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氣與理
書名: 大明吳王作者名: 王子虛本章字數: 2893字更新時間: 2025-07-27 00:00:11
朱桓確定他們都明白了,便讓身邊的仆人拿出一張大紙,鋪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中央:
“現在我來說核心框架部分,還是請太史令著筆繪制示意圖。
“在紙張中心繪制一個雞子大小的正圓。
“于圓中題寫太陽二字。”
劉基口稱:“遵命”,當即提筆畫了一個頗為標準的圓,寫上太陽的名字。
劉基和天文生們沒有反應,先畫太陽很正常。
如果是現代人,這里自然就會想到,接下來該往周圍畫行星了。
但是這個時代的古人,想到的是要在下面畫大地,又或者是在外面畫天球的邊界了。
朱桓這邊理所當然的繼續往下說:
“在太陽之外,以太陽中心點作為一個橢圓焦點,繪制一個拳頭大小的橢圓。
“也不用特別扁,長短軸三比二左右就行了。”
劉基雖然身體動筆繪制橢圓了,但心中馬上覺得這東西不太對了。
周圍的太史監官員和天文生也都非常好奇,太陽外面的大圈讓他們本能的認為是天球,
但朱桓為什么特別要求是橢圓,難道這小神仙看到的天球是個橢圓嗎?
大部分人都覺得天球的形狀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圓。
橢圓就讓人覺得有些迷茫了。
太陽位于橢圓在一個焦點上,那另一個焦點上應該是什么?
這思想可不是很好啊。
朱桓看著劉基畫好了橢圓,便繼續說出了下一句:
“在大橢圓邊線之上,繪制一個黃豆大小的正圓,于小圓側面題寫水星二字。”
謎底終于揭露了,周圍便出現了壓抑疑問聲:
“這個圓竟然是水星!”
“那此圖所示,水星是在天球之上!”
他們還沒有想到水星環繞太陽運轉的這個可能性。
在傳統世界觀中,日月星辰都在天球內運行,而不是天球殼上。
這一切發生的很快,朱桓已經繼續往下說了:
“在水星所在大圈之外,留出一個略大于雞子的長度,再畫一個更大的橢圓。
“橢圓之上再畫一個黃豆大小的正圓,于側面題寫金星二字。”
劉基手上按照吩咐畫圖,但是嘴里面已經忍不住了:
“公子是說,五星皆是環繞太陽運行嗎?”
劉基也懂天文,確實思考過五星與太陽和大地的關系,于是就猜到了朱桓的意圖。
朱桓面對劉基的詢問,直接給了肯定的回答,同時超級加倍:
“太史令說的不錯,所以請依次繪制四個更大的橢圓,每個橢圓邊上繪制一個小圈。
“小圈側面分別題寫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劉基本來直接點頭了,準備繼續繼續依次畫圈,但聽到地球就愣住了:
“敢問公子,這地球是何意?”
周圍的天文生一樣非常好奇,也都豎起來耳朵等著答案。
劉基和有些了解過回回天文學的人,心中隱約猜測到了這個地球可能就是大地。
但是無論有沒有意識到地球是大地,他們都難以接受這一點。
朱桓這邊直接給出了最終答案:
“地球就是我們腳下的大地,因為其與五星一樣也是球形,故稱之為地球。
“接下來請在地球的外圍,繼續繪制一個雞蛋大小的橢圓。
“橢圓邊上畫更小的正圓,題寫月球二字。”
朱桓讓劉基圍著地球畫圓的時候,劉基和眾人并沒有馬上猜到月球的身份。
不過現在這東西是不是月球都已經無所謂了。
更重要的是朱桓提出的這套世界模型顛覆了傳統的世界觀。
所謂的顛覆,就是以前他們用的那些知識和習慣,可能一下子全部失效了。
包括大量的天象變化,日月食核算等等,全都要重新計算。
特別是很多天人感應的常用手段沒用了。
周圍的太史監官員,以及天文生們,現在終于按耐不住,頗為激烈的議論了起來。
“大地是球形,與回回天文相同?”
“關鍵,乃是大地與五星相同,均環繞太陽而行啊!”
“這天地日月五星的運行如何啊?”
朱桓拿拿起讓工匠們為自己專門鑄造的銅尺,在桌子上稍微輕輕敲了一下。
劉基馬上反應過來,對著周圍大聲訓斥:
“安靜——”
周圍的官員和天文生也聽到了敲桌子的聲音,在劉基開口的時候就已經閉嘴了。
朱桓這邊非常嚴肅的吩咐:
“諸位若是有什么疑問的話,便先主動向上舉起右手。
“我會依次點選舉手之人,被指到的人依次開口說話,沒有被指到的不準說話。
“別人說話之時,我解答之時,就不需要舉著了。
“別人問了與自己相同的問題,明白之后也就不用再次舉手了。
“麻煩太史令做個主持和記錄,維持現場秩序,把吵鬧之人都記錄下來。”
劉基為首的官員和天文生一起答應著:
“臣等遵命。”
朱桓接著吩咐:
“那現在就開始,太史令如果有疑問,也可以舉手提問。”
朱桓話音剛落,現場馬上舉起了好幾只手,劉基果然也跟著一起舉起了手。
朱桓直接點了劉基,劉基先對朱桓拱手,然后才提問:
“敢問公子,您提出的,大地為球形之說,與回回天文學是否類似?
“是否大地上下左右皆有人居,也就是說有人與我等抵足而居。
“若是如此,與我等抵足而居之人,為何不會向下跌落?憑依者為何?”
朱桓給了肯定的答復:
“確實與回回天文類似,確實有人與我等抵足而居。
“至于與我等抵足而居之人,為何不會向下跌落,都是因為氣因理而生之象。
“此氣,宋之橫渠先生張載所謂之氣也。
“天地萬物本質皆是氣,宇宙運行規律皆是理,氣依理顯化之態是為象。
“所有事物之間,皆有細微的吸引力,我稱為萬有引力,這便是萬物之理中其一。
“引力由氣而生,萬物之氣越多,其引力就越強。
“氣者,萬物固有之定量也,重者,兩物引力相濟之象也,兩者相似卻截然不同。
“人之身長不過數尺,氣亦止有百余斤。
“而地球之大,周長兩千五百萬步,地球之氣則十億兆斤,此數以萬萬為億,億億為兆。
“人與地球之輕重差距,如浮塵之與山巒,似滴水之與汪洋。
“人對地球之引力微弱至極而不可見,地球對人之引力龐大廣闊可覆蓋數千里。
“人之所謂下,實乃地球引力來源之方向。
“人之所謂跌落,也不過是受地球引力之牽引,不得不飛向地球表面而已。
“故地球之外皆是上,地球之內皆是下。
“我等所謂與我等抵足而居者,亦視我等與其抵足而居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世間顯現之象,析萬物運行之理,識天地本質之氣,為天地立心之正途也。”
橫渠先生就是寫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
這四句話也被后世稱為“橫渠四句”,是樸素而崇高的傳統道德目標。
張載在思想上屬于“氣學”的代表人物,氣學是廣義上的宋明理學的一個分支。
氣學誕生的直接原因,是儒學需要反擊和批判佛道的虛無論。
因此,氣學認為天地萬物本質是相同的,萬事萬物都是氣的不同演化和外在表現。
進而認為世間不存在絕對的無,所謂虛無也是氣的一種表現。
既然有了氣,那便是有,而不再是無了。
所以氣學是有實體概念的世界觀,算是非常原始的樸素唯物思想。
到了明末的時候,王夫之繼承和發展氣學思想,進一步否認了佛道所推崇的“靜”。
認為世間沒有絕對的靜,只是某種運動狀態看起來是安靜的。
只有相對的靜,沒有絕對的虛無的靜。
現在朱桓把氣的定義導向質量,把理的定義導向自然規律和數學定律。
借用傳統的氣學和理學概念,給他們重新下定義。
朱桓用這種古人熟悉的概念,給他們解答天地自然現象,自己感覺自己講的很抽象。
自劉基以下所有太史監官員和天文生,大多都聽得滿臉驚愕。
但卻有很多人在驚愕的同時輕輕的點頭,很多人甚至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甚至有人捶胸頓足,有人抓耳撓腮。
這情況像是修仙小說中仙人講道,聽講的弟子中接連出現頓悟。
以至于朱桓反而有些驚愕,就想要問問那些恍然大悟的人,你們到底悟到了什么啊!
當初朱元璋聽自己講這些,雖然確實非常的驚愕,但卻沒有這種奇特狀態。
難道是因為這些搞天文的,遠比朱元璋更在意世界觀的問題嗎?
還是說這樣講話,才是與古代人交流的正確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