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想摩擦了都沒個人空間
- 1978:我的電影時代
- 人懶覺大
- 2994字
- 2025-06-20 20:07:00
電影學院招收工農兵學員主要靠兩種渠道的舉薦,一種是文藝單位送去進修的職工,一種是文化部送去代培。
陳兵倒顯稀奇,兩條都不占。
兩年前前身提前復員,到復員兵安置辦等待分配,被告知最好的工作是去衛生紙廠或醬油廠當學徒。
這都是街道辦的工廠,自然不滿意,除此之外便是離開BJ去當挖煤工人,煤礦屬于大國企。
拖到最后關頭,電影學院的招生通知分發到安置辦來,安置辦給寫了推薦信,前身通過簡單的考試,這才得以在最后兩個招生名額中占了一個。
當然,陳兵的父親就在北影廠人事部工作,其實只要人情運作一番都能走個后門,只是一家老小向來本分,沒人往這方面想。
此后兩年安穩上學,倒也沒什么波瀾。
只不過在半月前,學院開始忙碌本科招生的事項,安排學生外出采風,歷經了一個月的長途跋涉,在十渡景區時偶發妙想,和同學老曾趴火車軌道想拍一張動靜結合的相片……
不成想挨軌道太近,照相器材被火車司機誤認為是不明危險武器,司機緊急剎停后下車追趕他們,逃跑中一腳踩空,腦袋磕石頭上!
在頭硬還是頭硬的問題上,終究還是論證出了石更硬的道理。
此后經過數日的高燒不下,被送回北京城里治療,再好轉時江山換了綠水,已是后世的靈魂。
陳兵比誰都委屈!
他一個標準的85后成功人士,短劇影視公司的老總,吃著火鍋唱著歌,中間拉泡屎的功夫就被吸進物資匱乏的年代,成為58年出生的帥小伙,找誰說理兒去!
除了再次感受到年輕脈搏的跳動和20歲身體的強壯腎臟,令他多有喜悅,眼下說是欲哭無淚也不為過。
對于未來的想法,自然得干自己擅長的行業。
北影廠子弟的身份,電影學院正統學生,文藝系統里也是罕見的存在。
在這個方興未艾的年代,這樣的身份不好好把握規劃一番,那不是白來了!
“行吧,打小你就主意正,媽也不多打聽。記得中午前到德勝門站帶小嘎回家就行。”
小嘎?
陳兵眼睛一轉溜,想起來了,同單元住戶家的大兒子——葛尤,后世鼎鼎大名的演員,小嘎是他的乳名。
“這時候回來,小嘎難道想參加電影學院的招生考試?”
“對,就坐你常回來的345路公共汽車,到時候你們兩個記得到副食店買肉,買兩毛錢的不用票。”
“喲,都這點兒了!”鄭文英忽地低頭看了眼手表,急忙換好鞋,拎起女式皮革包就往外走。
陳兵忙道:“他回來了睡哪,難不成我們倆大男人要擠一張單人床?”
回答他的是單元門急促關閉后的碰撞聲。
電影學院的招生從五月中旬開始,等到六月份才專業初試,之后還安排文化知識筆試,然后是專業復試和安排體檢,一整個流程下來起碼六月份是過完了!
眼下家中有三個人在外出差,便宜老爸到外地借調演員,葛尤的父親配合電影補拍,施雯心也有事出差。
但過不了幾日估摸著都會回來,到時人員一齊,這個40平的單元得同時住下7個人!
雖說如今城鎮職工人均居住面積僅3.6平,他們家人均5.7平已是遙遙領先,但陳兵可過不慣這種集體生活的苦日子。
至于回電影學院住……他完全不考慮。
開玩笑!
這年頭有句話叫“出了護城河就是城外”,大致相當于二環以內才是北京城區的意思。
北影廠在北三環路邊的北太平莊,就是個莊。電影學院更是遠在京郊昌平的朱辛莊,完全就是大農村!
況且工農兵學員除了學習還得勞動,住的照樣是集體宿舍,吃飯也沒有肉味兒,原身跟同學老曾還曾多次到老鄉家里偷雞……
他可不是想吃不飽飯,而是需要擁有個人生活的空間!
年輕的身體倍兒棒,偶爾想做點青春的小摩擦都不方便……
“得想法子解決問題!”
走到鋼絲床前,陳兵掀開被窩的一角,從軍綠色挎包中掏出本厚厚的小簿子。
攝影系學員的基本功是素描和構圖處理,這本簿子記錄的正是前身在拍照前后手繪的簡單構圖和心得體會。
隨意翻了幾頁,陳兵心有所思,略過一頁頁素描圖,在即將翻到底的時候停了下來。
線條簡潔卻顯生動,幾個筆畫的起落便勾勒出一個農村出身的初中女孩喜悅的形象。
往后翻了一頁,密密麻麻的字眼里寫著一個故事的內容梗概:
筆直的鐵路貫穿大山的阻隔,成為外界與山村連通的標志,山里的女孩們每日都翹盼著火車到站的唯一一分鐘,從出于好奇的接近到嘗試與火車旅客推銷土特產……
這是原身在十渡采風時,與素描畫上的女孩交談時的有感而發,還未等劇本寫出來,他便來了。
陳兵抓耳撓腮,咋感覺這故事特熟悉。
“這個故事,我見過!”
“主題積極向上,更是個人經歷,就它了!”細想了有一會兒,陳兵放下小簿子,心中有了想法,不免輕松幾分。
眼下不急寫,他三天沒出門,已有些憋得慌。
出門,迎師爺!
陳兵隨意往身上搭了件衣物,戴好一塊機械表,倍感有面兒。
進口的梅花牌!
指針分秒不差,兩年前父母花了205元積蓄外帶10張工業券買的。
他低頭一瞧,來回看向兩雙顏色截然相反的鞋。
一雙是軍用的圓口黑色布鞋,上面留著被汗水反復浸透的痕跡,已不純粹的黑,給整雙鞋蒙上一層褪色的濾鏡。
鞋幫邊緣磨得松散起毛,兩側的縫隙看得出有嚴重的開膠,隔著老遠就覺有味兒。
陳兵冷哼,將這雙價值5元錢的鞋子任性往床底一丟,掏出另一雙白凈的球鞋。
回力牌,國貨!
前身中學畢業后老媽給買的,由于從小人高馬大,當時43的鞋碼付了10元2角錢,稀罕的時髦物,寶貝得不得了,幾年過去依舊嶄新如初!
別人舍不得穿的鞋子,他穿!
陳兵踩著小白鞋出門,走幾步到自行車存放處,在兩輛二八大杠前停留了片刻,一輛是他家的,一輛是葛家的。
“五角星的好看,騎你!”
他挑了輛看上去合眼緣的,帶著向前跑幾步蹬腿一上車,跟門衛大爺問好后呼溜溜一拐彎,從大院里消失。
這輛自行車型號為永久PA13型,全錳鋼車架,重量輕巧,強度非凡!
問世不久由于材質過分高級而被有關部門批評,隨之停產。
葛家老爺子也不知從哪弄到的,他是個有超前消費觀念的主,向來是發一塊錢工資就要找人借五塊錢,去買十塊錢的,家里物件也盡是稀罕貨。
在七十年代,全國上下都沒有多少輛,屬于鳳毛麟角的存在,騎上的瞬間陳兵仿佛成了全北京城最靚的仔!
就是坐墊上翹嚴重,硌雞蛋。要不是他家那輛更差,他高低得換一輛……
院墻西門外是條土路,陳兵騎慢了些,四下張望。
路對面是未來電影學院的校址,8年后才會搬到此處,眼下狗尾巴草一茬接一茬爭相往外冒,原生態未被開發。
往北點是黃亭子生產隊,西北小角落有塊地,幾年后兒影廠成立便設在這里,再往后此處還會成為6公主的辦公地址…
越過電影學院的未來校址,往南則有一塊菜地,10年后國家專利局的大樓會在這里修建。
他一路循著槐花香前進,在北三環中路交匯的路口向東面一轉,視線隨之開闊,道路好了些,中間用柏油鋪成,兩側依舊是沙土路。
眼前多為低矮平房和荒草野地交匯,與記憶中的BJ相去甚遠。
一眼望去,最氣派的建筑與北影廠無關,而是坐落于路對面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亦不過是一幢聯排的蘇聯式建筑。
天空灰蒙蒙一片,偶爾有輛汽車經過揚起浮沙,使得視線蒙上一層不真實的黃,仿佛這不是BJ,而是身處在大農村。
不做停留,陳兵一路途徑總政家屬院、北太平莊商店,總參干休所,新影廠……
整個北太平莊多為文化藝術和教育單位,找機會出門丟塊石子,砸中的人說不定都是位老藝術家。
陳兵奮力往前多蹬幾步,在十字路口南下,轉到新街口外大街,人群和車流終于多了起來。
視線幾乎被中山裝和解放裝所占據。
目之所及是涇渭分明的單一顏色海洋,首先是綠的,然后是藍的灰的,間或添點兒白的、黑的,偶爾飄過不同的花色,匆匆一瞥便被淹沒在人群當中。
陳兵下意識低頭一瞧,原來他隨意披上的也是件藏藍色“的卡”面料的中山裝,沒有任何特殊。
路過北師大東門時,他多看了一眼,終于匯入到這片顏色單一的時代大流中,成為人群里并不起眼的一點,同他們一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