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劉禪的話,羽林衛們是真不理解。
劉禪也沒指望這些羽林衛們現在就理解,畢竟就算對他們說什么愛與和平一類的概念那肯定是自己會先被當做是神經病,陛下又發癔癥了。
但劉禪要他們把麾下士卒當做人,而把人當人的第一步,就是教授他們識字。
甚至不需要多,只需要讓這些戰士,認識自己的名字,寫得出自己的名字,以及寫出自己的家鄉,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在劉禪看來就足夠了。
自己想給將士們灌輸太多東西,將士們既是不會懂,也不會去接受的。
因為越底層的人,就越有著屬于自己的生存智慧,或者說實用智慧。
對底層的士卒,尤其是準備上戰場的將士們來說,他們想不了太過長遠的東西。
是他們不想學習么,不是的,而是學習沒迅速變現的意義,看不到肉眼可見的收獲。
但人之所以為人,那永遠都是會在追尋,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要去哪里!
這是哪怕再怎么愚昧的人,也都會遵循的生存本能。
劉禪想要做的,并不是讓這些人覺醒或者開悟,而只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人。
對,就這么簡單,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人!
而知道自己是人的第一步,那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寫下自己的名字!
對完全的文盲,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人來說,說給他們講復興漢室,賜予他們榮譽,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劉禪也不認為,自己派遣過去的這些羽林記者一個個能舌燦蓮花,說得這些普通士卒,成為大漢狂信者,然后就為大漢奮斗自死,這是不現實的。
劉禪只需要麾下士卒首先要作為一個人而覺醒,因為只有人才能對精神有所追求,像什么名留青史,什么家族榮耀。
對一個連自我意識都沒有的家伙說這些是沒任何意義的。
只要他們有了這方面的追求,比如說,知道自己的名字,會寫自己的名字,覺得自己的名字好聽或者難聽等等,把自己的名字重視起來,那才有承載榮譽與恥辱的載體。
所以,劉禪打算把這些羽林記者派遣到軍隊中,教授士卒們去寫自己的名字是人覺醒為人的第一步。
有了這一步,羽林記者們記錄下這些將士們的一件件事例才會真正擁有無形的力量。
因為當人覺醒為人的時候,總歸想讓自己青史留名,尤其留下好名聲的。
當然,讓羽林記者教授他們寫自己的名字,也是讓羽林記者們拉近關系的一步。
不論怎么說,哪怕在現代,教育體系已被現代資本無限解構,但人們依舊對老師報以一定的超出職責的尊重。
更不要說在這知識本身就非常貴重的時代,只要羽林記者們能教授這些人怎么寫他們的名字,那在學會名字的寫法后,士卒必然會尊重羽林記者,尊重具體的個人。
這就讓羽林記者在軍旅中有了待下去的基礎,接下來不論記錄這些人的事跡,還是講述《漢史》讓他們理解大漢的偉大,從而發自內心的復興漢室,這才有了基礎。
原本他們對北伐無所謂的,但因為他們覺醒成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所以才會開始對復興漢室有了一定程度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在劉禪看來,讓羽林記者教授所在屯隊將士們會寫自己的名字本身,就是諸葛亮南征時,羽林記者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甚至記錄軍隊事務本身都在其次。
當然,劉禪的想法這些羽林衛們自然并不是非常清楚。
但他們知道自己如果成為羽林衛,被諸葛亮調度安排作為將帥們的侍從也就算了。
但若成為羽林記者,那到隊伍中第一件事,就是教授屯隊每名戰士會寫自己的名字。
所以接下來,羽林衛們便拿起木桿,在這沙盤中開始寫字。
只不過以往,或是用毛筆,或是用新制的鉛筆,如今換了用木桿,寫起來的確不方便。
畢竟寫字的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找到的,需要一點點的熟悉寫字的力道。
因為字要寫的好看,那才有震動人心的力量,才能讓底下的士卒感覺到羨慕。
如果這個字寫得難看,甚至寫得龍飛鳳舞,那就算想教授那些士卒寫自己的名字,怕也會被士卒嫌棄,就憑這字怕是狗都不學!
所以,劉禪要提前用木桿與沙盤讓他們熟悉,而以后到了野外,也許有的只是隨隨便便拿一根木棍或者樹枝,讓他們在地面上比劃了。
而對劉禪突然間讓羽林衛開始拿木桿在沙盤中寫字,諸葛亮知道后微微疑惑。
但諸葛亮也任由劉禪施展,畢竟劉禪與魏國互市的提議,切實給大漢帶來了魏國的物資。
這證明了劉禪的能力。
如今與東吳同盟,自然也是要互市,從而進一步提升蜀錦與蜀鹽的信譽。
只不過,即將與吳國的使者張溫會面前,諸葛亮倒主動先見了劉禪。
因為在與魏國的互市上,諸葛亮看出劉禪對金融商貿領域的見識甚至超過王連與張裔。
至少把蜀錦與蜀鹽的整個體系當做是貨幣,是諸葛亮從來沒想到的,王連與張裔更是連提都沒有提出來過。
而信任與能力本身,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實際事件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所以,在跟張溫約定了會面的時間后,諸葛亮便過來見劉禪。
“相父,你不是與東吳使者見面么?找我有什么事?”劉禪說著示意了一下小黃門,很快小黃門便是送了兩杯蜜水過來,一杯給劉禪,另外一杯給諸葛亮。
諸葛亮端起來喝了一口,倒略帶著幾分驚疑道:“甜的?”
“自己動手制作了一點石蜜的技術儲備而已,東吳這次出使的禮物中就有石蜜,所以原本儲存起來的石蜜舍得吃了!”劉禪略帶著幾分感嘆道。
“辛苦陛下了!”諸葛亮聽到劉禪的話忍不住感慨道。
“禪又哪里有相父辛苦!”劉禪搖搖頭道,“相父,今日來尋我所為何事?”
“今大漢與東吳互市,陛下有什么看法?”諸葛亮見到話說到這里切入主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