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波蘭現代文學大家(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顯克維奇移居瑞士的韋維,并組織了“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當選為主席。他的最后一部小說《軍團》寫19世紀初東布羅夫斯基領導的波蘭軍團的愛國活動和民族解放斗爭,但未寫完,他便于1916年11月15日逝世。

顯克維奇是波蘭影響深遠的作家,他的作品語言優美,人物性格顯明、生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他的創作對波蘭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影響廣泛,被譯成40多種文字,廣為流傳。同時,他也是中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是魯迅最早介紹到中國的波蘭小說家。

普魯斯

普魯斯,1847年8月20日生于小貴族家庭,童年時父母雙亡。16歲參加一月起義,在戰斗中負傷,被捕入獄。1866年中學畢業,進入華沙中央學校數理系學習,兩年后因無力交納學費而輟學。他曾當過工人、攝影師和統計局的職員等。

70年代初,普魯斯開始擔任華沙《星期評論》、《家庭監護人》、《瓦河》、《華沙信使》、《新聞》等報刊的編輯和記者。從1875年開始,他連續12年在《華沙信使》報上以“每周記事”的形式發表小品和政論,還創作了許多中、短篇小說。他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孤兒的命運》(1876)、《米哈爾科》(1880)、《安泰克》(1881)、《改邪歸正的人》(1881)、《一件背心》(1882)和中篇小說《阿涅爾卡》(1880)等,描寫了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頌揚了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并揭露貴族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貪婪。中篇小說《回浪》(1880)描寫工廠主對工人的壓迫和被壓迫者的反抗。

1882~1884年,普魯斯參加了華沙慈善事業協會,從事照料和教育孤兒的工作。此后的10年中,他主要進行文學創作,發表了《前哨》(1885)、《玩偶》(1887~1889)、《解放了的女性》(1890~1893)和《法老》(1895)等長篇小說。

《前哨》的主人公斯利馬克是一個富裕農民,他的利益受到德國移民的打擊和侵犯,作者寫他同德國人的斗爭,同時也寫了他的自私自利和對長工的殘酷無情。

《玩偶》(中譯本作《傀儡》)是普魯斯的代表作,主人公伏庫爾斯基體現了波蘭資產階級的某些特點,他由參加革命到背叛革命,由追求名利、地位、女人到成為買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小說一方面反映了普魯斯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懷念;另一方面,它的主人公被寫成是為社會謀福利的人,是窮人的救世主,表明作者存在希望資產階級中的代表人物出來改造社會的幻想。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與沙俄的勾結以及與封建貴族實行妥協的現實。

在《解放了的女性》中,普魯斯通過描寫一個熱心農村公益事業的女性的悲慘遭遇,揭露資產階級的爾虞我詐、損人利己以及小市民的自私狹隘,同時諷刺了波蘭社會某些階層對婦女解放運動的庸俗化的見解。

《法老》以古埃及社會為背景,作品描寫埃及面臨的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奴隸、農民遭受的剝削壓迫,歌頌了他們的反抗斗爭,抨擊了祭司貴族集團的腐敗。

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對普魯斯震動很大,他一方面不滿資本主義制度和沙皇的統治,但找不到改變現狀的出路而一度陷入悲觀。在取材于1905年革命的長篇小說《孩子們》(1908)中,他對革命作了歪曲的描寫;可是他在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轉變》中,卻又對一個為勞動人民解放事業而斗爭的革命者進行了歌頌,表明作家最后對于革命有了認識。他于1912年5月19日在華沙逝世。

普魯斯的作品對波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善于運用諷刺、幽默、虛構、夸張和樸質的敘述等多種手法描寫細節往往能在矛盾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加以藝術性的概括。作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扎波爾斯卡

扎波爾斯卡,1860年生于波蘭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年輕時參加過巡回劇團的演出活動。1902年在克拉科夫開辦戲劇學校。

她所著短篇小說集《水彩畫》(1885)、《它們》(1890)、《幻想和小事》(1891)、《人間動物園》(1893)和長篇小說《卡希卡·卡里亞迪達》(1885~1886),反映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命運;劇本《瑪麗切夫斯卡小姐》(1912)描寫下層藝人的痛苦生活。

她的代表作是劇本《杜爾斯卡太太的道德》(1907),它描寫一個女房產主的家庭糾紛,揭露了波蘭小市民的虛偽、自私、庸俗和墮落。

萊蒙特

萊蒙特,1867年生于羅茲附近大科別萊村一個教堂琴師的家庭。自幼家貧,他年輕時曾學過裁縫,當過小販、鐵路職員、流浪藝人和修道士。這些生活經歷使他對沙皇占領下的波蘭社會有廣泛的了解。

19世紀80年代末,萊蒙特開始創作。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如《母狗》(1892)、《湯美克·巴朗》(1893)、《正義》(1899)等,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揭露了工頭、地主、村長、神甫等人的殘暴和狡詐,刻畫了積極反抗的被壓迫者的形象。

90年代末,萊蒙特發表了長篇小說《喜劇女演員》(1895)及其續篇《煩惱》(1896),作品體現有才華的藝術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奈的悲慘處境。長篇小說《福地》(1897~1898)以羅茲的工業發展狀況為題材,描寫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質。

1904~1909年,萊蒙特發表了長篇小說《農民》(分《秋》、《冬》、《春》、《夏》4部)。小說描寫了富農波利那一家的遭遇,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領下的波蘭農村的狀況。波利那一家同地主有矛盾,最后同農民一起與地主作斗爭;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后來又和地主重歸于好。小說描寫了波利那同沙俄、地主的矛盾和妥協,以及他的頑固的封建等級觀念。作者通過他對長工的壓迫和剝削,他的家庭在繼承財產上的糾紛,揭示了富農腐朽、沒落的實質。在藝術上,作者善于抓住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把人物放在沖突中顯露他們的性格。小說成功地描寫了四季景色的變換和農民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1924年,萊蒙特因為《農民》這部著作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但是,萊蒙特幻想“好”的資產者來改造社會,建立國家,過高地估計了農村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

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后,萊蒙特陷入悲觀,晚年作品的思想與藝術都很遜色,思想傾向保守。這期間他寫了小說如《幻想家》(1909)、《在普魯士的學校里》(1909)、《吸血鬼》(1911)、《暴動》(1922)以及長篇歷史3部曲《1794年》(1914~1919)等。

普特拉門特

普特拉門特,1910年生于白俄羅斯的明斯克。他年輕時參加左翼青年運動,曾被薩納奇亞政府審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蘇聯參加波蘭第一軍團,為祖國的獨立而戰斗,戰后曾任波蘭議會議員、駐瑞士和法國大使、作協總書記等職。

普特拉門特早期發表的詩集《昨日返回》(1935)、《森林之路》(1937),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他的主要作品有詩集《戰爭和春天》(1944)、短篇小說集《神圣的槍彈》(1946)和長篇小說《九月》(1952),作品反映1939年德國法西斯侵占波蘭以及波蘭人民的反抗。長篇小說《現實》(1947)寫波蘭戰前的社會生活;長篇小說《十字路口》(1954)描寫波蘭戰后初期國內的階級斗爭。長篇小說《前夫之子》(1963)、《不忠實的人們》(1967)、《博烏迪納》(1969)和短篇小說集《空眼睛》(1967)等,反映波蘭50年代國內的政治生活情況。此外,他還著有回憶錄、報告文學、小品和政論等。

普特拉門特50年代到過中國,發表了報告文學集《中國紀事》(1952)和《中文》(1961)。1964年,他獲國家文學獎金一等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利辛县| 大竹县| 江油市| 灌云县| 吉安市| 彭山县| 安龙县| 兴仁县| 十堰市| 名山县| 贞丰县| 德钦县| 龙胜| 马龙县| 龙岩市| 乳源| 微山县| 安康市| 三明市| 噶尔县| 化州市| 深圳市| 大关县| 太白县| 宁化县| 新沂市| 万宁市| 大兴区| 和林格尔县| 日土县| 额尔古纳市| 沂南县| 太仆寺旗| 中西区| 德州市| 西畴县| 芜湖市| 南川市| 东方市|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