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舉戈反秦
- 高帝十五年
- 是本藏
- 2875字
- 2025-06-19 22:51:36
時間來到秦二世元年,劉邦四十七歲。這時秦已經統一六國十年有余。始皇統一之初,聽從李斯的建議廢封建而行郡縣,以鞏固中央集權,避免再次諸侯亂戰,同時銷毀天下兵器,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大秦帝國似乎將進入國家統一、與民休息的和平發展時期。但從第二年開始,秦始皇就開始東巡、封禪、求仙,興戰,又修馳道、建阿房、筑長城,開驪山,不斷消耗本就貧瘠的民力。在統治國家方面,秦始皇“專任獄吏”,苛法嚴刑,大權獨攬,文化獨裁,坑殺儒生。長子扶蘇諫言,卻被發配至上郡給蒙恬做監軍。
終于在統一天下十一年—也是消耗天下十一年—后,秦始皇于巡游途中在沙丘病死。趙高與李斯、胡亥共謀矯詔賜死還在軍中的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太子。李斯害怕秦始皇的死訊引起天下混亂,故在靈柩秘密返回咸陽后才向天下發喪。胡亥襲皇帝位,接下了這個十分年輕卻已千瘡百孔的龐大帝國的權杖。
這年七月,陳勝、吳廣高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蘄地率失期之民兵九百起義反秦,兵至陳縣,便自立為楚王,國號張楚。隨后他派出武臣、張耳、陳余到趙國攻城略地。八月,武臣自立為趙王,各郡縣百姓都揭竿而起,殺掉縣令響應起義。此時,秦朝統治的基礎正在土崩瓦解。
當使者向秦二世報告山東諸侯起事時,秦二世大怒并將其下獄。再有使者來報時,就對秦二世說:“叛亂者只是一群盜賊,郡守尉已經將他們鎮壓,不足為慮。”秦二世這才滿意。此時秦國尚有章邯、王離等名將和數十萬正規軍和刑徒,斷不至于毫無抵抗之力。如此掩耳盜鈴、諱疾忌醫,秦國豈能不亡,正如杜牧《阿房宮賦》所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九月,沛縣縣令也想起兵響應。蕭何、曹參兩個人勸縣令:“大人是秦朝官員,如今要率沛縣百姓反秦,恐怕他們不會聽話。大人最好找一些在外地的亡命之徒,便可有數百人,可以此挾制百姓。”兩人行為之不齒,為了讓領導的想法貫徹下去,竟如此不擇手段。不過可能正是因此,兩人日后也得到了劉邦的賞識,成為漢朝前兩任相國(丞相)。
此時劉邦在山中已經聚集了幾百人,縣令讓早已跟劉邦混在一起的樊噲去找他。這里不得不承認,短短時間內竟然在山澤之間聚集了這么多追隨者,劉邦一定是有很強的個人魅力,這也是他取得楚漢之爭最終勝利的重要內在因素。
我們馬上看一個反例:本來是沛縣縣令讓樊噲去找劉邦,結果兩人返回時,縣令竟擔心有變,而將其拒之門外,還要殺了出主意的蕭何、曹參。倆人見縣令如此出爾反爾,為求自保,便翻出城墻加入了劉邦陣營。從此這支隊伍便擁有了兩位有水平的管理者,實力進一步壯大。
劉邦率眾來到沛縣城門,用箭射帛書一封給城內父老,其中的一句便是陳勝的千古名言“天下苦秦久矣”,還說鄉親們不值得為縣令守城,如今天下反秦諸侯并起,馬上就要屠了沛縣。不如殺了縣令,另擇賢而立,以求保全家人。否則全家可能盡死,固守又有何意義?這番說辭有理有據、打動人心,不像是劉邦的文化水平可為之,我猜是蕭何執筆撰寫的。
用兵最神為“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套動作下來,城內父老便反戈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并推舉他為新的縣令。劉邦對此說:“今天下大亂,諸侯并起,如不選擇一位賢將,恐怕將一敗涂地。我并非自謙,而是確實能力有限,生怕辜負了父老鄉親,這么大的事兒,還是另選賢人為好。”
劉邦這番陳詞非常務實而真誠。再看看蕭、曹二位文吏,倆人都怕起事不成反遭秦朝滅族,于是就都推薦劉邦,有動機極不純之嫌疑。百姓也都說,早就聽聞劉邦有貴人相,如今卜卦,也是他的卦象最吉。劉邦雖又多次拒絕,但仍民意難為,最終應下此事,即為“沛公”。
這里我們插一句題外話,《漢書》于漢章帝朝成書,蕭、曹二人已去世近百年,這種性格的刻畫不必再顧忌當事人,應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這同時也反襯了劉邦過人的膽略。
推舉完成后,一眾人在沛縣縣廷進行了一番祭祀、獻牲活動,并以牲血涂滿戰鼓。因前面有“赤帝殺白帝”的傳說,這支隊由劉邦率領的隊伍就采用了紅色的戰旗。蕭何、曹參、樊噲等也自然成為隊伍的一員,共有三千人之眾,沛縣集團正式加入反秦隊伍。
這是劉邦命運的又一次轉折,從此他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不再是游蕩山間的草寇。
在沛縣易幟的同月,項梁與侄子項羽在吳地舉兵反秦,支持陳勝。項梁的父親是楚國名將項燕,他在秦滅楚國的戰爭中兵敗王翦而自殺。至此,劉、項兩股勢力都正式登上反秦的歷史舞臺,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影響深遠,同時也誕生了眾多英雄豪杰、典故軼事的“楚漢相爭”,緩緩拉開了帷幕。但此時,天下仍然是群雄逐鹿的狀態:曾經的齊國王族田氏之后田儋和堂弟田榮、田橫在齊國起義,自立為齊王。韓廣自立為燕王。魏咎自立為魏王。陳勝的將領周章領兵西入函谷關,在戲縣被秦將章邯擊敗。
起兵一個月后,也就是秦二世二年十月,劉邦開起了自己首次大規模征戰。這是以豐邑為中心的一系列戰斗。劉首先攻打胡陵和方與,隨后回師防守豐邑。秦朝泗川郡守將平將豐邑團團包圍,第二天,沛公出兵擊敗秦軍,隨后令雍齒留守豐邑。
十一月,劉邦領兵前往薛縣。秦朝泗川郡另一守將壯兵敗于薛郡,北上逃至戚地時,被劉邦左司馬擊殺。隨后劉邦回軍亢父,行至方與時,趙王武臣被手下叛將殺害。十二月,魏人周巿(fú)攻打豐、沛兩邑,并遣使者對雍齒說:“豐邑本為梁國地盤,如今魏國已經攻下數十城,如果你降了魏國,便可封你為侯,駐守豐邑,否則就將屠城。”雍齒本就不想追隨劉邦,于是降了魏國,豐邑也就成了魏國的地盤。劉邦未能奪回豐邑,返回了沛縣,記下了背叛他的雍齒和豐邑人一筆。漢建國后,雍齒因此被率先封侯,而豐邑人們則差點失去了劉邦的恩典,詳見后文。
一月,陳勝舊部張耳等擁立趙歇為趙王。東陽的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建都留縣。景駒舊時為楚國貴族,其事跡已無可考證,立其為楚王是為了舉楚之旗號反秦。劉邦率部前往投奔景駒,中途遇到了張良,就帶著張良同往。劉邦請求景駒發兵幫他收復豐邑。這時章邯從陳縣領兵出發,他的偏將司馬卬領兵向北平定楚地,屠滅了相縣,進軍到碭縣。東陽甯君和劉邦帶兵向西進發,與司馬卬在蕭縣的西邊交戰,未能取勝,就回師留縣。
二月,劉邦用三天時間攻下碭縣,并收集了六千降兵,與原有隊伍合并,共有九千人。三月,攻克下邑后,劉邦再次攻打豐邑,還是沒能取勝,雍齒的能力可見一斑。
景駒、秦嘉駐軍彭城東,阻止項梁東進。項梁對軍士們說:“陳王率先反秦,如今戰事不利,不知所蹤。而秦嘉卻擁立景駒為楚王,此乃大逆不道。”于是在四月,項梁在薛地殺了景駒、秦嘉。劉邦失去了靠山,就到薛地轉為投靠項梁。項梁給劉邦增加士兵五千人,有五大夫(依秦制,五大夫為二十級民爵中的第九級)爵位的將領十人。劉邦兵馬充實后,終于收復了豐邑,雍齒兵敗后逃往魏國。自此,劉邦與項氏集團正式建立了合作關系。
仗打到這里,我們能看出劉邦的一些特點:1、懂得借力:作為布衣出身,劉邦早期的實力還是很弱的,借助了兩次外力才奪回豐邑;2、慧眼識人:劉邦在尋求幫助的路上得到了張良,此人日后為漢初三杰之一;3、步步為營:不知是無意還是城府極深,劉邦最開始似乎并沒有想一步登天,而是到處投靠,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勢力。以上三點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