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烏蠻滋佳的小說《苗嶺霓裳》正式出版,在文學界引起不小反響。省作協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眾多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不僅藝術價值高,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與此同時,在昌寧縣人民政府的一次工作會議上,縣長拿著這本小說,對在場的文化部門負責人說:“這本書是我們昌寧苗族文化的生動展示。我們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推廣我們的民族文化,我有個想法——能不能把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會場頓時議論紛紛。縣宣傳部部長表示贊同:“這個想法很好!電影是大眾藝術,傳播面廣,影響力大。如果我們能把它拍成電影,對宣傳昌寧、保護苗族文化都將起到巨大作用。”
縣長當即拍板:“那就這么定了。你們盡快與烏蠻滋佳聯系,洽談版權事宜。同時,我們要爭取上級支持,邀請專業團隊來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籌備,昌寧縣與云南皓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決定共同投資拍攝電影《苗嶺霓裳》。縣民宗局為此申請投入資金百萬元,占項目總投資的相當比例。
在簽約儀式上,縣長強調:“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對我們昌寧苗族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我們要通過鏡頭,讓全世界看到苗族服飾的美麗,看到昌寧的風土人情。”
得知小說將被改編成電影,烏蠻滋佳激動不已:“這是我夢寐以求的!小說是靜態的,電影是動態的,它能更生動地展現苗族文化的魅力。”
咪彩也被邀請為電影的文化顧問,她握著烏蠻滋佳的手說:“老同學,感謝你為苗族文化做的一切。沒想到你的小說能帶來這樣的機會。”
烏蠻滋佳搖頭道:“不,應該感謝的是你們,是你們守護著這些珍貴的文化。我只是一個記錄者和傳播者。”
電影籌備工作正式啟動。導演古月品、編劇烏蠻滋佳等主創人員多次深入昌寧采風,與當地苗族群眾同吃同住,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
編劇烏蠻滋佳表示:“我們要拍的不是一部商業片,而是一部有文化底蘊的藝術片。我們要真實再現昌寧苗族的歷史文化、服飾文化和風土人情。”
電影開機前夕,劇組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女主角。
導演對選角團隊大發雷霆:“我要的咪彩不僅要形象符合,還要有苗族姑娘那種純樸堅韌的氣質!你們找來的這些專業演員,美則美矣,但沒有那個味道!”
選角導演無奈道:“我們已經面試了上百個演員,包括一些苗族演員,但總是差強人意。要么是形象符合但演技不夠,要么是演技可以但缺乏民族氣質。”
就在這時,烏蠻滋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為什么不考慮讓真實的苗族服飾傳承人來出演呢?我知道咪彩雖然不是專業演員,但她對苗族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是無人能及的。”
劇組人員面面相覷。制作人首先反對:“這太冒險了!電影拍攝很辛苦,非專業演員很難勝任。萬一中途出了問題,我們的損失就大了。”
烏蠻滋佳堅持道:“但我了解咪彩,她聰明好學,有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她親身經歷了尋找牛皮樣圖和傳承五彩衣工藝的過程,這種真實體驗是任何演員都無法模仿的。”
導演沉思良久,最終拍板決定:“就讓咪彩來試鏡!如果效果不錯,我們就冒這個險。”
試鏡當天,咪彩穿上自己親手制作的苗族服飾,站在鏡頭前,講述著外婆和五彩衣的故事。她的表演自然而真摯,眼中閃爍的淚光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導演當場決定:“就是你了!你就是我們心中的咪彩!”
然而,挑戰才剛剛開始。電影拍攝需要大量苗族群眾演員,但許多苗族老人對拍電影有顧慮,不愿意參與。劇組只好請咪彩和寨老們幫忙做工作。
咪彩一家家走訪,耐心解釋:“這部電影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文化,讓更多人了解苗族的傳統。你們的參與非常重要。”
寨老熊光侯也召集寨民開會:“孩子們,這是展示我們苗族文化的好機會。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美麗的五彩衣,我們不能讓它消失。通過電影,我們可以讓全世界看到苗族文化的價值。”
最終,在咪彩和寨老們的勸說下,大部分苗族群眾都同意參與拍攝,有的提供傳統器物作為道具,有的親自上鏡扮演角色,有的則為劇組提供民俗指導。
電影《苗嶺霓裳》終于順利開機。
電影拍攝過程中,有一個場景尤其困難——女主角咪彩為了制作五彩衣,需要種植一種特殊的大麻作為原材料,但卻被派出所警察誤以為是毒販,前來強行鏟除。
這場戲要求咪彩表現出極大的情緒波動——從拼命保護大麻的瘋狂,到被帶走時的絕望,再到得知省里已培育出脫毒大麻可供使用時的希望重生。
導演喊“開始”后,咪彩撲向那些被“警察”拔除的大麻苗,哭得撕心裂肺:“不要拔!這是找回我們文化的希望啊!外婆,我對不起你,我連這點事都做不好…”
她的表演如此真實動人,讓在場的工作人員都不禁落淚。導演忘了喊“過”,讓鏡頭一直轉動,記錄下這珍貴的表演。
當導演最終喊“過”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咪彩卻仍然沉浸在角色中,蹲在地上低聲抽泣。烏蠻滋佳走上前,輕輕拍拍她的肩膀:“咪彩,這只是演戲。現實中,我們已經解決了大麻的問題,記得嗎?”
咪彩抬起頭,淚眼婆娑:“但我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她臨終前的遺憾。烏蠻老師,如果我們最終不能找到牛皮樣圖,不能真正恢復五彩衣的制作工藝,那該怎么辦?”
烏蠻滋佳安慰道:“放心吧,電影拍攝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保護和傳承文化。你看,這么多人參演,這么多人關注,這就是一種成功。”
事實上,電影拍攝期間,昌寧縣政府也在積極推進苗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他們推廣種植了100畝脫毒大麻,保證了項目傳承原料;購置了65套織布機及紡線機,提供了項目傳承工具;還投資130萬元建設苗嶺廣場和“昌寧苗族服飾傳習所”,解決了傳承場地問題。
縣長甚至親自來到拍攝現場,對劇組表示:“你們不是在拍一部普通的電影,而是在參與一項文化搶救工程。縣委縣政府會全力支持你們的工作。”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拍攝,《苗嶺霓裳》終于殺青。在殺青宴上,導演舉杯致辭:“這部電影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期望。我相信,它上映后一定會引起轟動,讓更多人關注苗族文化,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電影后期制作完成后,昌寧縣人民政府為首映式做了精心準備。2013年12月3日,昌寧縣最大的禮堂里座無虛席,全縣各界代表、苗族群眾以及來自省市的嘉賓齊聚一堂,等待電影首次亮相。
首映式開始前,縣長致辭:“《苗嶺霓裳》是我們昌寧縣文化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為宣傳推介昌寧、發展繁榮昌寧文化事業增添了新媒介。感謝所有為這部電影付出努力的人們!”
燈光暗下,銀幕亮起。電影開場是昌寧苗族村寨的航拍鏡頭——連綿的青山,層疊的梯田,古樸的吊腳樓,穿著苗族服飾的人們在山間勞作……壯美的畫面配上悠揚的苗族古歌,瞬間抓住了所有觀眾的心。
隨著劇情推進,觀眾們被咪彩尋找牛皮樣圖、傳承五彩衣制作工藝的故事深深吸引。當放到咪彩外婆臨終囑托的那場戲時,現場許多苗族老人不禁擦拭眼淚——他們想起了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正在消失的現實。
電影高潮處,牛皮樣圖最終在摩托車事故中被燒毀,咪彩悲痛欲絕想跳江自盡,這時外婆的幻象出現,告訴她:“千百年苗人為了牛皮圖,互相爭斗,互相傷害。但是我們忘了牛皮圖最初的意義...牛皮圖不在了沒有關系,我們不是還有五彩衣嗎?只要我們把五彩衣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老家的路就永遠在那里...”
這段寓意深刻的對話,讓全場觀眾陷入沉思。
電影結尾,當那套根據記憶中的牛皮圖制作出來的五彩衣被送到BJ,并在2006年5月20日成功申報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燈光亮起,許多觀眾眼中還閃著淚光。短暫的寂靜后,禮堂里爆發出持久而熱烈的掌聲。
烏蠻滋佳和咪彩被請上臺分享創作心得。烏蠻滋佳激動地說:“感謝昌寧這片土地,感謝苗族文化給予我創作靈感。這部電影是所有熱愛苗族文化的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咪彩穿著自己制作的正宗苗族五彩衣,美麗而自信:“作為苗族服飾的傳承人,我承諾會將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希望更多年輕人來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要讓祖先的智慧在我們手中失傳。”
首映式后,縣里還同時首發了《文化保山·昌寧卷》、《昌寧文化詞條》、《昌寧茶葉志》等多部文化著作,為昌寧的文化建設增添了新成果。
更令人驚喜的是,電影《苗嶺霓裳》通過了國家廣電總局和國家民委的審核,并獲得了高度評價。審核專家認為,這部電影不僅藝術水平高,而且對促進民族團結、保護民族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不久后,電影先后在云南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讓全國觀眾都有機會欣賞到這部充滿民族風情和文化內涵的作品。
電視劇前的觀眾反響熱烈。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留言:“沒想到苗族文化如此豐富多彩!”“五彩衣的制作工藝太神奇了!”“想去昌寧親眼看看苗族服飾!”
電影播出后,昌寧苗族服飾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來到昌寧,參觀苗族服飾展覽館,體驗苗族文化。當地順勢發展了民族文化旅游,推出了“穿五彩衣、學苗族繡、品苗族宴”的旅游項目,帶動了經濟發展。
咪彩和寨里的婦女們組織起了合作社,專門制作苗族服飾和相關工藝品。訂單紛至沓來,供不應求。她們不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傳承了技藝和文化。
一天,烏蠻滋佳再次來到耇街,看到寨子里熱鬧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咪彩熱情地接待了他,帶他參觀新建立的“昌寧苗族服飾傳習所”。
傳習所里,十幾位年輕姑娘正在學習紡線、織布、刺繡。咪彩介紹說:“電影播出后,很多年輕人主動來學習苗族服飾制作。我們現在有三十多個學員,最小的只有十六歲。”
烏蠻滋佳欣慰地點頭:“太好了!文化的傳承最重要的是要有年輕人接棒。”
咪彩還告訴烏蠻滋佳一個好消息:“在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全面恢復了五彩衣的制作工藝。而且,我們還在傳統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設計出一些符合現代審美的苗族元素服飾,很受歡迎。”
就在這時,一群游客認出烏蠻滋佳和咪彩,紛紛要求合影。一位中年游客激動地說:“感謝你們創作了這么優秀的電影,讓我們了解了如此美麗的文化。我專門從BJ過來,就是想親眼看看五彩衣。”
烏蠻滋佳和咪彩相視一笑,他們知道,電影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
傍晚,烏蠻滋佳和咪彩再次來到當年第一次見面的老木屋前。夕陽西下,苗嶺的輪廓在余暉中顯得格外美麗。
烏蠻滋佳深吸一口氣:“咪彩,我有個新想法——我想寫《苗嶺霓裳》的續集,講述五彩衣成功申遺后的故事,講述你們如何將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咪彩眼睛一亮:“太好了!我們現在確實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不失根本的前提下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這是我們正在探索的課題。”
烏蠻滋佳望著遠方的苗嶺,深情地說:“文化就像這條綿延的山脈,看似不變,實則一直在變化生長。我們要做的不是把它封存起來,而是幫助它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咪彩點頭贊同,她身上穿的五彩衣在夕陽下閃爍著溫暖的光芒。
第二天清晨,烏蠻滋佳告別耇街,準備開始新的創作。咪彩和寨民們送給他一套精美的苗族服飾作為禮物。
寨老熊光侯握著烏蠻滋佳的手說:“感謝你為苗族文化做的一切。你是我們苗族人的好朋友。”
烏蠻滋佳感動不已:“不,應該是我感謝你們。是你們的文化滋養了我的創作,是你們的故事打動了觀眾。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豐富。”
回珠街的路上,烏蠻滋佳翻開筆記本,開始構思新作品的框架。他寫道:“《苗嶺霓裳》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座橋梁,連接著傳統與現代,連接著民族與世界...”
車窗外,苗嶺的輪廓漸漸遠去,但烏蠻滋佳知道,他與這片土地和文化的情緣還將繼續。而咪彩和她的同胞們,也將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
電影《苗嶺霓裳》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