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雜交水稻在東漢!
- 我的飯館通東漢末年!
- 書蟲一只
- 2062字
- 2025-07-21 20:57:26
晨光剛漫過太學的朱漆門扉,劉昴星已站在講堂前的槐樹下。
懷里的陶甕用粗布裹了三層,沉甸甸的觸感硌得肋骨發疼。
不過里面裝著的可不是尋常香料,而是他托人在現代買來的雜交水稻種子。
“劉兄來得早!”曹操的聲音穿透晨霧,少年穿著半舊的青衿,手里還攥著卷《孫子兵法》,“剛與本初論及‘兵貴神速’,你這急匆匆的,莫不是又做了什么新奇吃食?”
劉昴星沒應聲,只拉著兩人往槐樹下走。
袁紹正要抱怨“有話不妨直說”。
卻見他解開布包,陶甕里的稻種在晨光里滾出金亮的弧線
曹操二人愣住了,只因眼前的稻谷比東漢最好的“洛陽青”稻種大了近一倍,穎殼上的紋理細密如織,像被巧匠精心打磨過。
“這是……”曹操伸手捻起一粒,感受著指腹傳來飽滿的墜感,突然倒吸一口涼氣,“此稻顆粒竟如此飽滿!莫不是西域傳來的仙種?”
袁紹湊過來細看,稻種落在掌心沉甸甸的,比粟米還要重三分!
斷面的胚乳泛著玉色:“去年洛陽糧荒,斗米百錢,若此稻能多收,何愁百姓挨餓?”
劉昴星往陶甕里添了把干草防潮,聲音壓得極低:“實不相瞞,此種,名為雜交水稻,一畝地能收的糧食,抵得上五畝粟田。”
“五倍?!”袁紹的驚呼聲驚飛了槐樹上的麻雀。
他慌忙捂住嘴,四顧無人后才壓低聲音,“劉兄莫不是戲言?便是《氾勝之書》里說的‘區田法’,也不過增產三成!”
“信與不信,試種便知。”劉昴星從懷里掏出張油紙,上面用東漢隸書抄著種植要點,“此稻耐澇耐旱,三個月就能成熟,比尋常稻子快一倍。但有三忌:忌生肥直接埋根,忌水深過尺,忌密植無距。”
曹操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青衿的系帶勒得劉昴星生疼:“我譙縣老家有百畝水田,佃戶都是種稻好手!劉兄肯將此等神物相授,曹操必當刻碑記之!”
民以食為天,太學后園很快辟出半畝試驗田。
馬元義扛著鋤頭翻地時,竹簡攤在田埂上,上面用朱砂標著劉昴星的叮囑:“浸種需用溫水,每日換水,三日必出芽”“行距三寸,株距兩寸,密則不通風”。
周澤拄著拐杖站在田邊,看著學子們用鐵犁翻地,忽然對劉昴星道:“《禮記》有云‘食者民之本’,你這稻種若成,便是救萬民于饑饉。老夫愿讓門生輪流值守,記錄生長情況。”
劉昴星正往陶盆里倒“濃縮肥”。
此現代復合肥被他說成“西域胡商的魔晶粉”,灰白色的顆粒遇水即溶。
馬元義學著往浸種的陶甕里撒了半勺,水面立刻泛起細密的泡沫。
“此肥效力驚人,不可多放。”劉昴星按住少年的手,“一小勺抵得上十擔糞,多了會燒根。東漢的草木灰也好用,腐熟后拌在土里,稻穗更沉。”
曹操帶著佃戶趕來時,正撞見這一幕。老農們摸著陶甕里的稻種直咂舌,其中個絡腮胡突然跪地:“小人種了一輩子稻,從未見過這般飽滿的種子!若能讓俺村也種上,俺給您立生祠!”
浸種的第三日清晨,馬元義尖叫著沖進太學。
少年的草鞋沾滿泥點,手里舉著根發了芽的稻種
只見白胖的芽尖頂著青綠色的鞘,比尋常稻芽壯了近一倍,不愧是現代基因科技層層選拔的結果。
“真的發芽了!”他把稻種舉到曹操面前,芽根上的須毛像縷銀絲,“掌柜的說,這叫‘壯芽’,往后能長到六尺高!”
周澤的門生們立刻圍上來,竹簡上飛快記錄:“七月初七,浸種第三日,芽長三分,須根十二縷”。
有個戴方巾的學子突然道:“《農書》有言‘稻生于水,死于水’,此稻竟不怕水澇?”
劉昴星正在試驗田埂上劃標線,聞言直起身:“非但不怕,孕穗時還要曬田,也就是把水排干,讓根往深扎,這樣抗倒伏。”
他用樹枝在地上畫示意圖,“就像練武扎馬步,根基穩了才能承重。”
曹操突然拍大腿:“我懂了!就像投石機的底座要夯牢!”
他轉身對佃戶喊,“按劉兄說的做,行距必須量準,誰要是偷工減料,我打斷他的腿!”
播種那日,太學的博士們都來了。
看著學子們用骨尺量出整齊的株距,周澤撫著胡須感嘆:“古人云‘深耕易耨’,今日才知,種田亦需這般精細。”
當夜,劉昴星靠在百味小樓的門板上,系統光幕突然亮起:【觸發隱藏任務“稻濟天下”:協助東漢成功種植雜交水稻,獎勵“植物生長加速”技能】。
淡藍色的文字映在天花板上,竟與陶甕里的稻種同色。
“掌柜的,你看這是什么?”馬元義舉著片稻葉沖進來,葉片上的葉脈清晰如網,比尋常稻葉寬了近半,“佃戶說,才長了十日,就比他們種了半月的還壯!”
劉昴星摸出手機,翻出雜交水稻的生長周期圖:“這才剛開始。等抽穗時你們會更驚訝,每穗能結兩百多粒,是普通稻子的兩倍。”
少年的竹簡上很快添了新記錄:“葉寬寸半,色濃綠,莖稈粗壯……”
末尾畫了個咧嘴笑的小人,旁邊注著“有望豐收”。
數日后,曹操帶來個驚人消息:“陛下聽聞太學試種新稻,竟派了少府令來查看!劉兄,這稻種若真成了,你便是大漢的救星!”
劉昴星望著試驗田里郁郁蔥蔥的稻苗,忽然覺得這跨越兩千年的種子,比任何美食都沉重。
當風吹過青碧的稻浪,葉尖的露珠墜落在東漢的土地上,竟與現代農科所試驗田的晨露別無二致。
“等稻子熟了,”他對曹操笑道,“我用新米給你們做炮豚飯。”
曹操拍著他的肩大笑,青衿的衣角掃過田埂,帶起的泥點濺在稻葉上。
那抹金黃的稻種,終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結出跨越時空的飽滿稻穗。
而百味小樓的木門,從此不僅傳遞著食物的香氣,更承載著兩千年未變的、對溫飽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