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欣彌在崖邊豎起木牌時(shí),布谷鳥正落在新栽的茶樹上啼叫。他用炭筆在木牌上寫“布朗山”三個(gè)字,筆畫被山風(fēng)刮得微微發(fā)顫,倒像是布谷鳥的尾羽在紙上掃過。阿楚抱著念安站在旁邊,孩子的小手正抓著她鬢邊的迎春花,花瓣簌簌落在木牌上,添了點(diǎn)活潑的黃。
“這名字好,”阿楚輕聲說,“布谷鳥叫的時(shí)候,正是種稻種茶的時(shí)節(jié),聽著就踏實(shí)。”易欣彌放下炭筆,接過念安掂了掂,小家伙已長了不少肉,胳膊腿像剛剝殼的筍子,又白又嫩。“等他會(huì)說話了,先教他認(rèn)這三個(gè)字,”他蹭了蹭孩子的臉蛋,“讓他知道,這山是他爹和叔伯們刨出來的家。”
山腳下的平壩里,后生們正用昆彌人教的法子犁地。兩頭黃牛拖著木犁,在黑土里劃出深深的溝,老哈木的后生跟在后面撒稻種,銀灰色的種子落在溝里,像撒了把碎銀子。易欣彌走過去時(shí),見阿石扶著犁把,褲腳卷到膝蓋,小腿上沾著的泥正往下掉。
“這牛真頂用,”阿石咧著嘴笑,“比十個(gè)人刨地還快!老哈木說再養(yǎng)半年,就能生小牛犢了。”易欣彌摸了摸黃牛的脊背,牛毛被汗水浸得發(fā)亮,鼻孔里噴出的氣帶著青草香。他忽然想起葉榆城的市集,那里的牛都拴著銅鈴,走起來叮當(dāng)作響,倒不如這兩頭黃牛,悶頭干活,實(shí)在得很。
茶林那邊傳來吆喝聲,阿木帶著人在搭竹棚。他們把碗口粗的竹子插進(jìn)土里,再用藤條捆上橫梁,動(dòng)作已比初來時(shí)熟練多了。易欣彌走過去幫著扶竹柱,竹皮的糙邊蹭著掌心,竟想起第一次在哀牢山搭竹樓的光景——那時(shí)他還小,老長老手把手教他捆藤條,說“濮人的房子要扎在土里,心才能穩(wěn)”。
“先生你看!”阿木指著茶叢,“有蜜蜂來采蜜了!”大家抬頭望去,幾只金黃的蜜蜂正落在茶花花蕊上,翅膀扇動(dòng)的聲音像細(xì)弱的琴弦。阿楚笑著說:“這是哀牢山的野蜂,跟著咱們的茶花香過來的。等茶花開得稠了,就能釀茶花蜜了。”
念安在她懷里咿咿呀呀地叫,小手往蜜蜂那邊伸。易欣彌忙按住他的手:“這小東西蜇人疼,等你長大了,爹教你養(yǎng)蜂。”孩子似懂非懂,抓住他的手指往嘴里塞,乳牙硌得人手心發(fā)癢,像揣了只撲騰的山雀。
傍晚收工時(shí),后生們扛著農(nóng)具往營地走,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老長,像貼在地上的剪影。易欣彌讓阿楚先帶著孩子回去,自己則繞到石梯那邊查看。新鋪的石板路已到了山口,每塊石板都鑿著防滑的紋路,是阿石帶著人從山澗里抬來的。
他坐在石板上歇腳,山風(fēng)帶著茶林的清香漫過來,喉間的咳嗽竟沒犯。遠(yuǎn)處的哀牢山在暮色里只剩個(gè)淡青的輪廓,像老長老瞇起的眼睛。易欣彌忽然想起那年在綁東雪山,老長老把竹簡書塞給他,說“濮人不能總回頭看,得往前闖”,當(dāng)時(shí)他不懂,此刻望著布朗山的燈火,才算品出些滋味。
營地的篝火已燃起來,昆彌后生正教濮人后生打制砍刀。鐵塊在火里燒得通紅,捶打的聲音在山谷里回蕩,像悶雷滾過。老哈木坐在火塘邊抽著煙袋,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我家小孫子也該長牙了,”他忽然說,“等明年茶收了,我?guī)麃碚J(rèn)你家念安當(dāng)兄弟。”
易欣彌給火堆添了些柴:“到時(shí)候讓阿楚燉筍干,再殺只山雞,咱們喝新釀的茶花蜜酒。”老哈木笑得胡子都翹起來:“那得提前三個(gè)月給我送信,我好把最壯的牛趕來,讓它馱著青稞餅子。”
阿楚端著陶罐過來,里面是剛熬好的茶湯。她給每人倒了一碗,茶湯紅亮,飄著股焦糖香。“這是用炒焦的茶籽熬的,”她說,“老嫗說喝了暖胃,治先生的咳嗽正好。”易欣彌喝了一口,溫?zé)岬牟铚^喉嚨,竟比雪蓮花酒還舒服些。
夜里,他躺在竹棚里聽風(fēng)雨。山雨打在竹棚頂上,噼啪作響,倒像是在數(shù)著什么。易欣彌忽然坐起身,摸出竹簡書在燈下翻看,上面記著老長老寫的種茶要訣:“春摘芽,夏剪枝,秋培土,冬藏籽”。他用炭筆在旁邊添了句“稻要活水,茶要坡地”,算是給濮人的新規(guī)矩。
竹棚外傳來腳步聲,阿楚端著油燈走進(jìn)來:“睡不著?”她把油燈放在石桌上,燈光映著她眼角的笑窩,像盛著兩團(tuán)火。“在想明年的事,”易欣彌握住她的手,“得在山口蓋間棧房,讓來往的商隊(duì)歇歇腳,咱們的茶葉也能換些鹽和布。”
阿楚挨著他坐下,發(fā)間的茶花香混著油燈味,竟讓人心里安穩(wěn)。“我還想在茶林邊種些棉花,”她說,“去年從葉榆城換來的棉籽,試著種了些,長得不錯(cuò)。等收了棉花,就能給念安做棉襖了。”
易欣彌忽然想起孟季甫,那人總說葉榆的棉花白,怕是沒見過布朗山的棉桃,掛在枝頭像雪團(tuán),摘下來能絮一床厚被。“開春了給孟先生捎些去,”他說,“讓他用棉花填算盤,省得珠子總發(fā)霉。”阿楚被逗笑了,油燈在她肩頭晃了晃,把影子投在竹墻上,像只展翅的雀兒。
第二日天剛亮,就聽見山口傳來銅鈴聲。易欣彌披著蓑衣出去看,見孟季甫牽著馬站在石板路上,馬背上馱著個(gè)大木箱。“我來送賀禮,”孟季甫笑著說,“昆澤壩子的梅子酒,還有給念安的虎頭鞋。”
他跟著孟季甫往營地走,見石板路兩旁已栽上了艾草,綠瑩瑩的草葉上沾著露水。“這路修得扎實(shí),”孟季甫低頭看著石板上的紋路,“比葉榆城的青石板還講究。”易欣彌笑了:“阿石說,要讓走這條路的人,都覺得布朗山的人實(shí)在。”
到了營地,阿楚正抱著念安在茶林里玩。孩子穿著孟季甫送的虎頭鞋,踩著草葉咯咯笑。孟季甫湊過去逗他,小家伙竟抓住他的手指不放,口水蹭得他滿手都是。“這孩子認(rèn)生,偏喜歡你,”阿楚笑著說,“怕是知道你給起了好名字。”
孟季甫從木箱里掏出個(gè)算盤,框子上纏著山雀石珠:“用你給的珠子磨了磨,果然不發(fā)霉了。”易欣彌接過算盤,珠子滑過指尖時(shí),忽然想起在葉榆棧房的日子,那時(shí)總覺得賬本上的銀錢才是實(shí)在,此刻才明白,能讓算盤不發(fā)霉的,是心里的牽掛。
老哈木聽說孟季甫來了,趕著牛送了些酥油來。大家圍坐在火塘邊,喝著梅子酒,說著各自的營生。孟季甫翻著易欣彌記的賬本,忽然說:“今年的茶葉能換五十匹布,夠部落的人做新衣裳了。”阿石在旁邊嚷:“還要換些鐵釬,把石梯再往山里修修!”
易欣彌望著火塘里的火苗,忽然覺得布朗山的日子,就像這火,看著不烈,卻能焐熱人心。茶林在風(fēng)里沙沙響,像在應(yīng)和著什么,布谷鳥還在枝頭叫,一聲聲,催著人往田里去,往茶林里去,往踏實(shí)的日子里去。
孟季甫臨走時(shí),易欣彌給他裝了袋新炒的茶葉。“明年茶收了,我去昆澤城開個(gè)鋪?zhàn)樱彼f,“就叫‘布朗山茶鋪’,讓所有人都知道,濮人有自己的茶了。”孟季甫點(diǎn)點(diǎn)頭:“我給你看鋪?zhàn)樱阒榇虻帽日l都響。”
送走孟季甫,易欣彌站在崖邊望著。布谷鳥還在茶樹上叫,石板路上的銅鈴聲漸漸遠(yuǎn)了,山腳下的稻田已泛出青綠,像塊鋪開的錦緞。阿楚走到他身邊,把念安的小手放在他掌心:“你看,這山,這田,這孩子,都是咱們的念想。”
她握緊父女倆的手,掌心的溫度混著山風(fēng)里的茶香,竟比任何時(shí)候都踏實(shí)。遠(yuǎn)處的瀾滄江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像條銀帶繞著布朗山。易欣彌忽然想起第一次牽著馱馬走進(jìn)昆澤城的光景,那時(shí)總覺得前路茫茫,此刻望著布朗山的炊煙,才明白所謂歸宿,不過是有人等你回家,有地讓你扎根,有日子讓你慢慢過。
布谷鳥又啼叫起來,一聲比一聲清亮。易欣彌知道,這是布朗山在喚人了,喚著后生們?nèi)ゲ刹瑁ダ绲兀グ讶兆臃N進(jìn)土里,等著它生根發(fā)芽,結(jié)出滿倉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