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舊案重提
靜心閣的桂花落了滿階,陳虎蹲在青石板上,用布擦拭那串紫檀佛珠。第三顆珠子上的刻痕被摩挲得發亮,像片被歲月磨平棱角的葉子——這是鄭九爺生前常捻的一顆,說是能想起遠在北境的三弟。
“陳叔,南京督查送來的卷宗。“秦念抱著個牛皮紙檔案袋走進來,少年的指尖沾著墨漬,剛給書局的新書蓋完章,“林探長說,這里面有鄭九爺三弟的案子。“
檔案袋上印著“民國二十五年,北城監獄“的字樣,封條已經泛黃發脆。陳虎拆開時,紙頁間掉出張老照片:穿囚服的男人站在獄墻下,眉眼間和鄭九爺有七分像,只是嘴角多了道淺疤,胸前的編號是“731“。
“鄭九龍。“陳虎念出照片背面的名字,指尖突然發顫,“九爺說過,他三弟當年替他頂了通日的罪,判了無期徒刑。“
卷宗里的供詞寫得潦草:“民國二十二年,滄州碼頭,鄭九龍伙同日軍走私軍火,查獲時擊斃三名緝私警......“末尾的簽字歪歪扭扭,指紋模糊不清,像是被人刻意蹭過。
林正雄這時推門進來,警帽上還沾著雨珠:“查到了,鄭九龍在民國二十六年死于北城監獄的大火,官方記錄是意外失火,但當年的獄警都說是人為的。“他將份證詞拍在桌上,“這是從退休獄警那里拿到的,說火災前一晚,有穿軍統局制服的人進過牢房。“
陳虎的目光落在證詞里的一句話上:“731號牢房的犯人總說,他哥藏了份日軍密約,能證明自己清白......“
“密約?“秦念突然想起什么,轉身從祠堂的暗格里取出個鐵皮盒,“這是九爺床板下找到的,里面除了賬冊,還有張半截的紙條。“
紙條上的字跡是鄭九龍的,力透紙背:“哥,監獄長要我指認你和日軍的交易,我說了密約在碼頭的槐樹下......“后面的字跡被火燎過,只剩下焦黑的邊緣。
陳虎猛地站起身,佛珠在手腕上撞出輕響:“九爺當年在碼頭種過棵槐樹,上個月修路時被刨了,樹根下埋著個鐵盒......“他突然想起鄭九爺下葬那天,自己在墳前撿到的半塊生銹的鑰匙,“那盒子我見過,鎖孔是梅花形的。“
林正雄從懷里掏出個證物袋,里面裝著把黃銅鑰匙,正是梅花形狀:“這是從鄭九龍牢房的磚縫里找到的,獄警說他臨死前一直攥著,指節都嵌進肉里了。“
暮色降臨時,陳虎和林正雄站在北城監獄的廢墟前。斷墻間還能看見燒焦的木梁,磚縫里嵌著些黑色的布片——是當年囚服的殘片。鄭九龍葬身的731號牢房位置,如今長著叢野薔薇,花瓣在晚風里抖落,像撒了一地的血珠。
“老獄警說,那晚的火是從牢房內部燒起來的,有人在鄭九龍的床板下藏了煤油。“林正雄踢開塊碎磚,露出下面的焦土,“而且火災后,所有關于731號犯人的卷宗都不見了,像是被人刻意銷毀了。“
陳虎彎腰撿起片薔薇花瓣,指尖觸到花瓣上的尖刺,突然想起鄭九爺常說的話:“我三弟這輩子沒跟人紅過臉,卻為了我,在牢里硬得像塊石頭。“
第二章:獄警秘聞
北城監獄的舊址旁開了家雜貨鋪,老板是個跛腳的老頭,據說當年是監獄的看守。陳虎找到他時,老頭正用布條擦著個舊搪瓷缸,缸身上的“勞改“二字已經模糊。
“731號?“老頭的手頓了頓,搪瓷缸差點脫手,“那個鄭九龍啊,是個怪人。別人坐牢盼減刑,他天天在墻上刻日歷,說要等他哥來接他。“
陳虎將那串紫檀佛珠放在桌上,珠子在油燈下泛著溫潤的光:“您見過這個嗎?九爺說,他三弟也有串一樣的。“
老頭的眼睛突然紅了:“民國二十五年冬,他哥托我帶進去的,說里面刻著家人的名字。鄭九龍每天都對著珠子說話,說等出去了,要去北城的學堂當雜役。“他從柜臺下掏出個布包,里面是半塊染血的佛珠,“火災后從他手里搶出來的,剩下的都燒成灰了。“
這半塊珠子上刻著個“龍“字,與陳虎手里那串的“山“字(鄭九爺本名鄭青山)恰好能拼在一起。
“火災前一晚,“老頭壓低聲音,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得他臉上的皺紋像刀刻,“有個穿黑風衣的人來探監,袖口繡著狼頭——跟當年抓鄭九龍的特務一樣的徽章。“
狼頭徽章?陳虎猛地想起噬狼會的銀質狼頭,司馬殤的耳釘,鴉堂的烏鴉銜銅錢——這些幫派的徽記,竟都和當年的案子有關。
林正雄這時從外面進來,手里捏著張收據:“查到了,民國二十六年監獄大火后,有筆巨款匯入了監獄長的賬戶,匯款人是'司馬'。“
陳虎的呼吸驟然停滯。司馬家!鄭九爺當年在滄州的死對頭,司馬殤的父親——那個據說和日軍勾結的軍火商。
“鄭九龍知道的密約,“陳虎攥緊那半塊佛珠,指節泛白,“恐怕記著司馬家和日軍的交易,所以才被滅口。“
老頭突然從床底下拖出個木箱,翻出本泛黃的日記:“這是鄭九龍托我保管的,說要是他出事,就交給一個叫陳虎的人。“
日記里記著零碎的片段:“哥,碼頭槐樹下的鐵盒里有日軍密約,是司馬老鬼和少佐的簽字......““監獄長又來逼供了,說只要我咬出哥,就能減刑......““今天見了個穿狼頭徽章的人,他說我哥已經死了......“
最后一頁畫著個簡單的狼頭,旁邊寫著“殤“字——和司馬殤耳釘上的紋路一模一樣。
第三章:獄中火光
北城監獄的檔案室藏在地下,入口被雜貨鋪的地窖掩蓋。陳虎舉著油燈走在前面,光柱里浮動的塵埃,像極了鄭九龍日記里寫的“牢房頂上的蛛網,粘住了太多冤魂“。
檔案架上的卷宗大多被蟲蛀了,林正雄在最底層找到個標著“731“的鐵盒。盒蓋剛打開,就聞到股淡淡的煤油味——和當年火災現場的味道一樣。
里面沒有卷宗,只有件囚服碎片,上面沾著燒焦的紙渣。陳虎用鑷子夾起時,碎片上露出半行字:“民國二十二年,司馬與日軍簽訂的'清野協議',鄭青山是......“后面的字被燒得只剩灰燼。
“清野協議?“林正雄突然想起碼頭案里的賬冊,“司馬殤父親當年確實和日軍簽過協議,用北城的糧食換軍火,鄭九爺是中間人。“
地窖深處突然傳來響動,像是有人踩碎了瓦片。陳虎熄滅油燈,短刀出鞘的瞬間,看見個黑影竄進通風管道,衣角閃過銀質的狼頭——是鴉堂的余孽!
追出去時,黑影已經消失在巷口,地上留著枚生銹的監獄徽章,背面刻著“731“。陳虎認出這是鄭九龍的徽章,邊緣的齒痕很深,像是被人咬過。
“他們也在找密約。“林正雄擦了擦槍上的灰,“司馬家的余黨肯定還在北城,想銷毀當年的證據。“
深夜的碼頭,陳虎站在那棵被刨掉的槐樹下。林正雄雇來的工人正在挖坑,鐵鏟碰到硬物時發出“當啷“一聲——是個銹跡斑斑的鐵盒,鎖孔正是梅花形的。
用那把從牢房找到的鑰匙打開時,里面的油紙包著份泛黃的文件。日軍少佐的簽字旁邊,果然有司馬老鬼的印章,而中間人一欄,赫然寫著“鄭青山“三個字。
“九爺果然參與了。“陳虎的聲音有些干澀,他想起鄭九爺臨終前說的,“有些債,欠了就是一輩子。“
鐵盒底層還有封信,是鄭九龍寫給鄭九爺的:“哥,我替你頂罪不是為了讓你愧疚,是想讓你活著把司馬老鬼的罪證交出去。監獄長說你被日軍殺了,我不信......“
信紙突然被風吹起,飄向遠處的海面。陳虎抬頭時,看見監獄的方向燃起火光,和民國二十六年那場大火一模一樣,映紅了半邊夜空。
林正雄的對講機里傳來急促的聲音:“探長,雜貨鋪著火了,有人看見穿狼頭徽章的人往海邊跑!“
陳虎握緊鐵盒,突然明白這場火是沖著密約來的。就像當年鄭九龍的死,是為了讓秘密永遠埋在灰燼里。
第四章:遲來的清白
鄭九龍的墳是陳虎親手堆的,就在鄭九爺的墓旁。沒有墓碑,只插著塊木牌,上面寫著“鄭公諱九龍,民國二十六年卒“,旁邊放著那半塊刻著“龍“字的佛珠,與鄭九爺的紫檀串放在一起。
“南京督查已經確認了密約的真實性,司馬家的案子要重審了。“林正雄將一束白菊放在木牌前,花瓣上還沾著晨露,“當年的監獄長早就死了,他兒子說,父親臨終前總說對不起731號犯人。“
陳虎從懷里掏出那本日記,一頁頁撕下來,放在火盆里。紙灰在風里飛散,像鄭九龍日記里寫的“牢房窗戶外的蒲公英,能把冤屈帶到天上“。
秦念帶著學堂的孩子們來了,手里捧著新印的課本:“陳叔,林探長,我們給九龍爺爺念段《正氣歌》吧。“
朗朗的書聲漫過墓地,驚起幾只棲息的麻雀。陳虎看著孩子們認真的側臉,突然覺得鄭九龍沒有白死——他用性命守護的清白,終究在二十年后,被這些沐浴著陽光的孩子念了出來。
離開時,陳虎回頭望了眼兩座緊挨著的墳。風穿過柏樹林,發出沙沙的聲響,像兩兄弟在低聲說話。那串紫檀佛珠在陽光下轉動,“山“與“龍“的刻痕終于靠在一起,像個遲來的擁抱。
他想起鄭九爺說的:“我三弟總說,黑暗里也能種出花來。“此刻看著遠處書局升起的炊煙,陳虎突然明白,所謂的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只要有人記得,有火種傳遞,就永遠不會熄滅——就像獄中的火光,燒盡了罪惡,終究會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