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劉邦登基,大漢王朝的誕生
- 鴻鵠起蒼茫:大漢風云錄
- 鑫淼1207
- 3171字
- 2025-06-26 07:00:00
我是劉邦,站在長樂宮前,聽著青銅編鐘轟然作響,三十六名樂師垂下的金絲流蘇晃得我睜不開眼。我摸了摸身上這襲十二章紋的玄色冕服,金線繡的日月星辰硌得皮膚生疼,恍惚間竟想起沛縣泗水亭那身洗得發白的粗布短打。
“這真的是我該穿的衣裳嗎?”我心里暗自嘀咕,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冕服上精美的刺繡。二十多年前,我在沛縣街頭混日子,最大的愿望不過是能頓頓有酒喝,有肉吃,如今卻要穿上這象征著天下至尊的冕服,成為這天下的主人。命運的軌跡,竟如此奇妙地發生了轉變。可一想到即將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我的心又忍不住開始狂跳,那是權力的誘惑,也是責任的重壓。
“漢王請登壇!”謁者令尖銳的嗓音刺破云層。我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扶著白玉欄桿拾級而上。余光瞥見臺階下密密麻麻的人影,蕭何捧著玉璽的手微微發顫,青玉螭虎鈕在陽光下泛著冷光;韓信一身銀甲站在武將之首,腰間長劍穗子被風吹得獵獵作響;就連素來鎮定的張良,此刻也正用羽扇輕輕敲打著掌心,眼神里藏不住的期待。
看著這些追隨我多年的兄弟,我心中五味雜陳。他們有的與我相識于微末,有的是半路追隨,但都陪著我經歷了無數生死考驗。如今,我們終于走到了這一步,可我不知道,登上皇位之后,我們之間的情誼是否還能如從前一般純粹。我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讓他們都能享盡榮華富貴,可又忍不住擔憂,權力會不會讓我們之間產生隔閡?
壇頂的黃綢在狂風中翻卷,我望著壇下黑壓壓的人群,耳邊突然響起項羽在垓下的怒吼。那家伙臨死前還在罵“天要亡我”,可這天下從來不是老天爺給的——是我帶著這群兄弟,從沛縣街頭打到咸陽宮闕,用刀劍和血淚拼出來的!想到這兒,我下意識握緊了拳頭,指節撞在玉圭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這些年的苦,總算是沒有白受。”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目光掃過壇下的眾人,仿佛又看到了那些艱難的歲月。鴻門宴上的驚險,彭城之戰的慘敗,每一次都差點要了我的命。但我挺過來了,靠著自己的隱忍,靠著兄弟們的幫助。可如今,看著這來之不易的一切,我又有些不安,不知道這皇位是否真的能坐得安穩。
“漢王受天命,紹百王之業,今即皇帝位——”禮官的唱誦聲中,蕭何跪行向前,將玉璽高舉過頭頂。冰涼的玉璧貼著掌心,我忽然想起第一次見到始皇帝車駕時,自己仰著脖子說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輕狂模樣。二十載光陰,當年那個混酒吃的亭長,竟真的走到了這一步。
“原來我真的做到了。”我看著手中的玉璽,心中涌起一股難以名狀的自豪。但同時,一絲恐懼也在心底蔓延。這玉璽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也意味著無盡的責任和危險。天下剛剛平定,各方勢力暗流涌動,我真的能掌控這一切嗎?我想起了項羽的失敗,他那么強大,最終卻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我會不會重蹈他的覆轍?
“吾皇萬歲萬萬歲!”山呼海嘯般的喊聲震得我耳膜生疼。我掃視著跪在壇下的諸侯群臣,看見趙王張耳白發蒼蒼的頭頂,淮南王英布緊繃的下頜,還有那個總愛皺著眉頭的曹參,此刻正紅著眼眶拼命叩首。這些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兄弟,終于能跟著我享一回太平了。
看著他們,我心中滿是欣慰,卻也有一絲警惕。權力會改變人,我怕他們有了權勢之后,會變得不再是我熟悉的那個樣子。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制定好規矩,讓大家都能安安穩穩地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富貴,也讓這天下能長治久安。但我也知道,這條路不會輕松,前方還有無數的挑戰在等著我。
“起駕!”隨著謁者令的高呼,我轉身走向新修的太極殿。冕旒撞在金冠上叮咚作響,恍惚間又回到了鴻門宴那晚。項莊的劍影、范增的冷笑、樊噲生啖生豬肩的豪氣……若不是張良那番周旋,哪有今日?我回頭望向人群,正巧對上張良溫和的目光,他輕輕頷首,羽扇在胸前劃出個意味深長的弧度。
踏入太極殿時,鎏金蟠龍柱映得人睜不開眼。我在九龍御座前站定,感受著身下冰涼的玉石臺階。當年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宮,如今這座新宮闕,總算是有了些天子氣象。余光瞥見陳平正躲在柱子后頭抹汗,這個鬼點子最多的謀士,此刻卻緊張得像個初入仕途的小吏。
“陛下,該祭天了。”叔孫通的提醒將我拉回現實。我接過祝官遞來的玉帛,望著殿外飄飛的祭文,思緒卻飄回了豐邑老家。爹總說我是個不成器的混子,如今若他老人家還在,看到我坐了這天下至尊的位子,不知會作何感想?還有發妻呂雉,這些年跟著我顛沛流離,總該給她個皇后的名分了。
祭天大典持續了整整三個時辰。當最后一縷斜陽掠過未央宮闕,我揉著發酸的脖頸走下祭壇。韓信突然搶上幾步,玄甲上的銅釘在暮色中泛著幽光:“陛下,臣有一事相求。”我挑眉看著這個讓我又愛又怕的家伙,他平定齊趙時的英姿,討要假齊王時的跋扈,此刻都化作眼前謙卑的姿態。
“但說無妨。”我不動聲色地握緊了腰間玉佩。
“懇請陛下封陳豨為鉅鹿守,此人驍勇善戰,定能為陛下守好北方門戶。”韓信的聲音擲地有聲。我盯著他棱角分明的側臉,想起蒯通勸他謀反的密報,指甲幾乎掐進掌心。面上卻依舊笑著:“將軍舉薦之人,朕自然信得過。”
夜幕降臨時,長樂宮亮起萬盞宮燈。我屏退眾人,獨自站在未央宮的城樓上。遠處的長安城燈火如星子般閃爍,百姓們的歡聲笑語隨風飄來。想起剛入咸陽時,秦人畏我如虎,如今卻也能安居樂業了。這天下,總算是定了。
登基大典結束后,我獨自登上未央宮的城樓。夜幕下的長安城燈火點點,宛如散落的星辰。寒風呼嘯著掠過城垣,掀起我寬大的袍袖,卻吹不散我滿心的思緒。望著城中那一片片低矮的民居,我仿佛看到了無數百姓的面容——有在田間勞作的農夫,有沿街叫賣的商販,還有那些在戰火中失去親人的孤兒寡母。
“朕終于成了這天下之主,可這天下,終究是百姓的天下啊。”我喃喃自語,聲音被風卷著,消散在夜色里。想起這些年的戰亂,百姓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許多村落都成了廢墟,我的心就像被重錘敲擊著。如今仗打完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這天下的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我希望,從今往后,田間的莊稼能年年豐收,農夫們不用再擔心戰火毀了家園,可以安心地春種秋收;我希望,商人們能放心地走南闖北,集市上能擺滿琳瑯滿目的貨物,到處都是熱鬧的叫賣聲;我希望,孩子們能在學堂里安心讀書,不用再跟著父母四處逃亡,將來都能成為有學問、有本事的人。
“得讓蕭何盡快把律法修訂好,讓百姓們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我握緊拳頭,暗暗下定決心。只有律法公正嚴明,百姓們才能有安全感,這天下才能真正太平。還要興修水利,多開墾些良田,讓百姓們都能吃飽飯。對了,還有賦稅,不能收得太重,得讓百姓們有余錢過好日子。
想到這兒,我又想起了沛縣的鄉親們。等一切安定下來,一定要回趟老家,看看那些兒時的伙伴,看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要讓他們知道,那個曾經混日子的劉季,如今成了這天下的皇帝,也一定會讓全天下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陛下在想什么?”張良的聲音突然從身后傳來。他褪去了朝服,一身月白長衫更顯灑脫。我望著他手中新釀的米酒,想起月下初遇時那個溫潤如玉的少年,如今也添了幾縷銀絲。
“在想這江山該怎么守。”我接過酒爵,辛辣的酒水入喉,燒得眼眶發燙,“當年約法三章,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天下初定,律令、禮儀、賦稅……哪一樣不得從頭謀劃?”
張良輕輕搖晃著酒爵,目光投向未央宮巍峨的飛檐:“陛下英明。叔孫通已在修訂朝儀,蕭何的《九章律》也快成了。只是……”他突然頓住,燭光映得他眼底的憂慮愈發明顯。
“只是韓信?”我苦笑一聲,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垓下之戰后,這個名字就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他太耀眼,也太危險。
張良沒有接話,只是默默斟酒:“陛下記得當年登壇拜將時,說過‘國士無雙’四個字。”
夜風卷起衣角,我望著未央宮前波光粼粼的太液池。是啊,沒有韓信,哪來今日的大漢天下?可這天下容得下萬千功臣,卻未必容得下一個功高震主的齊王。
“子房,”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明日早朝,讓韓信進殿吧。”玉杯相碰的脆響中,未央宮的更鼓沉沉傳來,驚起一灘棲息在池邊的白鷺。新朝的第一夜,就這樣在忐忑與期待中緩緩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