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復利效應的實際運作
你聽過“穩扎穩打方能制勝”這句話嗎?或者至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女士們,先生們,我就是那只烏龜。給我足夠的時間,我幾乎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比賽中擊敗任何人。為什么?不是因為我最優秀、最聰明或速度最快。我之所以會贏,是因為我已經養成了積極的習慣,而且在將這些習慣付諸實施時做到了始終如一。我是世界上最相信持之以恒的人。它是成功的終極因素,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但對于那些努力奮斗的人來說,這也是最大的陷阱之一。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堅持下去,維持良好習慣。但我知道,這要感謝我的父親。從本質上講,他是為我點燃“復利效應”力量的第一位教練。
在我18個月大的時候,我的父母就離異了,父親以單親爸爸的身份把我撫養長大。他并不是那種溫柔體貼的養育型父親。他曾是一名大學橄欖球教練,總是鼓勵我追求成功。
多虧了父親,我每天早上6點鐘都會被叫醒。不是被溫柔地拍拍肩膀喚醒,甚至也不是因為鬧鈴聲。我每天早上都是被鐵器重復敲擊車庫水泥地面的聲音吵醒的,車庫就在我臥室旁邊。我每天就像睡在與施工工地僅一墻之隔的地方。父親在車庫的墻上貼了一張巨大的標語,上面寫著“不勞無獲”幾個大字。每天早上,他一邊盯著這個標語,一邊不知疲倦地做著老派大力士的鍛煉動作——硬拉、挺舉、弓步蹲和深蹲。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他都穿著短褲和破舊的運動衫在車庫鍛煉,從未有過一天的間斷。你甚至可以根據他的作息來確定時間。
我要做的家務活比管家和園丁加起來還多。放學回來,迎接我的總是一連串的指令:拔草、耙落葉、掃車庫、除塵、吸地、洗碗——凡是你想得到的家務事,我都得做。你問做這么多會不會讓我在學校的課業落后,這種情況我爸可不會容許,就這么簡單。
我爸信奉的是“別找任何借口”。除非我真的上吐下瀉、流血不止或者“傷可見骨”了,否則他決不允許我生病休學在家。“傷可見骨”這個詞來自他的教練生涯。他的球員們都知道,除非受了重傷,否則他們是不被允許退出比賽的。有一次,他的四分衛要求下場。我爸說:“除非你傷到露出骨頭。”那名四分衛把護肩往后一拉,果然鎖骨露了出來。就這樣他才被允許下場。
我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無論你聰明與否,你都需要通過努力來彌補你在經驗、技能、智識或先天能力方面的不足。即便你的競爭對手更聰明、更有天賦或更有經驗,你只要比他們多付出三倍或四倍的努力,就仍然可以打敗他們!無論遇到什么挑戰,他都教我以勤補拙。比賽中罰球失誤?那就每天練一千次罰球,堅持一個月。不擅長用左手運球?那就把右手綁在身后,每天左手運球三小時。數學成績落后?那就沉下心來,請個家教,整個夏天惡補,直到學好為止。不要有任何借口。如果你不擅長某件事,那就加倍努力,用更加聰明的方式去學習。他自己也是說到做到,從一名橄欖球教練轉型成為一名頂級銷售員。在那以后,他成了主管,并最終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但我并沒有從他那里得到很多指導。從一開始,我爸就讓我們自己領悟。他非常注重個人責任感的培養,不會每晚都盯著我們做作業。我們需要自己交出成績。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會受到表揚。如果取得了好成績,爸爸就會帶我們去普林斯冰激凌店,在那里你可以吃到“香蕉圣代”——六勺冰激凌加各種配料!我的兄弟姐妹們學習成績不太好,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也就沒法去冰激凌店。能去得了冰激凌店在當時可是不小的獎賞,所以你得拼盡全力去贏得這項獎勵。
父親的以身作則為我樹立了榜樣。他是我的偶像,我希望他以我為榮。我也害怕令他失望。他的人生哲學是:做一個勇于說不的人;隨大溜不會讓你有出息,要做一個不同尋常、不落俗套的人(這也是我公司標語的靈感來源)。這就是我從不吸毒的原因。他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上對我嘮叨過,但我不想成為那個“因為別人都在吸毒所以我也跟著吸”的人。我不想讓父親失望。
多虧有這樣一位父親,我在12歲時做出的日程表就已經堪比最高效首席執行官的了。有時候,我也會哀嘆抱怨,覺得自己的童年少了份童真(畢竟我還是個孩子!),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暗自慶幸自己比同學們更幸運。父親在紀律和心態方面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起步優勢,讓我學會了如何全心投入、認真負責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現在父親會和我開玩笑說,他把我培養成了一個對追求卓越過度上癮的家伙。18歲時,我就靠自己的生意掙到了六位數的收入。20歲時,我在一個高檔社區擁有了自己的房子。24歲時,我的年收入已超過100萬美元。27歲時,我正式躋身百萬富翁之列,事業營收超過5000萬美元。如今,我擁有的金錢和資產足以讓我全家無憂度過余生。
我父親會說:“有很多方法可以搞砸一個孩子的教育,但至少我的方法還不賴,你看起來做得很好。”
所以,雖然我承認我因此過于勞碌,以至于我對無所事事、活在當下的無聊,或者在沙灘椅上閑坐的悠閑姿態始終很陌生,但我仍由衷感激多年來我從父親以及其他導師那里學到的成功技巧。
《復利效應》這本書揭示了我成功背后的“秘訣”。我是復利效應的忠實信徒,因為在父親的鞭策下,我每天的生活都嚴格遵循這一效應,直至我再也無法以其他方式生活為止。
但如果你泯然眾人,那你還不是一個復利效應的真正信徒。原因有很多,也完全可以理解。可能你沒有接受過與我一樣的指導,也沒有像我父親那樣的榜樣告訴你該怎么做。或者,你還沒有體驗過復利效應的回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我們被欺騙了。我們被商業營銷催眠,它們讓你相信你有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并不存在),然后向你兜售“治愈”這些問題的速效方法。我們被社會同化,輕信電影和小說中的童話結局,卻忽略了艱苦奮斗和堅持不懈的優秀傳統價值觀。
下面讓我逐一分析你可能遇到的這些障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