

另一是改革國家統包學生福利的舊政策,包括由教育部撤消對小學生每天免費供應牛奶的規定,這樣每年能節省800萬英鎊的巨額開支,以及教育部于1972年決定不再給大學生貸款。

這兩項重大“改革”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觸犯眾怒是必然的。人們和媒體把撒切爾夫人說成是“牛奶劊子手”、“英國最不受歡迎的女人”、“誤人子弟的大臣”、“反動的野蠻女人”等等,極盡侮辱和謾罵之能事。撒切爾夫人盡管蒙受這一切的謾罵、攻擊,甚至圍攻、毆打,卻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說道:“我發現,因為牛奶問題,我被貼上了種種標簽,但我照舊要干下去。”

1980年,政府發布的“教育法”便正式規定學校不再向學生免費提供牛奶服務,撒切爾夫人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撒切爾夫人自躋身官場,從政務次官到教育大臣,的確走過了一段“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不平凡道路。隨著政治野心的膨脹,她要在大不列顛男人主導的政壇上殺出一條血路來,向更高的層次沖刺。

當選保守黨領袖

希思政府終未能扭轉經濟的不景氣,鈔票發得太多,通貨膨脹繼續上升,政府赤字有增無減。希思本打算把通貨膨脹和嚴重失業一起解決,事實上無此可能,反而水漲船高,罷工風暴也因而此伏彼起,特別是礦工的罷工使希思政府處于四面受敵的境地。

政府唯一做到的,是使英國終于成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從而大大改進了英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關系。然后就在英國參加歐洲共同體那一年的冬季,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又使英國經濟受到了沉重打擊。于是在1974年提前大選中,工黨又奪回了執政權。

保守黨在1974年大選失敗后,黨內有些人希望黨的領袖希思辭職。希思自1950年進入議會,在黨內和政府內一直身居要職,有著長達10年的保守黨領袖生涯和將近4年的首相經歷,在黨內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因此,要與希思爭奪黨的領袖地位,一般人都望而卻步。1975年2月,保守黨舉行年會,按例要選舉黨的領袖。開始,撒切爾夫人支持基思·約瑟夫同希思較量,但不久基思·約瑟夫因家庭原因退出了競選,就沒有人再向希思挑戰了。

撒切爾夫人過去是受到希思信任和提拔重用的,自己也感到有一種師承關系,但在某些政策方面她并不贊成希思的主張。經過認真思考以后,她決定向權威挑戰。

一天,撒切爾夫人走進了希思的辦公室,彬彬有禮地對希思說:“閣下,我來向你挑戰!”曾經作為她的內閣閣員的戴維·豪厄爾后來贊嘆地說:“這類事情通常都是在暗地里干的,她卻來了個非常大膽的行動,真可謂一個典型的坦率的行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她、信任她、支持她,她的一些密友組成了精干的競選班子,為她大肆宣傳。恰在此時,她在下院對工黨政府的財政議案發動了一次出色的進攻,把工黨的財政大臣弄得瞠目結舌,狼狽不堪。她的這次勝利轟動了整個下院,并贏得了保守黨同僚及新聞界的一片喝彩。

原先并不認真對待撒切爾夫人挑戰的希思,這時也意識到自己領袖地位最嚴重的威脅來自何方,但為時已晚。第一次投票的結果,撒切爾夫人獲得了130票,而希思才得119票。大驚失色的希思嘟嚷了半天才說出一句話:“看來我們全搞錯了。”只好宣布辭職。

按照選舉規則,保守黨在下院共有278名議員,候選人必須得到140票的絕對多數才能當選為黨的領袖,否則還要進行第二輪投票。在一個星期后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希思退出后參加角逐的另外4個候選人,比希思敗得更慘,瑪格麗特·撒切爾獲得了146票的絕對多數,當選為英國保守黨歷史上的第一位女黨魁。

撒切爾夫人當選為保守黨領袖,她立即去參加了在威斯敏斯特大廳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她表示,原來的影子內閣將照樣工作。人們猜測,當保守黨組織政府時,她一定要請懷特洛留任。懷特洛也寄來了賀信。保守黨領袖在倫敦的俱樂部——圣詹姆斯官卡爾登俱樂部——接受她為名譽會員。英國保守黨居然選出一位女領袖,在西方引起了震動,以為這是破天荒第一遭。

獲選后的撒切爾夫人來到了下院財政議案委員會。最近一個時期,她經常同工黨議員在這里展開激烈的辯論。在今天這種場合,唇槍舌劍都暫時收了起來,朋友也好,論敵也好,都報以歡呼。連代表工黨政府財政部的前座議員也不失紳士風范,十分殷勤地向她表示祝賀。工黨財政部首席大臣喬爾·巴尼特對撒切爾夫人說:“我們祝您身體健康。如果您一直像今晚這樣具有吸引力,那將是很有益的。”拉塞爾·路易斯俏皮地評論說:“誰說騎士風尚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對于撒切爾夫人本人來說,當選為保守黨領袖是她從政道路中至為關鍵的一步。因為這就意味著保守黨一旦在下次大選中得勝,她必然就是英國歷史上當然的第一位女首相。英國近現代史通常是按照一任一任的首相來劃分階段的,而不是以國王或女王的王位承續來劃分的。王位是大不列顛的象征,政治的實體則在首相府。首相又是因他所屬的政黨在大選中獲勝而產生的,所以具有黨魁和政府首腦的雙重身份。毫無疑問,50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是一顆正在上升的明星。

1975年,是撒切爾夫人一輩子忘不了的一年。以前,她只能具備在不同時期獨當一方面的責任,今后,她必須對國家事務中的各個方面承擔責任。她對國內各種問題的立場,人們多少是熟悉的,但是國際事務,還是她從未涉足的領域,而一個黨的領袖必須以相當大的精力處理這類事務。

1975年在赫爾辛基舉行了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這次會議通常被看作是國際形勢趨于緩和的象征。她必須在這些方面表示自己的立場,她打算逆潮流而動,提醒人們提防“虛幻的緩和”,重提多少年來棄置未用的丘吉爾關于“鐵幕”的說法,并且重振英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她準備著,在適當時機,她將把這些都說出去。她打算在國內外各種問題塑造自己的鮮明形象,在英國歷史上劃出一個“撒切爾時代”來。有好事者,用“換頭術”的辦法,把撒切爾夫人的頭像替換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跡近戲謔,卻并非全無根據。輿論界說,撒切爾夫人要搞一場“革命”,她想更新英國的面貌。

在保守黨領袖選舉揭曉之后,撒切爾夫人對記者們說,她現在非常興奮,特別使她高興的是,在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希思的名單上現在添上了瑪格麗特·撒切爾。

有記者問她當選后有什么感想,她矜持地說了一個字:“MERIT!”(“我當之無愧!”)撒切爾夫人出任保守黨領袖后,開始注意完美自己的形象。在她的助手建議下,她開始請國家劇院的教師上嗓音課,以改善自己演說的聲調。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振興保守黨。她首先進行黨的領導班子的改組,繼而為充實自己在內政、外交方面的經驗,在當選保守黨領袖之后的10個月內,先后12次前往國內各地視察,并出訪歐洲、北美等6個國家。

1976年1月,撒切爾夫人發表了題為《英國覺醒了》的演說,這是她就任保守黨領袖之后首次就英國外交政策進行公開演講。她針對工黨威爾遜政府同蘇聯搞“緩和”的政策,揭露蘇聯鼓吹“緩和”的虛偽性,提醒西方國家應從俄國在世界各地的擴張中吸取教訓來對付他們。她尖銳地指出:“俄國人不是為了自衛。他們一心想稱霸世界。而且,他們正在迅速地獲得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所需的手段。”撒切爾夫人的講話刺痛了蘇聯當局,蘇聯官方的宣傳機構對此馬上做出反應,罵撒切爾夫人是“鐵女人”,是“可怕的冷戰巫婆”。蘇聯駐英國大使館也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抗議。撒切爾夫人立即回擊說:“當我們把一切放在大炮前面的時候,他們卻把大炮放在黃油前面。……我還要繼續講事實,老是講,老是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力市| 离岛区| 保德县| 饶阳县| 淳安县| 道孚县| 安泽县| 讷河市| 察哈| 于田县| 通榆县| 丰县| 雅江县| 建昌县| 深水埗区| 青川县| 伊通| 临漳县| 文登市| 贡觉县| 阳朔县| 平乐县| 岳阳市| 凉山| 平江县| 平山县| 沅陵县| 浙江省| 互助| 锡林浩特市| 尼勒克县| 通榆县| 辽中县| 新丰县| 东山县| 恩施市| 馆陶县| 抚州市| 稻城县| 抚松县|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