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渡過:青少年抑郁康復家庭指南
- 張進渡過團隊編著
- 2518字
- 2025-06-26 18:07:21
前言
渡過自2018年以來專注于青少年抑郁問題。關于這方面的數據,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約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其中4.0%的青少年屬于重度抑郁風險群體,10.8%的青少年屬于輕度抑郁風險群體。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增高,一成多的高中生存在重度抑郁風險。
這些數據和渡過的觀察是吻合的。2017年以來,渡過的讀者自發組成了200多個社群,其中家長群就有180多個,數量增長飛速,近10萬家長每天在群里討論孩子的抑郁問題。此外,有超過2萬多個家庭參加過渡過的各種療愈活動。2019年,我們開始做抑郁青少年社群,2021年年初,渡過的孩子們自己做了公眾號“渡過青春號”,半年時間,粉絲量就突破了1萬。
我們發現,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的一個特點是發病人數增多,發病年齡也有所提前。2018年我們剛做青少年抑郁的相關內容時,來的孩子大多是15歲以上的,后來越來越小,最小的才7歲。癥狀復雜是青少年抑郁的另一個特點。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的大腦、心理都在發育中,抑郁和成長中的問題交錯在一起,有的還并發焦慮障礙、沖動控制障礙、進食障礙等,這些是系統問題,處理起來比成年人更加復雜,需要尋找整體解決方案。
關于青少年抑郁高發的成因,據我們的觀察,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業壓力問題。調研發現,高達81%的教育工作者認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學業壓力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關系,64%的青少年學生認為心理健康問題與學業壓力有關。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焦慮和緊張情緒無疑會通過家長、教師傳遞給青少年,這些焦慮的外顯表征就是學習時長增加、課程難度增加,等等。焦慮大眾化的本質是對落后的擔憂,也許并非人人都想爭先,但至少大家都不愿落后。孩子們不僅要學很多東西,還要比別人學得更多,這就叫“劇場效應”—為了看得更清楚,前排一個人站起來,后排的人就要跟著站起來,最后全場都站起來—所有人都很累,最后的結果卻差不多。
第二,人際關系問題。我們發現,人際問題和青少年抑郁的關系越來越大,包括家校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在學校方面,家校關系比以前更加緊張,當然這個問題很復雜,不能簡單地怪誰,但不管怎么樣,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的緊張,已經轉而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再說同伴關系,現在學校里的同學關系很復雜,因為同學之間要處理“競爭與嫉妒”的危機。例如,有些女孩的抑郁常常和“閨密矛盾”有很大關聯。一位參加渡過項目的女孩講了一件讓我們印象很深的事:她和她的同學住在同一個小區,互相能看到對方窗戶的燈光。后來她發現,這位同學晚上會悄悄把自家的大燈關掉,假裝睡覺,然后開小燈偷偷學習。她知道后特別傷心,說這是她抑郁的導火索。你會發現,許多在成人世界中才會出現的“利益沖突”已經下移到孩子的世界了,這對于孩子而言是很難處理的問題。這樣的狀況還會逐步凸顯,當學校里有情緒困擾和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越來越多時,他們在同伴關系中受到傷害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孩子們都在用并不夠成熟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或是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樣做容易“誤傷”到同伴,并由此造成更多次生災難。
第三,孩子成長中自身的問題。很多孩子因為不快樂而特別愛思考人生,這不奇怪,因為快樂會讓人光顧著快樂,不快樂才促人思考。社會很復雜,而孩子比較純潔,有些社會現象會給孩子帶來沖擊,如果他們不能接受,就會難過、傷心,甚至懷疑人生。
第四,生活方式問題。有些孩子告訴我,他們從早上7點鐘進校門,到傍晚五六點鐘離校,一天中的時間多用于學習,缺乏運動鍛煉。還有些孩子沉迷于網絡,影響了自己的學業和日常生活。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這些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家長的焦慮。焦慮的本質是求而怕不得,誰都追求幸福,但人們有時對如何過得幸福的理解比較狹窄,很多人不是追求自己幸福,而是追求比別人更幸福,這就會導致焦慮。家長的焦慮向下傳遞,集中到青少年身上,也會使青少年感受到壓力。
以上是我對青少年抑郁持續增長原因的分析,近三四年來,渡過都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并且做了一些相關的探索。我們首先從家長入手,因為最先找我們的是家長,“誰痛苦,誰改變”,孩子出了問題,最痛苦的是家長,家長的需求也正是促成本書出版的重要因素。
本書主要根據渡過公眾號中有關青少年抑郁的文章整理而成,包括渡過創始人張進老師關于建立青少年抑郁康復生態療愈體系的相關演講及文章。渡過公眾號創辦于2015年,目前已發表原創文章2000多篇,涵蓋抑郁科普、患者故事、家屬心得、互助案例等內容。我們從公眾號文章中選取了70多篇加以整合,形成了本書的主體內容。
全書共包括四部分,分別涉及青少年抑郁發作的特點和成因、抑郁發作青少年的常見問題及應對(厭學休學、沉迷于游戲和手機、有自傷自殺傾向等)、如何改善青少年抑郁狀況(家庭支持、心理支持等)以及落地實戰的抑郁完整解決方案。我們希望家長在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基礎上,獲得一些應對常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幫助孩子早日走出抑郁的陰霾,回歸社會生活。
本書內容來自以下作者在公眾號上發表的文章或演講,他們是張進、王智雄、李香枝、趙云麗、祝卓宏、梁輝、劉艷、于德志、夏生華、鄒峰、鄭玫、王駿、黃鑫、張瑞寬、苗國棟、宋崇升、山竹、祈禱、小桃子、于芷渲、伊林、甘照宇、瓶子、張鵬飛,感謝他們為渡過和本書做出的貢獻。
青少年抑郁非常復雜,光靠看病吃藥、做心理咨詢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改善青少年抑郁,就需要創造一個生態環境,形成支持網絡,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在人為模擬現實中,讓孩子們自我療愈和相互療愈,最終找到自身價值,恢復生命活力。故此,本書也介紹了渡過近年來在國內抑郁康復領域所做的創新探索和實踐。我們找到了方向,但遠不能看到終點。
本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策劃,傾注了已故渡過創始人張進老師深切的期望。他曾多次表示:抑郁癥不是簡單的疾病現象,而是社會現象、文化現象,是整體生活方式的問題。渡過所做的事不僅是在支持抑郁癥康復,也是在構建精神健康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而推動社會的局部改變。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青少年抑郁康復科普書,也是大眾看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窗口。
這本書的出版寄托了渡過團隊對張進老師深切的緬懷,以及以此為始、繼續努力的決心。。
渡過團隊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