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的夜晚,陸前躺在陸家寬敞卻陌生的臥室里,毫無睡意。白天的畫面在腦海中反復閃回:語文考試的窘迫、數學考試的掌控感、校門口那撕裂靈魂的一幕幕。他翻來覆去,床單被揉得一團糟。
最大的困惑莫過于“陳巖”的存在。
如果自己占據了“陸前”的身體,那么那個活生生站在前世父母身邊的“陳巖”是誰?是這個世界原本的“陳巖”,還是另一個誤入的靈魂?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究竟是什么?他只是一個占用他人軀殼的竊賊嗎?還是說,冥冥之中兩個平行世界發生了某種詭異的交匯?他試圖回憶穿越前最后的記憶片段,卻只有無邊無際的黑暗和墜落感。窗外的城市燈火通明,映照著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一種巨大的孤獨感和對真相的渴望啃噬著他,直到天邊泛起魚肚白,他才在極度的疲憊中沉沉睡去,卻睡得極不安穩。
第二天一早的英語考試在稀薄的睡眠后開始。陸前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昨晚輾轉反側的畫面還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機械地接過監考老師遞來的試卷,撲面而來的英文讓他瞬間清醒了幾分。
聽力部分的前奏音樂響起時,他條件反射地豎起耳朵——這是整場考試他唯一有把握的環節。那些年熬夜追《生活大爆炸》和《權力的游戲》的經歷,讓他的耳朵對英語語調異常敏感。第一段對話是關于訂餐的,他仿佛又聽見謝爾頓在說“Bazinga“;第二段校園場景讓他想起《緋聞女孩》里的對白。雖然有些俚語聽不懂,但抓住關鍵詞后,竟也感覺良好。當聽到“Would you like your coffee black or with sugar?“時,他差點脫口而出“Winter is coming“。
閱讀理解部分讓他陷入兩難。第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文章,專業術語像亂碼一樣跳進眼睛。他只能靠前世刷科技新聞的零碎記憶,勉強拼湊出大意。第二篇記敘文講述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情節老套得像是《成長的煩惱》的翻版。他一邊讀一邊在心里吐槽:“這編劇水平還不如美劇里的三流編劇。“遇到實在看不懂的題目,他遵循著“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的蒙題口訣,草草填上答案。
完形填空更是災難現場。那些細微的介詞搭配和時態變化,沒有系統學習過語法的他完全摸不著頭腦。有一題讓選“make up“還是“make out“,他想起《老友記》里喬伊的經典臺詞,自信滿滿地選了后者,卻忘了這個短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多重含義??粗苊苈槁榈倪x項,他自暴自棄地想:“要是選擇題能像美劇一樣有字幕就好了?!?
最后的作文題目是“My View on Online Learning“。陸前眼前一亮,這不就是疫情期間自己遠程辦公的翻版嗎?他模仿美劇角色的說話節奏,先寫了個抓眼的開頭:“In this digital era, the classroom is no longer four walls but a screen.“寫到中間段落時,他把《硅谷》里聽到的“disruptive innovation“和《新聞編輯室》里的“democratize education“都生搬硬套進去。雖然語法錯誤百出,但勝在氣勢十足。
交卷時,陸前看著自己寫滿中式英語的作文答卷,不禁苦笑。這份答案放在正經英語老師眼里,大概會因“過于戲劇化“被扣分吧?但比起完全抓瞎的語文和下午的理綜,至少英語讓他找回了一絲前世記憶的實感——那些熬夜追劇的夜晚,此刻竟成了救命稻草。他輕輕哼起《生活大爆炸》的主題曲,在監考老師詫異的目光中走出了考場。
下午的理綜(物理、化學、生物)對陸前來說簡直是災難。物理卷子上復雜的電路分析題和力學綜合題,公式繁多,模型陌生,他勉強做了幾道概念選擇題后就陷入了困境。化學部分更是災難,元素周期律和各種化學反應方程式在他腦中早已模糊不清,一道實驗設計題看得他云里霧里,只能憑感覺猜測填空。唯一稍感欣慰的是生物部分,一些基礎的遺傳規律題和生態學概念題,他還能憑借前世科普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答上一些,但也僅限于此??粗赃吙忌鷬^筆疾書的樣子,陸前只能無奈地嘆了口氣,在能寫的地方盡量寫滿,爭取不留空白。
最后一場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宣告著這場煎熬的高考終于落幕。陸前隨著人流涌出校門,心情復雜。人潮中,他再次看到了“陳巖”一家。這次距離更近了些,他甚至能隱約聽到母親帶著笑意對“陳巖”說:“考完了就好,晚上媽給你做你最愛吃的炸排骨!”那份毫不掩飾的疼愛,刺痛了陸前的眼睛。他下意識地停下腳步,目光緊緊追隨著那個擁有他曾經身份的少年和他深愛卻已不屬于自己的父母。就在這時,“陳巖”似乎感覺到背后的視線,不經意地回頭看了一眼。兩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暫交匯了一瞬——那眼神里只有少年考完試的放松和對陌生人的一絲好奇,再無其他。陸前像被燙到一樣迅速低下頭,匆匆擠入人群中,逃離了那讓他心碎的溫情場景。身后,是陸家父母在人群中搜尋他的呼喚聲。他深吸一口氣,壓下翻涌的情緒,朝著那個“家”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沉重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