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前漢、后漢、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全6冊)作者名: 蔡東藩著 文斐改寫本章字數: 2900字更新時間: 2025-06-19 19:05:21
四分五裂,眾叛親離
陳勝起義之后,各地郡縣都紛紛響應,不少草頭王趁機崛起,稱霸一方。
已故齊王遺族田儋本是狄城的一名守衛,在陳勝起義爆發之后,他便與堂弟田榮、田橫等密謀自立。田儋先是命人捆住一名家仆,然后帶著他去縣衙,報案說他有通敵行為。當時,魏人周市正奉張楚王陳勝之命,率領楚軍攻打狄城。在這樣的情況下,縣令一聽說有人通敵,自然出來審問,田儋便趁機拔劍殺死縣令,控制了狄城。
接管狄城之后,田儋便自立為齊王,招募數千士兵擊退周市。如此一來,田儋威名遠揚,許多無法忍受秦朝暴虐統治的齊人聽說后,紛紛前來投奔。
被田儋擊退后,周市回到魏地,魏人想擁立周市為王,卻被他拒絕了。周市說:“我是魏人,應當尊魏王的后人為主,這才是忠臣啊!”
之后,周市擁立投奔陳勝的魏公子咎為王,自己則做了魏國的丞相,輔佐公子咎。發展到此時,中原已經有了楚、趙、齊、魏四王。
與此同時,燕王也出現了。這位燕王名叫韓廣,本是趙王武臣手下的一員將領,奉武臣之命攻打燕地。結果沒想到,韓廣一去,燕地各城非常歡迎,紛紛推舉他做燕王。韓廣自然心動,但考慮到家屬還在趙國,又有些為難。于是,便有燕人勸說道:“如今最強大的是楚王,可他都不敢加害趙王的母親,趙王又怎么敢傷害將軍您的母親呢?”
韓廣想了想,是這個道理,于是便順應人心稱王了。

果然,得知此事后,趙王武臣雖然憤怒,但和張耳、陳余商議后,還是把韓廣的家眷送去了燕國。
雖然趙王武臣沒有為難韓廣的親眷,但他對燕國的事情始終耿耿于懷,親自帶著張耳、陳余等人,率兵駐扎在燕、趙的交界處,試圖找機會攻入燕國。但韓廣對武臣一直心存警惕,才聽說趙兵到了邊境,立刻就增加防守。張耳和陳余知道后,便勸說武臣先回去,日后再找機會。
武臣實在不甘心,便突發奇想,悄悄裝扮成平民的樣子,打算偷偷潛入燕境打探消息,結果一不小心被巡邏的燕兵給抓住了。
張耳、陳余收到消息的時候大吃一驚,趕忙派遣使者前去和燕王韓廣商議,愿意用金銀珠寶贖回武臣。沒想到,韓廣竟獅子大開口,要用武臣換取趙國的一半土地。
張耳和陳余非常憤怒,卻又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害了武臣的性命。就在他們急得抓耳撓腮、一籌莫展之際,武臣居然被一個車夫送了回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還得歸功于送武臣回來的這名車夫。
這個車夫原是趙營里的一名伙夫,負責燒火做飯。聽說趙王被抓以后,伙夫便偷偷喬裝打扮去了燕營,面見燕將。
伙夫問燕將:“將軍可知張耳與陳余是何人?”
燕將說:“這二人的確有些名氣,可那又怎么樣呢?”
伙夫又問:“那將軍可知他們想要什么?”
燕將說:“自然是迎回趙王。”
伙夫卻笑了起來:“將軍,想當初,張耳、陳余和武臣一同北行,得到趙國數十城,誰會不想稱王呢?只不過論起年齡和資格,武臣都壓他們一頭,所以才被推舉為王。如今,趙國已經穩定,這二人自然想要瓜分趙地,自立為王。如今,燕國抓了武臣,對他們來說,不正是天賜良機嗎?若是燕國處死武臣,他們就更能以報仇的名義,正大光明地攻打燕國了!”
燕將大驚,趕緊將這些話告知給韓廣,韓廣聽后信以為真,立即下令釋放武臣,并讓這名伙夫將其送回趙國。經此一事,武臣立即拔營南歸,回到邯鄲。
此時,趙將李良剛攻下常山,又接到武臣的命令,進攻太原。剛到關下,就有秦使送來一封書信,但信口沒有密封。李良取出一看,里頭裝的竟是秦二世的諭旨,要給他許賜官爵。李良不知道的是,這封諭旨實際上是守關秦將假造的,目的有二:一是誘惑李良背叛楚軍;二是故意不將信封口,讓消息走漏,離間李良與趙王之間的信任。
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李良心中確實產生動搖。這里本就險要,難以攻克,李良便決定先回邯鄲,向趙王申請多添一些兵馬,之后再做打算。
然而,還沒到邯鄲,意外就發生了。李良在距離邯鄲還有十多里的地方,迎面碰上一簇人馬,看那儀仗,像是帝王的規格。李良便以為是趙王,縱身下馬就行了大禮。沒想到的是,那車駕中坐的人,竟是趙王的姐姐。恰好當日她喝了酒,暈暈乎乎被李良錯認也沒有下車解釋,就直接受了李良的大禮。雙方發生沖突,李良一怒之下便斬殺了她。
沖動之后,李良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和退路了,便決定先發制人,趁著趙王還沒有收到消息,飛速趕回邯鄲。
守兵認識李良,趙王對他也沒有防備,李良就這樣一路暢通地進入王宮,直接殺死了趙王武臣,之后又殺死了他的家眷,并派兵追殺趙國的其他大臣。張耳和陳余因為跑得快,才逃過一劫。
二人出逃后,很快就收攏了一支隊伍,之后又找到趙王的后裔趙歇,擁立他為新的趙王。此時,李良已經占據邯鄲,逼迫百姓尊他為王。但李良身為趙臣,卻無端弒主,本就不占道理,即使是那些因畏懼而順從他的百姓,也不是真心追隨。因此,李良很快就被張耳和陳余打得人仰馬翻。為了保命,他只好選擇投降秦朝。
在趙地亂作一團的時候,秦將章邯已經逼殺周文,率兵向滎陽進發。當時,吳廣正率兵圍攻滎陽,已經打了數月,但依然未能成功。
得知周文已經戰死,章邯正率兵而來的消息后,部將田臧和李歸等人密謀,想把主要兵力抽調攻打章邯,只余少數牽制滎陽,以免到時落入內外夾擊的境地。但他們擔心吳廣不同意,于是干脆聯手殺掉了吳廣,還寫信給陳勝,誣陷吳廣密謀造反。
陳勝與吳廣是楚軍最初的發起人和領導人,二人資歷相當,陳勝早就把吳廣視作威脅,如今聽說他死了,高興還來不及,自然不會調查真相。陳勝直接修書一封,封田臧做了上將。
然而,雖然沒有了吳廣,田臧和李歸顯然也不是章邯的對手,二人相繼死在章邯手上,楚軍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是戰死,就是投降。
解除滎陽之困后,章邯又兵分多路攻打郯城,趕跑了守將鄧說。之后,進擊許城,守將伍徐戰敗而逃。陳勝收到消息后,認為伍徐戰敗是因為寡不敵眾,可以理解;但鄧說卻是直接不戰而逃,不能姑息。于是,他命人斬殺了鄧說。之后,派上柱國蔡賜率兵抵御章邯,蔡賜不敵,被章邯所殺。
很快,章邯率領秦軍抵達陳縣。楚將張賀收到消息后,立即向陳勝請求支援。但這個時候,陳勝身邊已經沒有愿意追隨他的人了,他只得親身上陣,率兵前去支援張賀。
陳勝為何會落到這種眾叛親離的地步呢?事情還要從他稱王之后說起。在陳勝稱王后,幾個貧賤時的友人前來攀附,陳勝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他們。席間,眾人喝得高興,便胡言亂語起來,甚至還抖出不少陳勝小時候的糗事。陳勝得知此事后,惱羞成怒,把那幾個取笑他的人都給殺了。
這事傳出去之后,眾人都覺得陳勝為人太過刻薄無情,不愿追隨他。陳勝對此卻不以為然,他還提拔了兩個官員,一個叫朱房,一個叫胡武,專門負責監察將吏。結果,這二人便利用職權,將那些和自己有過節的將吏都打入大牢,大刑伺候。
可以說,造成如今的局面,陳勝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
陳勝本打算率兵支援張賀,走到汝陰時,他就收到張賀敗亡、全軍覆滅的消息,只得調頭回城,打算從長計議。途中,因嫌車夫莊賈速度太慢,陳勝斥責了幾句,沒想到,莊賈竟懷恨在心,一怒之下殺死了陳勝。
殺死陳勝后,莊賈立刻寫了一封降書送去秦營,但還沒有等來回信,他就被將軍呂臣所殺,陳勝的尸體也被呂臣埋葬在碭山。
陳勝死后,原本遵照他命令攻打南陽的陳縣守令宋留投降了秦朝。但因宋留曾叛秦,二世將他處以極刑。這事傳開后,那些選擇叛秦的官吏,哪怕心中有動搖,也不得不選擇堅持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