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朱元璋的親自安排,吳國的水力紡織廠正式建立起來,并直接進入了擴建階段。
朱桓終于稍微清閑了一點,不用整天帶著工匠們折騰機器了。
朱桓回到王府之后休息了兩天,第三天帶著幾個母親安排的幾個仆人,在朱元璋讓沐英調派的衛兵護送下,去了現在的吳國太史監衙門。
朱元璋此時設立的太史監,暫時負責天文觀測、歷法編撰、史書修撰三項主要任務。
大明立國之后,又經過多次調整,最終形成了欽天監。
朱元璋已經任命了劉基為太史令,率領從目前吳國境內招募而來的天文生,負責擬定大明未來使用的第一套歷法《大統歷》。
劉基屬下的這些天文生,不能算是現代概念的天文學家,他們在民間直接叫陰陽生。
這些天文生確實有樸素天文學知識,但他們的主要工作并不是為了研究這些知識,而是利用這些知識協助朝廷維護天下穩定。
具體方法便是天人感應、卜筮等等,在后人看來就是封建迷信。
這群工作直接涉及到神秘事務的天文生,對朱桓這個眾所周知的“小神仙”更加好奇。
不過在朱桓看來,這些人更重要的其實另一層身份,他們大多都是古典數學家。
搞天文學的人,必須有足夠的算學基礎,否則很難有什么實際成果。
按照朱桓的記憶,這個時代的算學應該已經能開立方了。
數學能開立方之后,就能把行星運動規律總結出來,做些具有現代科學屬性的事情了。
朱桓走進太史監衙門后,劉基便帶著屬下官員和天文生一起行禮問好:
“臣等見過公子——”
朱桓揮手示意:
“諸位無需多禮。”
朱桓在眾人的簇擁下,走進了太史監衙門的大堂。
仆人抬著朱桓的小桌子,擺在衙門的大堂中間,在桌子周圍擺下幾個小凳子。
將準備好的筆墨紙硯以及尺規炭筆都放在桌子上。
朱桓坐在自己桌子后面,讓劉基坐在朱桓對面,其他太史監官員坐在劉基兩側,普通的天文生們則是站在周圍。
劉基見狀也吩咐身邊天文生,另外去取了筆墨紙硯過來。
等眾人都找好了位置,朱桓便開始講話:
“父王命我來太史監,與太史令伯溫先生討論歷法與度量衡修訂事宜。
“其實我對天文歷法只是略知一二。
“只能把自己知曉的天地星象數據告知諸位,具體的歷法修撰事宜還是要諸位完成的。”
周圍的天文生們都是一臉好奇,他們確實知道朱桓說的那些數據。
想知道這些東西,跟他們自己觀測的記錄,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技術,有什么差異。
普通天文生雖有想法卻不敢貿然說話,還是坐在中間的劉基接下了朱桓的話茬:
“公子無需自謙,公子有何吩咐安排,直接說出來便是,臣等一定全力配合。”
朱桓感覺劉基還是在本能的甩鍋,朱桓不知道這他為什么要這么甩鍋。
但朱桓也覺得沒有必要去琢磨這些事情,自己該做什么就做什么。
自己就算是搞出了什么紕漏,朱元璋也不會把自己怎么樣:
“擬定歷法的基礎,就是摸清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律,關鍵是他們的運行周期長短。
“所以我先列幾個基本數據,請太史令安排人記載下來,后續通過觀測來驗證。”
劉基馬上扭頭吩咐旁邊的天文生,另外搬兩套座椅放在朱桓的桌子側面。
讓兩個天文生各自分別記錄朱桓要求的東西,以免單個人記錄出現什么疏漏也無法修正。
劉基自己也擺好紙簽提起筆,準備自己也大致記錄一份:
“請公子示下。”
朱桓當即開始大致說明具體數據: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至周期字數各有細微差異。
“平均數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二天。
“這也是長期觀測所得的太陽年準確長度,誤差應該是十萬分之一。
“按照父王之命,定歷采用平氣法,將全年的時間直接平均分為二十四份,確定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我們目前的觀測方法,還難以達到相似的精度,無法驗證數據是否準確。
“所以你們就直接用這個數吧,出錯了算是我的責任。
“同時父王還有命令,太史監的天文預測核驗要采用定氣法,要計入太陽運行速度的差異。
“需要圓周的三百六十度分成二十四份,每十五度一個節氣。
“每個節氣的角度相同,但是時間不一定相同,理論上能讓節氣更加準確,但卻不容易實現。
“具體數據需要諸位自己去觀測計算,可以拿我的平均數據作為驗證。
“然后是月亮的,每一個朔望周期也不完全相等,平均時長為二十九點五三零五八天。
“這個數據用處不大,記下來作為數據參考吧。”
朱桓說一句就稍微停一下,看著劉基把記錄下來之后,才繼續說明下一句。
劉基和周圍的天文生,聽著朱桓說的這些數據,都是本能的暗自揣摩。
誤差十萬分之一說起來極高,但問題是這個數據沒有辦法驗證。
在天文生們看來,歷法當然是非常嚴肅的東西,按理說不能這樣編制歷法。
錯誤沒問題,戳了可以修正,問題是不知道怎么錯的,錯在哪里。
但大王已經做了這樣的安排,他們也就只能先這么做了。
而且,朱桓說的這個數據,跟以前用的回歸年數據差距不算大。
應該不會出什么大亂子,大不了幾十年后再改就是了。
朱桓稍微整理了思路,開始給他們講橢圓:
“接下來,我來說明一套新的日月食和行星逆行核驗方法,你們都要盡快理解和掌握。
“我先說明一個幾何定義,還請太史令著筆繪制示意圖。
“在平面內選定兩個點,與兩點距離之和相同的所有點,共同圍成的軌跡稱為橢圓。
“這兩個點稱為橢圓的焦點。
“相當于在桌上釘兩個釘子,將一根細線兩端拴在兩個釘子上。
“然后用一支炭筆,將細線向外撐緊同時畫線,畫出來的圈便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橢圓。
“這個橢圓上的所有點,與兩個焦點的距離之和都相同。
“既然是橢圓,那不同地方的直徑便是不同的,最長的是同時過兩個焦點的這一條,被稱為長軸。
“而最短的直徑,則是垂直于長軸,且位于兩個焦點中間的這一條,被稱為短軸。
“從現在開始,我所說的橢圓,都是這個幾何概念的橢圓,而不是稍微扁一點的圓形,也不是雞子那樣一頭大的圓形。
“你們都能理解這些嗎?”
中國古代有橢圓的概念,“橢”這個字本身就是較扁的圓形的意思,但沒有形成幾何學上的準確的橢圓概念。
現在朱桓是定義了一個標準的幾何學上的橢圓。
劉基在一張紙簽上畫了一個橢圓,又畫了兩個釘子和幾條線來輔助思考。
劉基和周圍的官員和天文生很快就明白了:
“能理解。”
兩個釘子加一個繩子,是最容易模擬橢圓的方式了,這些天文生要是這樣都理解不了,也就不用留在太史監了。
不過他們不知道這與天文預測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