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做了一場夢,夢到了自己的一生。
……
一個少年佇立在渭水岸邊,望著緩緩流淌的河水,眼神中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深邃與堅定。他叫姬昌,是周部落首領季歷之子,此時的他尚未知曉,自己的一生將與這片土地、這個部落,乃至整個天下緊密相連。
那時的周部落,在商朝統治下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小邦,四周危機四伏,內憂外患交織。但姬昌望著奔流不息的渭水,心中已然種下改變命運的種子,他微微攥緊拳頭,仿佛已經握住了未來的韁繩,默默發誓要讓周部落擺脫困境,走向輝煌。
清晨的風掠過河面,吹起細碎的漣漪,倒映在水中的朝霞隨著波紋晃動,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波瀾壯闊。姬昌轉身望向身后的部落,炊煙裊裊升起,那里住著他的族人,承載著他的責任與理想。這一刻,他的目光穿越晨霧,似乎已經看到了周部落崛起的模樣。
姬昌自束發之年起,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穎悟。季歷將祖傳的龜甲卜辭、青銅銘文悉數傾授,書房里常可見少年跪坐于竹席,就著搖曳的牛油燈,指尖撫過刻滿甲骨文的龜甲,時而皺眉沉思,時而展顏微笑。除了研習《三墳》《五典》等上古典籍,季歷還命他熟讀兵戰之道,在兵事推演時,姬昌總能敏銳捕捉到敵方破綻,其見解之獨到,連久經沙場的將領都不禁撫須贊嘆。
每逢春耕秋收,姬昌必隨父親深入阡陌。他見過老嫗捧著干癟的谷穗長吁短嘆,也目睹過青壯勞力在烈日下累倒昏厥。有次途經渭水渡口,見流民拖兒帶女蜷縮在破廟,懷中襁褓因饑餓啼哭不止,姬昌當即解下腰間玉佩換糧,卻被父親攔住:“個人善舉救不得天下,唯有強邦富民,方為正道。”這番話如晨鐘暮鼓,自此,他的案頭多了一卷《神農時貸》,竹簡上密密麻麻記滿了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的構想。每當夜幕降臨,姬昌便登上岐山之巔,望著萬家燈火喃喃自語,眼中閃爍的不僅是星辰,更是讓周室代商而立的宏愿。
時光流轉,姬昌長大成人,他的品德和才能在部落中廣受贊譽。他待人寬厚,禮賢下士,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奔。在他的輔佐下,父親季歷帶領周部落不斷發展壯大,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姬昌親自指導工匠改良農具,推廣新的種植技術,使得糧食產量連年攀升,糧倉充盈。同時,他主持修建了縱橫交錯的灌溉溝渠,即使在干旱之年,農田也能得到充足的水源,百姓安居樂業。周部落的人口日益增多,村落逐漸擴展,手工業和商業也開始繁榮,集市上各類商品琳瑯滿目,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周部落的強大引起了商朝的忌憚。商王文丁擔心周部落威脅到商朝的統治,便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季歷。
噩耗傳來時,渭水河畔的蒹葭正結著霜花。姬昌跪在宗廟的柏木祭壇前,額角重重叩在冰涼的青銅鼎足上,額間沁出的血珠混著淚水,滴落在刻滿甲骨文的龜甲上。父親季歷臨終前攥著他的手反復呢喃的“興周“二字,與宗廟穹頂垂落的編鐘聲絞在一起,在他耳畔轟鳴。
三日后,姬昌身著素麻喪服登上祭壇。他接過象征首領之位的玄色玉圭時,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望著臺下林立的旄鉞,他忽然想起父親被商王文丁囚于羑里時,托人帶回的那封寫在獸骨上的信——“羽翼未豐,不可妄動“。暮色漫過祭壇,他仰頭飲盡祭奠的醴酒,辛辣的酒液灼燒著喉嚨,也灼燒著胸中翻涌的怒火。
自此,周原的城郭里常能見到頭戴緇布冠的姬昌。他親自到田間丈量新墾的土地,與農夫討論灌溉溝渠的走向;商賈們在集市上交易時,總能聽到他宣講“市不豫賈“的訓誡。每當商朝的使者前來巡查,他便率領臣屬在渭水渡口跪迎,獻上裝滿糧食布帛的百輛大車。而夜幕降臨時,岐山深處的山谷里,青銅戈矛在篝火下泛著冷光,士卒們喊殺聲驚起林間宿鳥。姬昌常披著星夜前來督訓,他撫摸著士卒新磨的劍刃,目光穿過重重山巒,望向朝歌城那片永遠籠罩在陰霾下的宮闕。
在姬昌的治理下,周部落愈發繁榮昌盛。他推行仁政,關心百姓的生活,減免賦稅,鼓勵生產。他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幫助鰥寡孤獨的老人和孤兒,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他還制定了一系列公平合理的法律,解決部落間的紛爭,使得周部落內部秩序井然,人人和睦相處。周邊部落聽聞姬昌的賢明,紛紛前來歸附,周部落的疆域不斷擴大。
然而,姬昌的種種舉動還是引起了商朝的警覺。商紂王聽信讒言,將姬昌囚禁在羑里。在那狹小陰暗的牢房中,姬昌并沒有意志消沉。他靜下心來,研究伏羲八卦,經過反復推演,將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著成《周易》。在推演過程中,他對天地萬物、世間興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中也更加堅定了推翻商朝暴政的決心。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周部落的臣民們四處奔走,想盡辦法營救姬昌。他們搜集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美女駿馬,獻給商紂王。商紂王本就是貪圖享樂之人,見到如此豐厚的禮物,便赦免了姬昌。
姬昌回到周部落,受到了臣民們的熱烈歡迎。經歷了這場磨難,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與商朝的戰爭不可避免。
于是廣納賢才,姜子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那日,姬昌外出狩獵,在渭水之濱遇見了垂釣的姜子牙。姜子牙的一番言論讓姬昌大為驚嘆,他認定此人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賢才,于是親自將姜子牙請回部落,拜為右大夫。
此后,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姬昌整頓軍隊,制定戰略戰術,為日后的征戰做好準備。他與姜子牙等人日夜謀劃,制定戰略。他們聯絡周邊的部落,共同反抗商朝。在姬昌的感召下,許多部落紛紛響應,加入了反商的陣營。姬昌還親自走訪各個部落,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促進部落間的團結,使得反商聯盟日益穩固,為伐商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一陣涼風吹過,姬昌從夢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
姬昌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看著前來探望他的兒子姬發和一眾大臣,眼神中滿是不舍與牽掛。他握著姬發的手,用盡最后的力氣說道:“發兒,為父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推翻商朝暴政,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如今,大業未成,為父卻已無力回天。你要繼承為父的遺志,帶領周軍,完成伐商大業。”
姬發含淚點頭,緊緊握住父親的手:“父親放心,孩兒定不負您的期望,定要推翻商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姬昌緩緩閉上了眼睛,嘴角帶著一絲欣慰的微笑。他的一生,都在為周部落的崛起和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奮斗。他雖然不能親眼看到商朝的覆滅,但他為伐商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推行的仁政、發展經濟的舉措,以及著就的《周易》,都成為了周朝建立和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