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不可開交
- 1978:我的電影時代
- 人懶覺大
- 2126字
- 2025-08-01 23:40:36
北電開學的當天下午,原定讓新生們觀看米高梅1938年的歌舞片《翠堤春曉》,和法國電影《方托馬斯》。
老謀子這一類非文藝子弟的學生看得眼花繚亂,還被陳愷戈、田狀狀調侃“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說他是土包子。
張藝某由此記下了這一件事兒,成為78班最刻苦勤奮的學生。
如今兩部電影擇日放映,他少了一頓嘲諷,但堅定苦讀的決心卻不曾改變。
其余的學生也都一樣,一張張年輕面孔翹首以待。
上午的演講更像是一場動員儀式,一種深刻參與到歷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將他們上進奮發的熱情徹底激發出來!
大禮堂正前方兩排桌椅板凳,一左一右面對面,鮮明地劃分成了兩個陣營。
“咱們國家正面臨著改革,電影發展同樣到了臨界點。電影語言的革新,是諸多專家學者的共識。但如何改,朝哪個方向改,便是這場座談會舉辦的目的!”
鐘電非身為主持嘉賓,向學生和領導介紹講話嘉賓,重點提到短片《棋逢敵手》,以及陳兵拍完短片后的論文《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和本土化》。
他本人對于電影美學也有一己之見,但受夏儼之邀,會上不便提及過多。
座談會由陳兵引起,鐘電非想讓其先發言。
他看向左排,陳兵正拉著馬可穆勒低聲說話,兩人手舞足蹈地比劃,似乎沒把座談會當一回事兒。
“50年代以來,蒙太奇一直占據在中國電影上方,正是這一套過時的理論導致電影停滯不前!我們要引進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打倒蒙太奇霸權!”
恰好此時,右側的張暖欣鉚足了勁,率先站了起來,她剛說完,白景盛又站了起來,主張電影與戲劇切割,拋棄人為設置的戲劇沖突,徹底淡化敘事。
這是他們商量好的策略,先聲奪人,避免讓另一方搶了先機。
火藥味撓一下就上來了!
李沱拍著桌子還想起立,卻被鐘電非打斷發言,他想點名讓陳兵來說,沒想到這貨跟馬可穆勒說完,開始閉目養神。
張俊祥憋不住了,馬上起來反駁道:“電影應吸收文學和戲劇的敘事優勢,完全割裂二者的關系,只會讓電影發展走向萬劫不復!”
在場不乏有接受蘇聯電影理論的專家導演,張俊祥話音剛落,很快就有人跟著叫板張暖欣的言論。
“長鏡頭濫用只會導致電影枯燥乏味!”
“誠如陳兵同志的文章提到,30年代左翼電影運動先驅創造性地用實踐拍攝打破了理論界限,形成了中國電影獨有的‘單鏡頭—蒙太奇美學’,一味鼓吹用一派打倒另一派,不該是電影人該有的態度!”
尖銳地爭論聲此起彼伏,座談會徹底拉開了帷幕,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會議一開始設置的議程根本沒有發揮作用。
張俊祥的觀點被主張電影本體論的鄭雪來反駁,但她同樣不認可白景盛的言論……
話題又從電影本體論延伸到反思歷史文化。
一會兒是柯靈起來,闡述五四運動與電影發展的聯系,倡導多元化歷史觀念,試圖挖掘電影歷史的盲點。
一會兒是馬德波搶過話頭,講喜劇電影的命運是悲劇,探尋前面十年對喜劇電影的摧殘破壞。
一向主張建構新好萊塢電影觀念和美學體系的邵牧君趁亂發言,結果受蘇聯電影理論影響的羅慧生提到應該兼容外國電影理論。
于是,多數學蘇聯理論的導演們再次批倒張暖忻倡導的紀實美學,亂哄哄成一團,主持的鐘電非壓根控不住場!
支持對自己有利的觀點,批判抨擊對方的言論,連鐘電非都忍不住發表意見,提到了電影美學的構建。
空氣中的火藥味彌漫到學生群體,學生們根據專家們三言兩語聽到的有限內容,也展開了幼稚的辯論。
陳愷戈趁機裝杯,話里話外主要針對張暖欣和白景盛。
原因無他,理論上他懂得實在不多,但這兩三個月以來早把陳兵的文章背熟了,反駁起這兩人異常順嘴。
也有文藝圈出身的學生,夏天關注《文匯報》和《人民電影》,紛紛起來宣揚陳兵的觀點。
梅垛舉著本子無從下筆,這也太亂了,根本不知道先記錄誰的觀點!
唐加仁同樣頭疼,影協同志的觀點被淹沒在口水當中,這要讓《人民電影》如何發表文章!?
整個大禮堂亂哄哄做一團,專家學者們自詡知識分子,卻無一不拋棄長衫,像市井小民般為了一二分的菜價爭得面紅耳赤。
陳兵撓了撓耳朵,眼睛露出了一條縫看戲。
電影人吵架比起無數電影好看多了,活像在菜市場,真是有趣!
場內唯有王瀾西等幾位領導干部保持著冷靜,正好瞧見陳兵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
特娘的!
這么多業界前輩參加這場座談會吵得不可開交,座談會是你提議的,你倒像掛起免戰牌一樣!
他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撕了張紙揉成一團,直接丟了過去。
“陳兵,你來說說!”
王領導嗓音如雷,靠近前排的學生聽到了,紛紛起來響應。
“你們不要再吵了啦,讓陳老師來講!”
“我們要聽聽陳老師的觀點!”
在場眾人無論支持與否,大都看過陳兵的文章,不可否認他的觀點直擊要害,深刻揭露了中國電影的困境。
將中國電影放在世界電影史當中討論,而非像主流電影圈那樣機械地分成中、外電影史,更是理論上創新的舉動。
爭吵聲頓時消失,禮堂重歸安靜。
“好,既然領導發話,那我就簡單講講。”
陳兵迎著一眾意味深長的目光站了起來,正色道:“如鐘老所言,國家倡導四化,各行各業都在改革,電影也不例外。
“會上總有人將工業與藝術視作相違背的概念,這是錯誤的!
“需得明確,電影誕生于19世紀末期,是工業革命的產物,首先是工業,其次才是藝術。
“咱們國家形成的制片廠制度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宣傳發行各司其職,已形成了特有的計劃經濟電影體系。
“在這一基礎上,咱們不乏有藝術性和娛樂性絕佳的電影,恰好說明了電影拍攝的核心在于管理,其次才是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