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毛澤東的詩人形象
談到毛澤東的形象,有位外國人打過一個比喻,說是 “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新中國”。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兼具許多身份,在各方面都干出大事業,有許多大創造的人,他還有一個突出的身份——詩人,而且是很了不起的詩人。用老輩人常說的話來講,毛澤東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正因為他的思想和精神含光吐華,擁有獨特而濃郁的文化氣息、詩人氣質,他能夠干成那么多的大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有時候,我們了解一個人,常常會去讀他的詩。而讀他的詩,又會讓我們去認識一個時代,看到一種很美的文化風景,受到強烈的精神感染。
像今天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畢業后,也面臨職業的選擇。他的志愿是當教員或記者(很有意思的是,如今的網絡世界,一些年輕人通常用“教員”來指稱毛澤東),同時還表示,自己對詩詞創作很有興會。實際上,他早年就寫有愛情詩,言志詩,抒懷詩,感事詩,統統可以稱作青春詩。他的作品在朋友當中是很有名氣的。比如,他在一首詩中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青年朋友,你在這里讀到的,不正是青年人應有的理想、激情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嗎?還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蹦囊粋€有志青年的靈魂世界,沒有被這樣的激情燃燒過呢?最后,毛澤東用詩句為自己的青春打了個“結”:“問蒼茫大地,誰主沉???”這個“結”,刻在許多人漫漫人生途中,至今還被人們經常引用。
參加革命后,特別是帶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以后,毛澤東照樣寫詩。有一首詩傳到魯迅先生那里,魯迅先生曾評價:很有“山大王”氣概。但總體上說,由于長期在農村干革命,毛澤東的詩流傳不廣。特別是國民黨反動派四處宣傳,說共產黨是胸無點墨的“土匪”“草莽”“流寇”,外界一般不知道毛澤東還是一位詩人。
毛澤東的“詩人”之名為世人所知,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1937年,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出版了埃德加·斯諾用英文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一書,第五章的結語就用了那首有名的《七律·長征》。斯諾說,毛澤東“向我介紹了長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寫了一首關于長征的舊詩給我”。斯諾把在陜北窯洞昏暗馬燈下與他對話的毛澤東,稱為“一個既能領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者”。[1]隨著《紅星照耀中國》在西方世界傳播,被翻譯成中文后又在中國成為暢銷讀物,人們驚訝地知道了毛澤東是一個會寫詩的紅色領袖。
讓世人領略毛澤東詩人形象及其作品獨領風騷的事件,發生在1945年的重慶??谷諔馉巹倮?,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其間柳亞子贈給毛澤東一首七律并向他索詩,毛澤東便在一張印有“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的窄信紙上,緊湊地抄錄下自己填于1936年的《沁園春·雪》,回復柳亞子。這首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詞,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詩人披帶一路風塵,致敬“分外妖嬈”的祖國河山;詩人捧著一顆真心,檢視中華民族一個又一個歷史的驕子;詩人揮灑一腔豪情,向未來走去……結果,最后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筆超歷史,一筆見精神,一筆顯魂魄,一筆動世界。當時的舊體詩文壇領袖柳亞子說,這是一首自鑄偉詞的千古絕唱。這首詞被刊登在重慶的報紙上,整個文壇震動了,不少文化人以為毛澤東是一個從西北來的土宣傳家,沒想到看到的卻是一個在哲學和文學方面都令他們自嘆弗如的詩人。
毛澤東詩詞的普及和運用,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1957年1月,臧克家擔任主編的《詩刊》雜志出版創刊號,發表了毛澤東的《舊體詩詞十八首》。從那以后,閱讀和體會毛澤東詩詞,成為整個時代的文化風尚。直到今天,許多人都能背誦一些毛澤東詩詞。人們寫文章,說話辦事,還時常會引用幾句毛澤東的詩詞。毛澤東的詩人形象,深深嵌進了中國的社會文化土壤。
實際上,毛澤東對自己的詩人定位,也是很在乎的。他生前為修改、編選自己的作品,傾注了大量心血。我們知道,毛澤東是1976年9月9月逝世的。1973年冬天,八十歲的他還以老病之軀認真整理自己的詩詞,似乎很想為后人留下一套完整的詩詞定稿。
詩詞,也的確成為我們循著詩路腳步,去領略毛澤東心路歷程的一個角度、一個窗口。
[1] 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董樂山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69、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