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傳達出什么樣的內容
毛澤東的詩情豪氣從哪里來?不僅來自他深厚的文化修養、博大的內心世界、超邁的人格氣象,更來自他和人民一道創造新的歷史的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
毛澤東一生探索,一路有詩。
回憶“五四”大潮和長沙求學前后歲月,他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大革命洪流里,他寫“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指揮千軍萬馬,他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遭敵“圍剿”,他寫“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跨越雄關,他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萬里長征,百折千回,他寫“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西望莽莽昆侖,他寫“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長征勝利前夕,他寫“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革命就要勝利了,他寫“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創建了新中國,他寫“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面對新中國的建設熱潮和建設成就,他的詩情更是不斷傾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毛澤東的詩詞,在描寫歷史的時候,總是彰顯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比如,若干年后,回想學校生活,你是不是有一種“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感覺?人的一生就是探索前行留下的腳印,我們應有的心態恰恰是“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身處復雜局面或各種誘惑、各種選擇,一旦選定了,是不是需要有“亂去飛渡仍從容”的定力呢?遭遇困難和壓力,面對挑戰和逆境,一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或許就能激勵起自己的應對意志和信心。在群體中完成了一項工作任務,干成了一件自己滿意的事情,如果能有“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心態,人們會說你的格局大,風格高。作為永遠的奮斗者,目標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去接近的,應該有的心態是什么呢?正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還有,有大氣魄、大視野、大格局的人,有大時代觀、大世界觀、大宇宙觀的人,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來形容,是不是很有味道?……這些詩句,是不會過時的,對人們更好地為人處事,總是有啟發的。
臺灣海峽那邊有個叫余光中的詩人,稱贊李白的詩,說他“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意思是,李白的詩,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朝輝煌與衰落的歷史氣質。按這樣的評價思路,我們完全可以說,毛澤東詩詞,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部輝煌史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改天換地不懈奮斗的精神氣象??梢哉f,“繡口一吐就是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