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匈牙利現代文學大家

弗勒斯馬爾蒂

弗勒斯馬爾蒂,1800年出生在一個破落的中等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他當過家庭教師,后去大學攻讀文學和法律。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匈牙利和西歐、古希臘羅馬大量的文學作品,深受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先進思想的影響,25歲即發表長詩《卓蘭的出走》(1825),成為在全國享有盛譽的著名的愛國詩人。

1826年,弗勒斯馬爾蒂定居布達佩斯,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1828~1832年擔任著名的刊物《科學匯編》及其文學副刊《花冠》的主編。1830年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1837~1847年參加文學雜志《祖國的晨曦》的編輯工作。

他作為匈牙利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者,作品包括許多史詩和詩劇,其中影響較大有《廢墟》(1830)、《兩座鄰堡》(1831)、《血的婚禮》(1833)、《面紗的秘密》(1835)等。這些作品歌頌民族英雄,抒發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激發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

弗勒斯馬爾蒂還善于借鑒民間文學作品的優勢,他的詩劇《鐘哥與金黛》(1831)和敘事詩《美麗的伊倫卡》(1833)等,即取材于民間傳說。《鐘哥與金黛》描寫一對戀人為了自由與愛情,沖破層層阻撓,歷盡艱辛追求幸福的故事。作者對黑暗勢力進行了無情地抨擊,贊美了青春和愛情。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匈牙利民族民主革命迅猛發展,弗勒斯馬爾蒂寫了《號召》(1836)、《致李斯特·費倫茨》(1841)、《戰歌》(1848)等,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暴政,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

弗勒斯馬爾蒂曾積極投身于1848年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獨立戰爭。革命失敗后他被迫隱居。他晚年的詩篇如《序言》(1850)、《老漢岡》(1854)等,對國家落后和民族的不幸發出慨嘆,為人類的前途憂心忡忡,流露出某些悲觀消極情緒。

裴多菲

裴多菲,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戶家庭,曾做過演員,當過兵。他少年過著流浪生活使他有機會同勞苦人民接近,進一步熟悉了他們的悲慘生活。

裴多菲于184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采用民歌體寫詩,在形式上加以發展,創作了不少名篇。他用自己詩歌創作的實踐,推翻了貴族階級文學家一貫輕視農民語言,認為它只能表達低級感受的偏見。他歌頌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漁夫和田野里勞動的男女青年。他的詩受到人們的喜愛。

裴多菲有50多首詩,如《谷子成熟了》(1844)、《樹上的櫻桃千方顆》(1844)、《傍晚》(1844)等,已經成了匈牙利真正的民歌,廣為流傳。1844年裴多菲從故鄉來到首都佩斯,擔任《佩斯時裝報》的助理編輯并且出版了他的《詩集》(1844)、《愛德爾卡墳上的柏葉》(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札記》(1845)。這幾本集子出版后,資產階級文學家攻擊他把“農民的粗俗卑劣的語言帶進了詩歌的神圣的宮殿”,攻擊他“為卑賤的人歌唱”,但他不予理睬。這時他研究法國革命史,并從事莎士比亞戲劇和海涅詩歌的翻譯工作。

1846年,裴多菲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他的組詩《云》中《希望之歌》、《瘋人》、《大地,你吃的是什么?》等詩就流露了淡淡的憂傷。但是裴多菲的精神仍然是奮發的,在黑格爾左派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他反對君主專制主義,主張進行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組成了匈牙利第一個作家團體“十人協會”,并寫了許多政治抒情詩,抨擊到封建制度和王權統治。如《反對國王》(1844)、《貴族》(1844)、《匈牙利的貴族》(1846)、《鐐銬》(1846)等。1846年,裴多菲團結進步作家,創辦了文藝刊物《生活場景》,同資產階級和封建復古派作家們展開斗爭。他寫了長詩《仙夢》(1846)、《希拉伊·彼斯達》(1846)、《薩爾為城堡》(1846)以及劇本《老虎與土狼》(1846)等作品。他的政治抒情詩《我的歌》(1846)、《一個念頭在煩惱著我……》(1847)等,號召奴隸們起來與統治者作斗爭,打倒專制制度。

1846年9月,裴多菲同森德萊·尤麗亞結識,一年后結婚。他寫了大量的愛情詩,詩中滲透著強烈的政治內容。例如著名的《自由與愛情》(1847):“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詩人走向革命的標志,也是他向革命邁進的誓言。1847年,裴多菲的詩歌創作直接涉及時事,例如《致十九世紀的詩人》、《為了人民》等詩篇,抒發了時代的聲音。

1848年初,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相繼爆發革命。以裴多菲為首的佩斯激進青年于3月15日發動了起義,詩人還寫《民族之歌》、《大海沸騰了》、《把國王吊上絞架》等詩篇,裴多菲在起義爆發的清晨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館當眾朗誦了《民族之歌》。從此爆發了1848~1849年由科蘇特領導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次革命以是廢黜封建制度,并把匈牙利從奧地利統治下解放出來為目標。

1848年秋天,奧地利侵略者向剛剛獲得勝利的匈牙利發動軍事進攻,革命遭到失敗。裴多菲的這一時期的政治抒情詩比較完整而真實地反映了革命的爆發、發展、失敗的全部過程,例如《老旗手》(1849)、《投入神圣的戰爭》(1849)等。1849年1月,裴多菲參加了貝姆將軍所部反抗俄奧聯軍的戰斗,同年7月31日英勇地“死在哥薩克兵的矛尖上”(魯迅語),為祖國壯烈犧牲。

裴多菲一生中寫了許多首抒情詩和8首長篇敘事詩,其中最著名的有3首:《農村的大錘》(1844)、《亞諾什勇士》(另譯《勇敢的約翰》,1844)和《使徒》(1848)。《農村的大錘》諷刺了浪漫主義史詩中的夸張和矯揉造作的風格,表現了對貴族地主階級的憎恨與輕蔑。《亞諾什勇士》是長篇敘事詩。主人公亞諾什勇士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愛情,經歷了貧困的折磨、長夜的黑暗、大海狂濤的卷撲,戰勝了巨人國和黑暗國的威脅,終于在仙人國,尋找到了幸福的牧歌式的國土、生命的泉水和忠實的愛人伊露斯卡。裴多菲向往美好的世界,熱情地歌頌勞動人民。他賦予民間傳說以新的色彩和生命,創造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和世界。這部長詩在19世紀上半葉成了鼓舞人民斗爭和進步的力量。《使徒》是詩人后期的作品。這是一部革命的、帶有政綱性的長詩。它描寫一個懷有崇高的理想因謀殺國王沒有成功而被處死的革命者的一生。《使徒》是反映匈牙利人民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的光輝的史詩,它標志著詩人詩歌創作發展到最高峰。主人公錫爾維斯特是為平民謀福利的英雄,是匈牙利文學中第一個出現的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代表人物。《信徒》說明作者受到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歐文的影響。

裴多菲也寫過小說和戲劇。他的長篇小說《絞吏之繩》深受魯迅喜愛;他的政論文章有力地揭露敵人、鼓舞人民。但由于裴多菲本身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家、詩人,他的思想觀念有一定的局限性,跳不出資產階級的思想范疇。

約卡伊

約卡伊,1825年2月18日生于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律師,具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約卡伊先后在家鄉和克奇克梅特等地上學。他深受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思想的影響。

約卡伊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從事寫作和繪畫。1845年他同裴多菲等人組成進步的作家團體“十人協會”。1847年他主持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刊物《生活場景》,傳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1848年3月15日佩斯舉行起義,約卡伊參與起草著名的十二點綱領,要求實現民族獨立、建立民族政府、實行出版自由等。1861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他在小說創作上有很大成就,因此,1894年匈牙利全國為他舉行創作50周年紀念活動、出版他的百卷作品集。約卡伊于1904年5月5日逝世。

約卡伊是匈牙利文學中浪漫主義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在50年代初,約卡伊寫了短篇小說集《戰斗場景》(1852),他以隱喻手法描寫1848年自由斗爭時期的戰斗故事和革命失敗后被迫藏匿者的冒險故事,表示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動統治的不滿。此外,他還寫了《愛爾德伊的黃金時代》(1852)、《匈牙利的土耳其世界》(1853)、《傀儡兵的末日》(1854)等幾部長篇歷史小說,表達了對巴赫專制制度的不滿。此外,還有一些作品,如《一個匈牙利富豪》(1853)和《卡爾帕蒂·佐爾坦》(1854),以19世紀初葉匈牙利民族復興時期為背景,描寫中小貴族的覺醒和為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斗爭,贊揚了民族的革命精神。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他創作了《鐵石心腸人的兒子》(1869)、《黑鉆石》(1870)和《金人》(1872)等長篇小說,展現了19世紀匈牙利人民所經歷的20年代改革時期、40年代自由革命斗爭時期和60、70年代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廣闊社會畫面。《鐵石心腸人的兒子》描寫了1848年革命中人民反對侵略、爭取獨立的許多動人的情節和轟轟烈烈的斗爭,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黑鉆石》描繪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社會生活,抨擊了奧地利金融資本勾結匈牙利統治者對人民進行的壓迫和剝削。《金人》敘述一位富商的發家史,揭露資本主義罪惡、骯臟。1875年后,他還寫了《小皇帝們》(1886)、《黃玫瑰》(1893)等幾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有較為濃厚烏托邦的思想色彩。

米克沙特

米克沙特,1847年1月16日生于努格拉特州一個地主家庭。中學畢業后,進入布達佩斯大學法學院攻讀。他畢業后當過短期的小官吏,不久從事新聞工作,先后在《塞格德日報》、《佩斯新聞報》擔任編輯。

1881~1882年,米克沙特相繼發表短篇小說集:《斯洛伐克鄉親》(1881)和《善良的波洛茨人》(1882)都是以農民牧羊人的生活為題材。這些作品顯示出作者的創作才能和獨特的藝術風格。1887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889年他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他于1910年5月28日去世。

米克沙特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從80年代起,他的作品的題材更為廣泛,發表于1898年的長篇小說《在匈牙利的兩次選舉》及《圍攻別斯特爾采城》(1895)、《新茲里尼阿斯》(1898)、《圣彼得的傘》(1895)等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與社會習俗的落后,展示了匈牙利多方面的社會現狀。

19世紀末20世紀初,米克沙特陸續發表了帶有強烈社會批判內容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奇婚記》(1900)、《年輕的諾斯季和托特·瑪麗的故事》(1908)和《黑色的城市》(1910)等。《奇婚記》寫男主人公在婚姻上所遭受到的不幸,反映了反動與進步力量之間的沖突,揭示了教會的虛偽,抨擊了統治階級中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年輕的諾斯季和托特·瑪麗的故事》敘述了一樁企圖獵取陪嫁財產的婚姻的失敗,反映了國內階級分化的過程。《黑色的城市》以一個采礦區的生活為背景,描繪了匈牙利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現狀。這3部小說揭示了匈牙利封建社會的腐朽和它走向滅亡的必然性,以及新興資產階級的虛偽面目;表達了作者對受苦難人民的關心和同情。他的作品,特別是許多短篇小說,刻畫了勤勞樸實、善良正直的勞動人民的形象。

米克沙特早期的作品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后來向現實主義發展。他的作品充滿了幽默、詼諧的特點,同時也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莫里茲

莫里茲,1879年7月2日生于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跟隨父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899年進德布勒森神學院學習,不久轉學法律。1903~1909年他在布達佩斯《新聞報》當編輯。1908年參加進步文學團體“西方社”,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和詩人奧第·安德萊的影響。1918~1919年他參加匈牙利相繼發生的兩次革命,蘇維埃共和國期間為作家執行委員會委員。蘇維埃共和國失敗后,他思想上曾一度陷入苦悶。1929年與巴比契合編《西方》雜志。

莫里茲在大學時代開始寫作。1908年在《西方》上發表短篇小說《七個銅板》,以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轟動文壇。191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窮人》,是當時反戰小說的名篇。長篇小說《純金》(1910)和《在上帝的背后》(1911),以農村和小城鎮為背景,描寫一生懷著善良愿望的人最后被停滯僵化的舊秩序所埋沒。1917年發表的小說《火炬》,描寫一個有志于改革社會的青年牧師怎樣被周圍的習慣勢力所同化。

莫里茲在20年代初期創作的小說,反映了作者在蘇維埃共和國失敗后遭受迫害的悲憤心情。例如《一生做個好人》(1920),描寫一個淳樸善良的小學生遭受凌辱而始終不屈的故事。長篇3部曲《愛爾德伊》(《特蘭西瓦尼亞》)(1922~1935),取材于17世紀愛爾德伊公國的歷史,塑造了兩種典型的政治家形象,提出如何處理國家的問題。他的長篇小說《通宵達旦》(1926)、《老爺的狂歡》(1928)和《親戚》(1930),深刻地揭露了上層社會的貪贓枉法和醉生夢死的生活,其中《親戚》,描寫清廉奉公的檢察長,后來終于貪污腐化,以致自殺。

30年代匈牙利經濟危機時期,莫里茲受工農大眾反抗斗爭的激勵,在創作上有了新的發展,描寫了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反抗。

1932年,莫里茲發表小說《幸福的人》,作者以一個在命運擺布下逆來順受的善良青年農民形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長篇小說《山盜》(1936)描寫一個農民因為貧窮搶劫伯爵的錢財后帶領一批人去尋找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長篇歷史小說《羅饒·山多爾》(1940~1942)描寫1838~1849年間的匈牙利農民起義,分為《羅饒·山多爾躍馬揚鞭》和《羅饒·山多爾皺起眉頭》兩部,第3部因作者突然逝世而未完成。作者通過對農民起義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描寫,表明了“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獨立只能建立在關心人民命運、充分依靠人民力量的基礎之上”這樣的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川县| 盐源县| 福清市| 克什克腾旗| 平潭县| 邢台县| 东港市| 合水县| 陆良县| 汉沽区| 巴青县| 神木县| 平舆县| 广灵县| 奎屯市| 连平县| 民权县| 陆河县| 樟树市| 公安县| 河南省| 贵定县| 宣恩县| 马边| 吉首市| 深州市| 正镶白旗| 宁阳县| 察雅县| 新田县| 湟中县| 都兰县| 五莲县| 上高县| 慈溪市| 杂多县| 南平市| 柳河县| 江达县| 沈阳市| 武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