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他們不再懷疑,而是相信明天仍可共同迎接

夏末初秋,陽光不再熾烈,風中帶著微微濕潤的涼意。

這是蘇黎出月子后第一次帶寶寶外出。她坐在嬰兒車后,動作小心翼翼,而沈硯舟則推著嬰兒車,走在她身邊。

街邊的銀杏葉開始泛黃,孩子在嬰兒車里睡得安穩,小嘴一動一動,像在做夢。

“你說她夢見了什么?”蘇黎輕聲問。

沈硯舟認真想了想:“可能夢到我們帶她去海邊,或者……她夢見了我們以前從未告訴她的那些事。”

蘇黎一笑:“她現在連‘你是誰’都不知道,哪有夢到過去的能力。”

“那就夢見未來吧。”

他們推著嬰兒車穿過社區的小道,來到不遠處的咖啡書屋。這里是“同感星”首個合作線下體驗點,前幾日剛剛布置完畢,今日正式開放。

書屋外立著一塊展板:

>“共情,不只是科技,而是每一個你愿意靠近的瞬間。”

蘇黎一手扶著嬰兒車,一手拂過展板的邊緣:“一年前我還在想,這些話會不會太理想化。”

“可現實總要有一點理想,才走得遠。”沈硯舟說。

他們走進書屋,嬰兒車推過木質地板,發出輕微聲響。前臺的工作人員立刻笑著迎上前:“沈先生、蘇女士,歡迎回來。”

他們沒有大張旗鼓,只是將寶寶安置在一旁的軟墊區,然后在角落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窗外是街道與陽光,窗內是他們生活的新維度。

蘇黎喝了一口無咖啡因拿鐵,小聲問:“你有沒有覺得,這一切來得太順利了?”

沈硯舟頓了頓,答道:“沒有。只是我們走得太堅定,所以命運也選擇不阻擋。”

她盯著他看了幾秒,忽然認真地說:“沈硯舟,我想把她的名字,定下來。”

他一愣:“現在?”

“對。我們拖了太久。她已經滿月了。”

“你想叫什么?”

“沈予言。”蘇黎緩緩吐出三個字,“‘予’是給予的意思,也是我愿意將所有好的一切都給她;‘言’是她的聲音,是她對這個世界的表達。”

沈硯舟看著她,眼神沉靜:“我同意。”

“真的?”

“沈予言,”他試著念了一遍,然后笑了,“很好聽。像是一封未來的信。”

她點頭:“是啊,我們送給未來的一封信。愿她永遠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走她想走的路。”

“同感星”市級運營啟動會的通告在發布不久后,便迅速登上了本地科技平臺熱榜。

這是沈硯舟和蘇黎多年項目的正式落地,也象征著他們不再只是在家庭與情感中構建安全感,更是將溫度投射到了公共領域。

然而,熱度帶來的不僅是掌聲,還有爭議。

網絡論壇、公眾號評論區、科普專欄上,質疑聲接踵而至:

>“這種情緒共鳴系統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會不會有信息濫用的風險?”

>“誰來判斷‘共情’是否真實,還是只是算法的投喂?”

還有人提出了倫理反思:“是否應該用系統來參與本該由親密關系承擔的情緒勞動?”

這些問題像潮水一樣洶涌而至,而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的蘇黎,在接到市平臺組織的倫理答辯通知時,手微微一抖。

“怕了?”沈硯舟問她。

她搖頭:“不是怕,是擔心我們是否還沒準備好,面對系統上線后人類情感的真實復雜。”

“這世上,沒有任何系統能百分百預判人性。”

“那我們算不算太理想主義?”

沈硯舟沉默片刻,認真地說:“蘇黎,我們做這件事不是為了成為救世主。我們只是在建一座橋,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過情緒的孤島。”

她望著他眼里的堅定,心里某個沉甸甸的石頭悄然落地。

次日的倫理答辯會上,他們沒有回避質疑。

蘇黎在演講中這樣說:

>“‘同感星’不做評判,只做陪伴。我們不替人做情緒決定,我們只是搭建一扇門,允許情緒被看見、被聽見。未來的技術不是冰冷,而是通往更深連接的另一種語言。”

臺下,有人點頭,有人記錄,有人仍帶懷疑。但她不再退縮。

答辯結束后回到車上,她靠在沈硯舟肩頭:“我今天其實很緊張。”

“我知道。但你說得很好。比任何一次都好。”

“你真的覺得……我們在做的是對的嗎?”

“你看她。”他指了指車后座熟睡的小沈予言,“她是我們做對的證據。”

窗外暮色沉沉,一場秋雨悄然落下。他們駛過街頭燈火,駛向一個不確定卻堅定迎接的明天。

沈予言的第一個高燒,來得比他們想象得更突然。

那是一個周五的傍晚,蘇黎剛從“同感星”線下沙龍分享回到家,準備給寶寶換尿布時,發現她身上發燙得嚇人。溫度計顯示:38.7℃。

蘇黎整個人愣住了幾秒,下一刻立刻抱著女兒沖到沈硯舟面前:“發燒了,快,去醫院!”

沈硯舟沒有慌亂,迅速拿出備用退燒貼,一邊通知兒科急診,一邊檢查寶寶是否出現其他不適癥狀。

可即便冷靜如他,也在看到孩子哭得滿臉通紅、手腳發抖時,幾乎忍不住在車里紅了眼圈。

醫院的走廊里,燈光明亮得幾乎刺眼。蘇黎緊緊抱著寶寶,一只手貼著她后背,另一只手來回摩挲著她的小手:“別怕,媽媽在,媽媽不會讓你一個人。”

沈硯舟站在她身邊,沒有說話,但始終握著她的手。他知道,對于一個新手媽媽而言,這一夜可能比任何一場發布會更考驗神經。

檢查結果出來,是輕微病毒性感冒,醫生建議留院觀察一晚。

蘇黎一顆心這才稍微放下。

當晚的病房里,空氣中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小予言的體溫逐漸穩定,終于在夜里兩點安靜地睡了過去。

沈硯舟和蘇黎坐在病床邊,兩人都穿著薄外套,眼里布滿疲憊。

“沈硯舟。”

“嗯?”

“你會不會有時候想,如果我們不重啟這一切,會不會輕松一點?”

他沒有立刻回答。

窗外風吹過樹梢,窗簾微微擺動,仿佛每一個選擇的回響都被風帶走。

良久,他才緩緩開口:“或許會輕松一點,但絕不會完整。”

蘇黎轉頭看他。

他又說:“我們都曾有過孤獨和彷徨,回到起點并不是為了躲避,而是為了選擇。這一世,我們不再逃避。”

“可我還是會怕,怕她生病、怕她長大、怕她哪天不再需要我們。”

“那你怕吧,”他輕輕笑,“我陪你一起怕。”

她眼眶一熱,卻終于露出一個微笑。

他們并不確定未來還有多少高燒的夜晚、多少無力的時刻,但在此刻,他們選擇了不懷疑,選擇了彼此,選擇了共赴每一個黎明之前的黑夜。

秋日的周末,陽光慵懶地灑滿客廳,蘇黎躺在柔軟的沙發上,一邊給寶寶拍嗝,一邊看著新聞頻道。

“同感星”的社會影響正在持續發酵。

不只是心理健康機構,甚至有幾所小學也開始嘗試引入其兒童共情模塊試點,引導學生理解情緒、表達自己。蘇黎看著報道中孩子們舉著情緒卡片認真討論“快樂和生氣有什么區別”時,眼神變得柔和而堅定。

“你看,”她轉頭對沈硯舟說,“我們的小想法真的開始改變世界了。”

他端著洗干凈的奶瓶從廚房出來,笑著點頭:“嗯,至少我們沒白熬那些夜。”

寶寶忽然吐了一口奶出來,蘇黎趕緊把她抱高輕拍,她動作利落,一點不慌。

沈硯舟站在一旁,看著她帶娃的樣子,忽然感慨萬分:“你已經從‘焦慮媽媽’升級為‘冷靜奶爸總管’了。”

她笑著回頭:“那你呢?‘共情教父’?”

“嗯。”他坐到她身邊,認真說,“我們一起創立的不是一套系統,而是一個信念。”

“一個相信理解比控制更重要、相信陪伴比指導更有力的信念。”

“對。”

他們一起望著窗外,天光正好。

生活沒有因為科技的推進而變得更輕松,它依然瑣碎、復雜、有時甚至會令人筋疲力盡。但當他們不再懷疑彼此,不再推卸責任,不再以“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來為情緒開脫時,他們擁有的,就不再只是“家庭”兩個字。

而是一座,在不確定世界中穩穩站立的堡壘。

某個安靜的夜晚,沈硯舟提議:“我們給十年后的彼此寫一封信吧。”

蘇黎正幫寶寶按摩小肚子,聞言抬頭:“寫信?”

“就像封存一段對未來的承諾。”

“好啊。”

于是那天夜里,他們并排坐在陽臺,一人拿一張信紙,認真地寫下自己的話。

沈硯舟寫道:

>“親愛的蘇黎,

如果你在看這封信,說明我們一起走過了十年。希望那時候你仍喜歡每天早上第一口咖啡的溫度,仍愿意在孩子入睡后和我討論今晚的湯咸不咸。

你曾是我青春里最耀眼的光,也是我重來一世后不再遲疑的選擇。

如果有困難,請別退縮;如果你累了,就休息一下,但別忘了回家。

我一直在。”

而蘇黎寫道:

>“沈硯舟,

謝謝你,在我最狼狽、最不安、最無措的時候陪著我。你說‘我們是一隊’,所以這些年我都在學習如何站在你身邊,而不是落在你后面。

愿十年后的我們,仍能因為一杯普通的熱水而慶幸,仍會在風雨夜里輕聲說‘我在’。

最重要的是——愿我們的女兒,能在我們的相愛中學會什么是愛。”

他們把信紙裝進信封,貼上郵票,又在外面寫下“2035年才能拆閱”的字樣。

沈硯舟小心地把它放進家中一個只屬于他們倆的“情緒記憶箱”。

那一刻,夜風吹起,遠處星光閃爍,嬰兒房傳來小予言熟睡的鼻息,像是一曲安穩生活的背景音樂。

他們相視一笑,不再懼怕任何未知。

因為他們終于明白,真正的幸福,從不是一切順利無波,而是——即使風起云涌,他們依舊可以彼此緊握,堅定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江孜县| 彭州市| 诸城市| 怀安县| 海盐县| 永安市| 英德市| 德江县| 岑溪市| 四会市| 钟山县| 城口县| 项城市| 滕州市| 诏安县| 嵊州市| 平山县| 盐亭县| 通榆县| 延庆县| 白水县| 镇雄县| 阜阳市| 将乐县| 邮箱| 蓬安县| 平山县| 遂川县| 浪卡子县| 田东县| 长子县| 洱源县| 连江县| 井研县| 黄大仙区| 南昌县| 宜良县| 南和县| 瓮安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