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羅馬文學大家
- 世界文學知識大課堂:世界古代文學大家
- 蕭楓主編
- 4890字
- 2015-03-30 09:23:48
馬爾庫斯·圖留斯·西塞羅
馬爾庫斯·圖留斯·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古羅馬政治家、哲學家和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充分反映了共和國末期羅馬動蕩的政治生活。在政治上,他基本上站在貴族元老派的立場,主張貴族的“賢人政治”。他以律師從政,當選為執政官,后來在“后三雄”與元老派斗爭中被殺。在哲學上,他推崇希臘學院派、斯多噶派和伊壁鳩魯派的倫理學,把這些思想介紹給羅馬,成為中古和近代歐洲哲學思想同希臘哲學思想之間的橋梁。
他的主要散文成就是他的演說辭和書信。他遺下書信900封,其中主要的有《致阿提庫斯書》16卷、《致友人書》16卷,反映了共和國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描繪了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風格接近口語。他的演說辭共存58篇,一部分是法庭演說,另一部分是政治演說。后者中最著名的是反對民主派喀提林的4篇演說和模仿狄摩西尼而作的反對安東尼(《菲力匹克》)的14篇演說。
他的演說按照修辭程式組織材料,詞匯豐富,句法考究,講求妥帖排列從屬子句,局部之間要求對稱,以累積說服力量,而在句尾特別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稱為“西塞羅式的句法”。他也善用提問、直接向對方致詞、比喻、諷刺等修辭手段。
他認為演說主要是打動聽者的感情,而不是訴諸理性判斷,因此他不惜用誣蔑或歪曲事實的手段。他的演說文的風格被后來一些作家和演說家奉為榜樣。
維吉爾
維吉爾(公元前70~前19),古羅馬最杰出的詩人,原名普布留斯·維吉留斯·馬羅,出生于意大利北部曼圖亞城附近的農村,父親是個小土地所有者。他幼年在農村度過,熟悉農村和農業勞動,熱愛大自然。后來他去克雷莫納、米蘭、羅馬等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最初他學習演說術,準備從事政治,但因天性害羞,拙于言辭,身體又弱,便改學哲學,受到盧克萊修自然哲學的影響。他從事律師工作失敗,回到農村家中,開始寫詩。他的早期詩作大都散失,只有少數短詩流傳了下來。
內戰時期,屋大維為了分配土地給復員軍人,曾征用過他家的土地;后來,由于友人的幫助,屋大維又把土地歸還了他,對此他非常感謝,在《牧歌》第一首中歌頌了這件事。后來他加入了麥凱納斯庇護下的文學集團。他應麥凱納斯之請寫了一首《農事詩》來配合屋大維復興農業的政策,得到屋大維的贊賞,連續4天聽他朗誦。
據說屋大維還建議他寫一部歌頌羅馬帝國的史詩。他完成《埃涅阿斯紀》初稿后,并不滿意,為了熟悉史詩主人公歷險所經之地,親身去希臘和小亞細亞實地考察。在同屋大維一道回羅馬途中,不幸染上了重病。臨死前要求將手稿燒毀,但屋大維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將《埃涅阿斯紀》交給維吉爾的好友整理后出版。他死時年僅51歲。
維吉爾寫的3部主要作品:《牧歌》、《農事詩》和史詩《埃涅阿斯紀》都在古希臘文學中有它們的范本。《牧歌》模仿田園詩的首創者、“希臘化”時期的忒奧克里托斯的詩作,《農事詩》模仿赫西奧德的教誨詩《工作與時日》,《埃涅阿斯紀》的范本則是荷馬的兩大史詩。維吉爾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反映羅馬的現實。
《牧歌》一共10首,是維吉爾的成名作。通過一個牧人的獨唱,或是一對牧羊男女的對唱等形式,歌唱牧人的生活與愛情。但同忒奧克里托斯單純描寫田園景色和牧人愛情不同,維吉爾還在詩中表達出他對當前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和感受。在第1首中,表達他個人在被歸還土地之后的感激之情;在第9首中,他反映出戰爭期間人民被迫離鄉的痛苦;在第4首中,他歌頌新的黃金時代的到來,抒發出久經戰亂的人民渴望享受和平幸福生活的心情。
《農事詩》共4卷,2000多行,耗時7年完成,是維吉爾的第二部重要作品。這是一篇關于古羅馬農民的工作與生活的詩歌。當時羅馬是個農業國家,經過內戰的破壞,農村凋敝,屋大維實行了一項恢復農業的政策。維吉爾自幼生長在農村,熟悉農村的情況,他了解只有農村的繁榮,才能導致整個國家的強大。他的這首詩乃是寫來配合屋大維的農業政策的。但他并不是枯燥地介紹農業知識和闡述農業政策,而是把專門知識同對于祖國山河、自然景色、歷史事件甚至神話傳說的描寫結合起來,把枯燥的農事寫得生動有趣。
《埃涅阿斯紀》是維吉爾的代表作,是他最后11年心血的結晶,但只完成了初稿。史詩共12卷,敘述希臘聯軍攻陷伊利昂城后,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率眾來到意大利,成為羅馬開國之君的種種經歷。埃涅阿斯一行逃出伊利昂后,歷時7年,即將抵達意大利時,被一場風暴吹到了迦太基,受到狄多女王的熱情接待。埃涅阿斯在宴會上向狄多講述伊利昂城失陷的情景,講述他如何經歷千辛萬苦來到這里。后來,埃涅阿斯與狄多結了婚。尤皮特命神使提醒他,上天的旨意要他去意大利建立新的王國,于是他決心繼續前進,狄多絕望而自殺。埃涅阿斯抵達意大利后,在神巫西比爾的指引下游歷地府,亡父安基塞斯向他顯示了他的偉大的子孫,從羅慕洛斯直到愷撒與奧古斯都等羅馬未來帝王的影子。埃涅阿斯繼續北行來到拉丁姆地區,國王拉提努斯聽從神示,答應將公主拉維妮亞許配給他,遭到另一求婚者魯圖利亞王圖爾努斯的反對,引起了戰爭。鐵匠神應埃涅阿斯之母愛神維納斯之請為他鑄造甲胄,盾牌上的圖畫預告出羅馬未來的日子。特洛伊人作戰失利,圖爾努斯殺死埃涅阿斯的盟友派拉斯。埃涅阿斯提議作戰雙方停止戰斗,由他個人與圖爾努斯單獨決斗以定戰爭勝負。二人決斗即將進行,魯圖利亞人毀約,戰爭重起。圖爾努斯迎戰埃涅阿斯,被殺。
維吉爾寫作這首萬行史詩的目的,是敘述羅馬帝國的建立和歷史,歌頌羅馬祖先建國的豐功偉績,并歌頌屋大維本人。他根據古羅馬的神話傳說,把屋大維王族的始祖追溯到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而埃涅阿斯又是愛神維納斯的兒子,從而把羅馬王族的歷史和神話傳說聯系起來,借以證明屋大維是神的后裔。史詩不止一次寫到光榮的羅馬歷史和偉大的歷史人物,用來激發羅馬人民的愛國熱情。詩人通過主人公的經歷,頌揚了羅馬帝國的神圣傳統和先王建國的艱辛;通過他游歷地府的所見所聞,歌頌了愷撒和屋大維的功績并肯定了羅馬帝國統治世界的使命。當安基塞斯向埃涅阿斯指出屋大維時,說他是“神之子,他將在拉丁姆、在薩圖努斯一度統治過的國土上重新建立多少個黃金時代。”最后,詩人借安基塞斯之口號召羅馬人,“要記住,你應當用你的權威統治萬國,這將是你的專長,你應當確立和平的秩序,對臣服的人要寬大,對傲慢的人要通過戰爭征服他們。”這種對羅馬帝國的擴張政策的肯定,是維吉爾的奴隸主國家意識的一種表現。
維吉爾寫作《埃涅阿斯紀》,是以荷馬的兩部史詩為范本的。從結構上看,史詩的前半部寫埃涅阿斯的海上歷險,模仿《奧德修紀》;后半部寫特洛伊人與拉丁姆人之間的戰爭,模仿《伊利昂紀》。在具體情節與藝術手法上,《埃涅阿斯紀》也有不少學習、模仿荷馬史詩的地方。首先,二者的題材都同出于一個神話傳說系統,即特洛伊戰爭故事。埃涅阿斯也是特洛伊的一名英雄,曾出現在荷馬的《伊利昂紀》中,其英勇僅次于赫克托耳。埃涅阿斯的歷險同奧德修斯的還鄉同是發生在伊利昂城陷落之后,這兩位英雄經過的地方與經歷的事件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其次,同在荷馬史詩中一樣,《埃涅阿斯紀》中的神也分成兩派,參與了人間的戰爭,以主神尤皮特(宙斯)主宰著最后的結局。在戰爭中起襯托性作用的情節,都是一方的好友(埃涅阿斯的盟友派拉斯和阿基琉斯的副將帕特羅克洛斯)被另一方(圖爾努斯和赫克托耳)所殺。在人物形象上,埃涅阿斯與圖爾努斯,阿基琉斯與赫克托耳,也都形成了性格的對比。在敘述手法上,《埃涅阿斯紀》與《奧德修紀》都運用了追敘手法,前7年的經歷都由主人公在宴會上講述出來。此外,還有一些細節也多類似,如主人公游地府,鐵匠神應女神之請為主人公鑄造甲胄,舉行葬禮競技,等等。在描寫手法上,維吉爾同荷馬一樣,使用了大量比喻和重復的手法。
盡管如此,維吉爾的成就,卻在于他從當時的現實要求出發,廣泛利用了本民族的歷史以及古希臘、羅馬文學的多種成就,并充分發揮個人的風格和特長,因而能在繼承中有革新,在學習中有獨創。
維吉爾在塑造主人公埃涅阿斯時,集合了荷馬史詩主人公(奧德修斯、阿基琉斯、赫克托耳)的經歷于一身,但更著重表現作為羅馬帝國創建者的理想品質。這種品質兼有對神明敬畏、對國家忠誠、對人仁愛、對事公正等品德。在作者看來,這是一個開國者應有的品質。史詩描寫埃涅阿斯的英勇行為都只服從于天神的旨意,即創建羅馬帝國的政治目的,為此他付出了愛情上的犧牲。
《埃涅阿斯紀》前4卷描寫的狄多女王的愛情悲劇是史詩中最感動人的部分。史詩第4卷描寫狄多女王由于埃涅阿斯的始愛終棄而憤恨絕望終于自殺的過程,同歐里庇得斯筆下的美狄亞一樣,引起了歷代讀者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悲劇性。史詩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圖爾努斯,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的同情。他同希臘悲劇中的主人公有某種類似之處,即他的死主要不是由于他自身的罪過或錯誤,而是因為他違反了天神的旨意。此外,維吉爾是個天性愛好和平的人,又身經戰亂離別之苦,因而厭惡戰爭,但要完成羅馬的建國大業,必須經過艱苦的磨煉包括戰爭在內,這勢必引起詩人思想上的矛盾。這些都使史詩帶上了淡淡的哀傷情緒。
《埃涅阿斯紀》與荷馬史詩來源于民間口頭創作不同,它是文人史詩的范本,是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個人創作。它的語言缺乏荷馬史詩的自然質樸,但音律謹嚴而富于暗示性,風格嚴肅而又哀婉。在描寫技巧上,維吉爾不善于寫戰爭,而長于愛情心理的刻畫。上面提到的狄多愛情悲劇就是一例。維吉爾在描寫這一悲劇性情節時,既肯定埃涅阿斯行動的政治必要性,又寫出了狄多殉情的細微心理過程,這是荷馬史詩所缺乏的。此外,維吉爾繼承了荷馬史詩的傳統,使用了不少來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的生動貼切的比喻,以增加詩的形象性。
維吉爾的創作繼承發展了古希臘詩歌的傳統,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中世紀時,他是少數未被基督教會排斥的古代作家之一。但丁很崇敬他,在《神曲》中把他當作自己游歷地獄與煉獄的向導。文藝復興以后,他的《埃涅阿斯紀》一直被史詩作者們看作范本,對近代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奧維德
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奧古斯都時期第3個重要詩人。他出生于富裕的騎士家庭,早期作品內容輕佻,風格纖巧,反映了羅馬奴隸主貴族和富有階層糜爛淫逸的生活現實。著有《愛情詩》3卷,包括哀歌體詩49首,設想各種情景,追求愛情,以享樂主義為主導思想。
《古代名媛》是21首用哀歌體寫的詩,大半是作者設想古代傳說中的女子如珀涅羅珀、狄多寫給丈夫或情人的書信,表示離恨或責備對方無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有一定戲劇性,但無真實感情。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極有影響。
《愛的藝術》3卷也是用哀歌體寫的,把求愛寫成一種學問,反映出羅馬奴隸主精神上的墮落頹廢。奧維德早期作品違反了屋大維“重整道德”的政策,在他50歲那年被放逐到黑海之濱。
在放逐前,奧維德完成了哀歌體的《歲時記》6卷,屬教諭詩一類。作者的目的在于肯定并歌頌羅馬的各種制度。自正月至6月,他在每月末寫出本月的天文現象、歷史事件和宗教節日的起源和儀式等內容,這對了解羅馬風俗有一定參考價值。
奧維德的主要作品是《變形記》15卷,用六步詩行寫成。這是由250個神話故事組成的故事集,其中50個較長。全部故事從天地創造一直寫到當代羅馬,使這部作品成為古代神話的匯編,后世歐洲文學家、藝術家多從這里尋找素材。作者根據畢達哥拉斯一切生物死后靈魂相互轉替的唯心學說,從思想上把各個故事聯系起來,因而故事中的人物無不變為動物、植物甚至頑石。作者最后把愷撒化為天上的星辰,以此來歌頌帝國。書中著名的故事有日神之子法厄同的故事,阿剌克涅變蜘蛛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描寫農民日常生活的菲勒蒙的故事,皮格瑪利翁的故事等。
作者用故事中套故事、人物輪流說故事、對話、描寫器物上的故事畫、寫完一個故事又寫一個性質相反的故事等方法,把故事串聯起來。他注意描寫人物心理,尤其是嫉妒和復仇。故事的敘述富于想象力,他的風格受到當時流行的修辭學的影響。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藝復興時期都很流行。
奧維德在流放年間寫的哀歌體有《哀怨集》5卷、《龐圖斯〔黑海〕詩簡》4卷,備述流放之苦,哀求釋放。奧維德最后死在流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