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不聊生
- 影響中國學生的經典成語故事之四
- 鄭成剛編著
- 576字
- 2015-03-31 15:52:07
【釋義】形容人民極端困苦。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
崛起于西部的秦國,國力日漸強盛,其余諸侯國竟無一能與之抗衡。秦國猛將白起在伊闕大敗韓、魏兩軍,一時間,引起各國恐惶不已。
以后,秦軍又頻頻進攻韓、魏,先后侵占了幾百座城池,成千上萬的人為此而喪生。接著,秦兵圍住了魏國的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眼看城快被攻破了,虧得齊、趙兩國揚言要發兵救魏,秦昭王才改變戰略,下令圍魏的大軍改攻楚國。
白起的大軍很快攻入楚國,逼得楚襄王逃離都城。楚地的百姓又遭到一次浩劫。一年后,白起又率領秦兵來到魏都大梁城下,想一舉摧毀魏國。但韓兵迅速趕來援救,使秦兵無法攻下大梁,白起只好退兵。
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假意和韓、魏兩國和好,并要求與兩國一起攻打楚國。但是過了幾個月,兩國并沒有出兵。而楚國得知秦國將再次來攻伐,便派使臣黃歇到秦國求和。
黃歇是楚國的貴族,當時擔任左徒。他到秦國后給昭王上書說,現在威脅秦國的其實不是楚國,而是韓國和魏國。這是因為,韓、魏兩國的百姓不知被您殺了多少,活著的百姓都無以為生,流離失所,他們極度仇恨秦國。
黃歇又煞有其事地議論了一下天下形勢,他認為秦國聯合韓、魏攻楚,是給韓、魏修養生息、壯大聲勢的機會,倘若秦軍借助韓、魏,而韓、魏一旦反戈而去,秦軍將有覆沒之災,聯楚滅韓魏是正確的。
秦昭王覺得黃歇講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黃歇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