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功烈之鄉
- 家父漢武帝!
- 小米糕沒
- 2387字
- 2025-07-02 07:30:00
次日,劉據召張綿入宮。
“張綿,”他開門見山,“匈奴遣使求和親,此事,你如何看?”
張綿略一沉吟:“陛下,自先帝登基,漢匈血戰數十載,仇怨已深,和親之策早廢,今匈奴忽有此請,恐非尋常。”
“所見略同。”劉據點頭,將一份帛書推至案前,“此乃匈奴發來的信函,你看看。”
張綿展信細閱,眉峰漸蹙:“短短三載,匈奴態度驟變,其間必有緣由!”
“正是!”劉據嘆道,“可惜我朝對漠北所知甚少,先前蘇武等使節,至今仍被扣押......”
張綿心領神會,當即躬身:“陛下,臣愿出使匈奴,一探虛實,也為迎回蘇武等人,盡綿薄之力!”
劉據龍顏大悅:“好!赤膽忠心,不愧張騫之子!”
他目光灼灼,字字鏗鏘,“此去匈奴,面見單于,你須明告:若真求和,便拿出誠意——釋放蘇武及所有被扣漢使;若存心挑釁,我大漢奉陪到底!”
張綿挺直脊梁,朗聲道:“陛下放心!臣此行,定當如家父當年持節西行,不辱使命!必使匈奴單于知曉:我大漢國威不可犯,忠臣義士不可欺!蘇武等人,必須安然歸漢!”
劉據頷首:“甚好~三日后,朕親授符節,為你壯行!”
三日后,長安城北橫門。
旌旗獵獵,劉據目送張綿一行數十騎,踏著滾滾煙塵,沒入北方的天際線。
初夏時節,劉據端坐在裝飾華貴卻并不張揚的車駕中,正由衛隊扈從著,沿著寬闊平坦的直道向北,朝著林木蔥郁、清泉淙淙的甘泉宮行去。
車駕轔轔,行至京畿外圍,繁華景象漸漸淡去。
起初只是零星幾個,如同綠毯上突兀的污點,接著便愈發頻繁起來——三五成群的流民,出現在官道的邊緣或附近的野地里。
他們大多形容枯槁,衣衫襤褸,幾乎難以蔽體。
男人佝僂著背脊,臉上刻滿風霜與麻木;婦人緊抱著懷中瘦弱啼哭的嬰孩,眼神空洞;老人拄著粗糙的木棍,步履蹣跚,每一步都顯得異常艱難。
這與通往帝國離宮的皇家道路應有的肅穆與威嚴,形成了刺目的反差。
劉據透過車窗縫隙,目光掃過這人間慘象,方才因初夏風光而舒展的眉宇,漸漸凝上了一層寒霜,溫潤的眼神也變得銳利而沉重。
“停下!”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輦車緩緩停駐道旁。
隨行近侍立刻趨前,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劉據的目光依舊釘在那些流民身上,聲音低沉:“此乃京畿要道,天子腳下!何來如此流民?去歲收成尚可,今春亦無大災,何至于此?”
近侍面露難色,謹慎地回道:“回陛下,此事...臣亦不甚明了,許是...許是邊郡或關東某些地方,偶有不便上達天聽的小患?或是…春荒未過?”
“小患?春荒?”
劉據的聲音低沉下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痛惜,“你看那婦女懷中嬰孩,啼聲嘶啞,顯是饑渴已久,再看那些壯年男子,若有田可耕,何須流離?若邊郡有事,朝廷豈會不知?”
他頓了頓,目光銳利了起來,“去!找幾個尚能言語的,問清楚,他們從何處來?因何至此?官府可有賑濟安置?”
“喏~”近侍領命,帶著幾名護衛小心地走向流民群。
不多時,近侍匆匆返回,面色凝重:“回陛下,這些人多來自附近鄉里,其中不乏有當年參加過漠北之戰的老兵。”
劉據心頭劇震,因為當年漠北之戰后犒賞三軍,幾乎掏空了國庫!
沉默片刻,他沉聲道:“找個識路的流民帶路,朕要去這鄉里親眼看看。記住,態度要平易近人些。”
“喏~”近侍領命。
于是,御駕改道,在流民指引下,直奔鄉里。
車窗外,景致愈發荒涼破敗,劉據的心也一路下沉。
自《輪臺詔》后,輕徭薄賦,已經兩年了,為什么還會這樣?
約莫一個時辰后,車隊碾過最后一段坑洼的黃土路,緩緩駛入一片異常空曠的鄉野。
這里顯得格外荒涼破敗。
視野所及,是成片低矮、歪斜的土坯茅屋,許多屋頂的茅草早已稀疏甚至塌陷,露出黑洞洞的窟窿。
然而,就在這片荒涼的村口,卻突兀地矗立著一座巨大的石碑。
石碑下,黑壓壓肅立著一群人。
為首者身著深色官袍,身姿挺拔,面容沉靜肅穆,正是霍光。
他身后,是數百名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百姓,許多人身上帶著舊傷殘疾,眼神渾濁麻木。
劉據剛下御駕,霍光已伏地叩拜:“臣霍光,參見陛下!”
話音落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人群中引發轟動。
“陛下?!”
“真是陛下來了?”
“陛下…陛下沒忘了咱們啊!”
......
短暫的死寂后,人群轟然騷動起來,消息如同野火燎原,更多的村民從破敗的屋舍中涌出,爭相呼喊、跪拜,帶著哭腔的山呼“萬歲”聲此起彼伏,匯成一片悲愴的海洋。
劉據被這洶涌的真情包圍,心潮澎湃,眼眶發熱。
侍衛們則如臨大敵,竭力維持著秩序。
劉據的目光掃過霍光,沉聲質問:“京畿道上的流民,是你安排的?”
霍光低頭:“回陛下,非臣安排,此乃鄉民日常。”
“那你屢次奏請朕往甘泉宮,用意便是引朕來此吧?”劉據追問。
“是!”霍光坦然承認。
劉據不再多言,抬手:“平身吧。”
他環視著跪拜的百姓,朗聲道:“父老鄉親們!朕,今日特意來看望你們了!”
此言一出,人群中悲聲更甚。
劉據轉向那座巨大的石碑:“霍光,此碑何來?”
霍光躬身回復:“回陛下,為表彰該鄉在歷次對匈奴作戰中,子弟踴躍從軍,死傷尤重,忠勇可嘉,先帝特敕立此碑,以彰顯功烈,昭示皇恩,垂范后世。”
劉據帶著崇高的敬意,緩步上前,指尖拂過石碑上那密密麻麻、冰冷堅硬的名字。
每一個名字,都曾是一條鮮活的生命,一個家庭的頂梁柱。
指尖的冰涼仿佛直刺心底,他的眼眶終究濕潤了。
在百姓的簇擁下,劉據走進村莊深處,傾聽著一戶戶的辛酸與困苦。
時間流逝,直至日影西斜,百姓才依依不舍地送別他們的皇帝。
劉據哪里還有心情去甘泉宮,直接下令回長安城,并命霍光同乘御駕。
車廂內,氣氛凝重。
劉據終于按捺不住,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霍光,朝廷輕徭薄賦已兩年,為何...為何還是這般景象?”
霍光垂眸,聲音清晰而沉重:“陛下,輕徭薄賦,只惠及有田產之家,此鄉過半人家,早已無地可耕,而昔日朝廷賞賜、陣亡撫恤......十之八九,皆被層層盤剝,難達遺屬手中。”
霍光的話,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穿了劉據最后的僥幸。
他猛地閉上眼,再睜開時,眼中是痛徹心扉后的決絕,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改革,必須改革!不改,老百姓沒飯吃,怎么得了?不改,對不起這些忠烈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