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帝王
- 中國歷史上的智囊故事(全5冊)
- 龍人編著
- 8467字
- 2025-06-24 16:40:17
秦王借刀殺人,除掉同父異母的長安君
公元前246年,13歲的嬴政在呂不韋等人的支持下,登基為秦王。成為秦王的嬴政并非高枕無憂,呂不韋是相國也是他的仲父,在朝廷上獨攬大權。同父異母的弟弟長安君成蟜(jiǎo)才華出眾,他的勢力正在逐漸壯大,是最有可能取代嬴政的那個人。
長安君的威脅不僅嬴政知道,老謀深算的呂不韋也心知肚明。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20歲這年,上黨郡發生叛亂,叛軍宣布脫離秦國。秦國人前去打探情況,發現這場叛亂的幕后策劃者是趙國。一時間秦國上下群情激奮,呂不韋趁機建議,讓長安君率兵攻打趙國。嬴政不顧幾個大臣的異議,采納了呂不韋的建議。
于是,年僅17歲,沒有什么打仗經驗的長安君帶著十萬士兵出發了。大將樊於期早就不滿嬴政和呂不韋,行軍途中,他問長安君:“最近不少人都在傳,秦國已經換了姓了,嬴政不過是呂不韋和趙太后的私生子,根本就不配登上王位。他們合謀竊國,奪走了本該屬于您的一切,這件事公子知道嗎?”
長安君怎么可能不知道,他說:“樊將軍也聽說了?我雖然聽到些風聲,但一直不敢相信,沒想到這竟是真的!”
樊於期滿懷怨憤地說道:“公子寬厚善良,哪里明白那些小人的詭計。他們看似是重用您,其實不過是想借趙國的手殺了您。即使您沒死,一旦戰事失利,他們也可以趁機降罪。到時候,不論是貶為庶民還是被一刀殺死也就是這些人一句話的事?!?
長安君如遭雷擊,他道:“要不是將軍提醒,我現在還傻樂著。他們這么狠毒,我該怎么辦?”
樊於期答道:“現在大將軍蒙驁在外打仗,鞭長莫及,朝中的其他將領不足為慮。公子您手握重兵,只要揭發呂不韋父子的奸計,證明您才是正統,就一定可以得到大家的擁護。”
長安君有些意動,他熱血上頭:“大丈夫沒什么好怕的,我一定要除掉這群亂臣賊子,將軍可一定要幫我?!?
樊於期立馬表態:“公子放心,哪怕是死,我也要幫您成就大業?!?
于是,長安君和樊於期率領十萬大軍,也不管趙國這攤事了,直接掉頭攻向咸陽。嬴政大概也想不到,長安君竟然這么配合,畢竟上戰場還要擔心他能僥幸活命,而現在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殺了他。
呂不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他令大將王翦率領十萬大軍前去平叛。雙方交戰,僵持不下。王翦知道強攻無用,便想要智取。他表面上和樊於期交戰,暗地里卻派長安君以前的門客前去游說。
王翦只圍不打,樊於期以為他是怕了自己,卻不料已經攻下的兩城竟然接連失守。他只好出城主動進攻,出戰前,他對長安君說:“公子,如果戰敗也不怕,我帶您逃出秦國?!遍L安君困守城內,猶豫著是否真的要離開故國,開始逃亡生活。門客看出了長安君的猶豫,一套說辭動情入理,不出預料,長安君動搖了。
結果,樊於期被打得一敗涂地。他騎馬逃到城門下叫道:“快開門,放我進去!”而此時,門客正陪著長安君登上城樓觀戰,周圍的士兵眼見樊將軍已經到了城下,長安君也不說開不開城門,一時間更是沒人敢動。
這時,門客拔出劍架在長安君的脖頸上,大聲喊道:“長安君已經投降了!”樊於期見此情景,知道長安君是指望不上了,便帶著幾個殘兵頭也不回地跑了。長安君這時才知道自己中計了,嘆一聲“大勢已去”,便拔劍自刎了。
嬴政巧妙地利用矛盾,借他人之手除掉對手,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謂之“借刀殺人”。當呂不韋提議長安君伐趙,企圖借趙國之刃除掉政敵時,嬴政則順水推舟,借呂不韋之手清除了長安君這個潛在威脅。
蟄伏待機,秦王一舉鏟除兩個敵對集團
嬴政繼承王位后,因為年幼,母親趙太后代替他管理國家。呂不韋原本就是相國,后又被秦王尊為“仲父”,成為秦國首屈一指的人物。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拉攏掌權的趙太后,他把一個叫嫪毐(lào ǎi)的人扮作太監,送給趙太后做男寵。
嫪毐很得趙太后的歡心,在趙太后的扶持下,很多大臣都依附于他,漸漸結成了僅次于呂不韋的政治集團。但不管是呂不韋的呂氏集團還是嫪毐的后黨集團都不希望嬴政管理國家,分走他們手中的權力。
時間到了嬴政21歲這一年,按照秦國的制度規定,明年嬴政就可以加冠,親自管理國家。但此時,呂不韋公布了《呂氏春秋》,這本書宣揚的思想是反對君主專政,號稱一字千金。嫪毐則被趙太后封為長信侯,并賜予封地。兩個敵對集團氣焰囂張,而嬴政也只能暗暗記在心里。
公元前238年4月,嬴政按照原定計劃,來到秦故都雍城的蘄(qí)年宮舉行加冠禮。此時,趙太后和嫪毐已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早已被野心沖昏了頭腦,他想趁此機會殺了嬴政,扶持自己的兒子登上王位。
一次,他和大臣醉酒吵架,脫口而出:“我是秦王假父,你敢惹我!”大臣害怕地逃走了,并向嬴政揭發了嫪毐和趙太后的陰謀。
嫪毐知事情敗露,立刻發動叛亂。他偷了趙太后和秦王的玉璽,命令士兵攻打嬴政住的蘄年宮。嬴政令昌平君等人平亂,他命令士兵:“活捉嫪毐,賜錢百萬,殺了他也賞賜五十萬。”嫪毐大敗被活捉,受車裂之刑而死,株連三族。嬴政把嫪毐兩個私生子殺掉了,將母親趙太后囚禁在雍城宮。
在清算嫪毐的黨羽時,把他獻給趙太后的呂不韋也脫不了干系。但呂不韋對秦國貢獻巨大,朝廷中有很多人擁護他,為他說情。嬴政知道自己現在還動不了呂不韋,便只是罷免了他的職務,把他看押起來。
大臣們都覺得秦王囚禁生母容易惹人詬病,紛紛勸諫。后來在齊人茅焦的勸說下,嬴政把趙太后迎回咸陽。與此同時,呂不韋則被嬴政趕出了咸陽,去河南的封地養老。
一年多后,嬴政發現六國使者經常拜訪呂不韋,他的宅邸來往賓客絡繹不絕。這個呂不韋竟然還不消停!嬴政寫了一封信給呂不韋,言辭之間毫不掩飾對他的厭惡:“你對秦國有什么功勞?秦國把河南給你當封地,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有什么親緣關系,能被尊為仲父?你帶著家人去蜀地居住吧?!?
呂不韋看到信后,擔心即使遷到蜀地嬴政也不會放過他,便在去往蜀地的途中喝毒藥自盡了。
僅僅三年時間,嫪毐、趙太后、呂不韋這些阻擋嬴政的人都倒下了。但在此之前,嫪毐依仗趙太后行事囂張,全無顧忌。身為秦王的嬴政卻能夠盡數忍下,只為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把所有阻礙他的人全部鏟除。
劉邦斬蛇起義
漢高祖劉邦曾在沛縣做亭長,有一次他押送一群勞工去驪山修皇陵,但中途很多人都逃跑了。按照秦朝的律法,劉邦失職應該被處死。
劉邦帶著剩下的勞工來到一片沼澤前停了下來。夜里,心情郁悶的劉邦大醉一場,他一不做二不休,對剩下的勞工說:“你們都走吧,我也要逃命了。”但最后,仍然有十幾個勞工愿意繼續跟隨劉邦,劉邦決定先找個地方躲一躲,便帶著他們醉醺醺地連夜趕路。
這時,前面探路的勞工報告劉邦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橫在路中間,我們還是繞路吧。”劉邦酒意上頭,說:“大丈夫應當獨步天下,這有什么好怕的!”他走到前面,拔出劍就把大蛇從中間斬成兩段。接著,一行人又走了幾里地,劉邦抗不過醉意睡了過去。
后面的勞工在斬蛇的地方看到了一個老婦人。大晚上,老婦人站在路邊,哭得非常傷心。勞工問她原因,她便說:“有人殺了我的兒子,所以我才痛哭?!眲诠び謫枺骸澳銉鹤訛槭裁幢粴ⅲ俊崩蠇D人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他變成蛇橫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眲诠ぶ挥X得她是在騙人,便沒當真,結果老婦人卻忽然消失了。
等劉邦酒醒后,勞工和他講述了剛才的事情。劉邦聽罷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就是赤帝之子,是專門來終結秦皇室這些白帝后人的。于是,不久后他也投身起義。
歷史中,人們在做大事前,總會用一些傳奇性的故事來裝點自己的出身或經歷。或許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傳說,就是他為了宣傳自己是真命天子而傳播出去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讓人們信服。
劉邦以箭寄書得沛縣
沛縣縣令聽從蕭何、曹參的意見,決定找回劉邦等人一起起義造反。于是樊噲等人去尋找劉邦,劉邦得知此事后欣然應允,立即率領手下奔赴沛縣。不料,縣令突然反悔,不僅將劉邦拒之城外,還想一并誅殺蕭何等人。于是蕭何、曹參等人只能逃出城去投靠劉邦。
事情到了這一步,已是箭在弦上,劉邦當即在布帛上寫了一封書信,用箭射入城內。書信中寫道:“天下百姓忍受秦國的苛政已經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們卻還在替秦國的縣令守城。天下到處都是起義軍,他們馬上就要打到沛縣了。如果沛縣的百姓愿意誅殺縣令,響應起義軍,那家室就能夠保全。否則,一家人都會被白白殺掉?!迸婵h百姓看了劉邦的信,就一擁而上殺了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
劉邦進入沛縣后,召集當地的父老推選首領,大家都選劉邦。劉邦推辭道:“如今天下紛亂,諸侯林立,我們應當選出一個全縣最有聲望的人。我不夠自愛,德行也不高,耽誤我自己的事情無所謂,倘若誤了父老鄉親們,那我就是死一百次也不夠,還是趕快另選一位賢明來領導大家吧。”
雖然劉邦這么說,但蕭何、曹參等人仍竭盡全力推舉劉邦,沛縣父老占卜出來的結果也是劉邦最吉,于是大家都擁戴劉邦。劉邦多次推辭不受,遭到拒絕后只好應下。于是,他們舉行了儀式宣布起事,并仿照戰國舊制,稱劉邦為“沛公”。
劉邦分析各路起義軍的形勢,把沛縣縣令推到了不得不死的境地,利用百姓之力奪下沛縣。劉邦的成功也絕非偶然,他交游廣闊,早早結識了樊噲、蕭何、曹參等人,并憑借著高超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他們的擁護。
鴻門宴,劉邦金蟬脫殼
項羽在鴻門設宴,宴請劉邦。兩方之間早有嫌隙,于是在范增的主導下,一場針對劉邦的刺殺就此展開了。
劉邦起了個大早,帶著張良、樊噲等一百多人來到鴻門。一見項羽,劉邦趕忙解釋道:“我和將軍合力抗秦,您在黃河北,我在黃河南,哪里想得到是我先入關?,F在竟還有小人造謠,想要離間將軍與我。”項羽一聽這話,便毫不猶豫地出賣了曹無傷,說道:“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告訴我的,若非相信了他,我也不會這么生氣?!?
項羽留下劉邦喝酒,劉邦又對項羽說了一籮筐表忠心的話。大家都挺高興,除了范增。他幾次三番舉起玉佩提醒項羽要殺了劉邦,結果項羽看見了卻只是沉默。范增知道項羽靠不住,索性站起身去找項莊,命令他借著舞劍助興殺了劉邦。
項莊向項羽請示:“您和沛公只喝酒多沒意思,不如我來舞劍熱熱場子?”
項羽說:“好?!庇谑谴蠹冶憧雌鹆隧椙f舞劍,只見項莊舞著舞著就朝劉邦那里戳,項伯頓時明白他們這是想殺了自己請來的客人,心想這怎么能行!于是項伯也拎著劍開始舞,項莊朝劉邦刺,項伯就像鳥一樣張開雙臂保護劉邦。
張良見情勢不好便走到門口找樊噲,來了一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噲一聽這還得了,只道:“我得進去救沛公,和他同生共死。”說完便提著劍和盾沖了進去。
樊噲怒視著項羽,眼睛都要瞪裂開了,氣氛很尷尬,這場鬧劇似的舞劍也到了結束的時候。項羽問道:“這位壯士是誰?”張良解釋道:“這是沛公的參乘樊噲?!表椨鹳p賜了一杯酒給樊噲,樊噲謝過項羽后,仰頭把酒給喝了。項羽又道:“給他上一個豬前腿?!笔虖谋愣肆艘粋€沒熟的豬腿給樊噲。樊噲也不客氣,直接把肉放到盾牌上,拿劍切著吃。項羽覺得樊噲是個爽快人,便問道:“壯士,還能喝嗎?”
樊噲站起來道:“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好怕的。秦王是虎狼一般殘暴的人,就喜歡殺人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要造反。當初楚懷王和大家約定好了,先進咸陽的人就是關中王。現在沛公第一個進咸陽,他打理好一切就退了出來幫您守著函谷關,您非但不賞賜他,還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了他。這不是延續秦王的做法嗎?”
項羽不知道說什么,便說:“坐?!苯又蝗喝擞珠_始喝酒,過了一會兒劉邦去上廁所。張良、樊噲和主公保持一致,也去上廁所。三個人趁人不注意,聚在一起嘀咕。張良先發言:“我看范增還是想殺您啊,這里不安全,還是先跑吧?!眲钣行┆q豫:“沒告辭就跑,是不是不太妥當?”樊噲急得不行:“這都什么時候了,還想著禮節,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現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跑就是了。”
劉邦說:“行,我先走,張良留下來告辭?!庇谑?,劉邦帶著樊噲、夏侯嬰等人離開。張良預計他們已經安全到達營地后,進去辭別道:“沛公不勝酒力,派我來替他告辭?!边€送給項羽一對玉璧,范增一對玉斗。項羽問:“沛公人呢?”張良答:“他怕您責怪他,先回營了?!?
等張良也走了,范增氣得一劍劈碎了玉斗,嘆道:“豎子不足與謀,將來奪取天下的一定是劉邦,我們這些人以后都是他的俘虜啊!”
故意示弱是回避矛盾的巧妙方法,很多時候,它可以麻痹對手,松懈對方。原本項羽是想試探劉邦的野心,結果劉邦一上來就示弱,讓項羽掉以輕心,劉邦得以金蟬脫殼。
劉邦喻獵人獵犬服眾
劉邦平定天下后,開始論功行賞。在一眾功臣中,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即使功勛卓著的武將也都遠遠不如蕭何。于是,劉邦下令封蕭何為侯,食邑八千戶。
武將們非常不滿劉邦的決定,他們抗議道:“我們這么些年出生入死,有人最多打過一百多場仗,少的也打過幾十場戰役,攻城略地,都是我們立下的戰功。那蕭何有什么了不起?沒領過兵,也沒打過仗,整天就是舞文弄墨、動動嘴皮子,憑什么居于我們之上?”
劉邦聽到武將們的埋怨,沒有回答反問道:“我知道你們每一個都是有功之臣。你們為我出生入死,隨時可能身首異處,但你們懂打獵嗎?”
莫名其妙扯到了打獵上,武將們不解其意,都老實答道:“懂一點,懂一點。”
劉邦又問:“知道獵犬嗎?”
武將們回答:“知道?!?
劉邦遂點頭,徐徐講道:“打獵時,追殺獵物的是獵犬,而發現獵物,驅使獵犬的是獵人。你們不過是追殺獵物立功的獵犬。”
劉邦說完,有意地看著武將們,發現他們還是面帶不解,只能接著補充道:“至于蕭何,他雖不似獵狗那般去親自追逐獵物,但他卻是能發現獵物,并指揮獵狗的獵人。況且,你們追隨我不過是獨自一人,但蕭何可是拖家帶口把幾十條性命都托付于我,你們說我能忘記他的功勞嗎?”
此話一出,武將們都訥訥不能成言。
直接的肯定或者否定,或講大道理,都不能讓對方口服心服。以淺顯易懂、生動具體,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能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劉邦拿獵人比喻蕭何,令眾武將啞口無言。
劉邦評“三杰”,蕭何居首功
劉邦稱帝后,有一次宴請群臣。席間,君臣喝得盡興,劉邦饒有興致地問道:“你們覺得為什么我能奪取天下,項羽卻失了天下?”有大臣站起來說:“陛下獲勝后,得到什么好處都會和我們分享,天下人與您的利益一致,而項羽卻猜忌有才能的人,處死為他立功的人?!?
劉邦搖了搖頭,道:“你啊只知道些皮毛。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也比不上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更是不如韓信。他們三個都是人杰,吾用好了他們,所以是吾取得了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選擇不用,所以才敗在了我的手中?!?
其后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當居首功,封他為酂(zàn)侯,食邑最多。到了在朝中安排職務時,劉邦又想讓蕭何居首,結果引得眾人不服。很多將領覺得蕭何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壓過他們,便對劉邦憤憤不平道:“平陽侯曹參跟著陛下征戰天下,身上大大小小有70多處戰傷,論攻城略地,他才應該排第一?!?
關內侯鄂君了解劉邦的心思,遂道:“打仗時,陛下有好幾次全軍潰敗,只能只身逃跑,多虧蕭何調配軍隊補充兵力。有時,陛下來不及下達命令,蕭何也會一口氣派出幾萬人馬,以解陛下燃眉之急。不止兵士,軍糧也全靠蕭何才能運往關中,保證軍需供應。這些都是千秋萬世的功勞,曹參這些人的一時戰功可不能超過蕭何!依我看,蕭何必須排第一,曹參排第二?!?
鄂君的言論說出了劉邦的心聲,讓劉邦順理成章地把蕭何排為第一,又多封了二千戶,位列眾卿之首。
領導最高明的謀略,莫過于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們發光發熱。張良、蕭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杰”,不僅僅因為三人才華橫溢,更得益于劉邦的知人善任。
劉邦聽從天命,呂后病榻問相
劉邦年事已高,又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受了箭傷,回到長安時已是積重難返。呂后找來名醫為劉邦診治,劉邦問他情況如何,名醫安慰說還能治。
劉邦一聽這語氣就知道這是治不好了,他責問醫生:“我原本就是個平民布衣,手里拿著三尺之劍取得天下,這不就是上天的安排嗎?既然天命如此,即便是扁鵲在世,又能有什么用!”劉邦索性不治了,賞賜名醫五十斤黃金,令他自行離去。
不久呂后問劉邦:“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蕭丞相也去了,那誰能接替他?”劉邦道:“曹參?!眳魏笥謫枺骸澳且遣軈⒁膊辉诹四??”劉邦答:“王陵也行。不過王陵有些憨直,可以讓陳平輔助他。陳平聰明是聰明,但難以獨當大任。周勃厚道沉穩,雖然文才方面不大行,但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他可以做太尉?!?
呂后接著問:“那要是都故去了,又該任用誰?”劉邦道:“這以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領導的大智慧在于遠見的卓識和預見力,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未來。正是得益于劉邦的生前部署,幾位大臣和呂后才達成權力平衡,此后陳平和周勃更是伺機除掉呂氏,把天下歸還到劉氏子孫手中。
子嬰將計就計殺趙高
趙高殺死秦二世后,想憑借自己嬴氏后人的身份登基為帝,結果沒有成功。無奈之下他只好去尋找下一個傀儡,算一算秦始皇的兒子都殺沒了,也只有子嬰能繼位,但子嬰實在不是個聽話的人。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子嬰就常常建議秦始皇少大興土木,多減稅賦。秦二世繼位,要殺蒙恬、蒙毅兩兄弟的時候,子嬰又說胡亥就是第二個趙王遷,趙王遷殺李牧,趙國亡了,胡亥要是殺了蒙氏兄弟,那秦國也得滅。
子嬰不夠“好”,但趙高的選擇也不多。六國復立,秦國也不剩多少土地,就讓子嬰做皇帝吧。趙高通知子嬰:“你先齋戒,然后去太廟祭拜祖先,接受國璽。”
不僅是趙高不喜歡子嬰,子嬰也對葬送大秦江山的趙高深惡痛絕。子嬰心想:趙高可是連胡亥都給殺了,更何況是我。他早晚也會殺了我,與其等死,不如先下手為強。
齋戒五天后,子嬰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宦官韓談說:“趙高殺害胡亥,擔心群臣聯合起來誅殺他,便要立我為皇帝來安撫眾人。我聽說趙高與楚國暗中約定,他來誅殺秦國皇室和族人,到時候楚國就會封他為關中王。如今讓我齋戒結束后去宗廟,必定是想在宗廟殺掉我。我索性將計就計,裝病不去,等趙高親自來請我,到時候我就殺了他。”
兩個兒子道:“好,朝中許多大臣都想殺了趙高,他們一定會支持您的。”子嬰雖然低調,但因為性格耿直,愿意為人出頭,所以無論是在朝堂、軍營,還是民間都挺有威望。子嬰做了一系列部署后,舉行繼位儀式的日子也到了。趙高準備好一切,卻遲遲沒有等到子嬰。
趙高先派太監去請子嬰,子嬰只道:“馬上就來?!壁w高等了又等,還是不見子嬰。于是他又派大臣去請,子嬰還是沒動。趙高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但始終無人能請動子嬰,他只能帶著幾個侍從親自去請。
到了子嬰宮殿的門口,趙高命人通傳,說是自己親自來請子嬰參加登基典禮。子嬰傳話說,請丞相一個人進來。趙高壓根兒就沒料到子嬰有膽子刺殺自己,便大搖大擺地走進宮殿。
進殿之后,趙高還沒反應過來,宦官韓談便拎著刀朝他的脖子砍去,趙高慘叫一聲,氣息越來越微弱,不一會兒便死了。提前埋伏好的侍衛也斬殺了趙高的隨從,子嬰隨即在眾大臣面前細數了趙高的罪行,并下令逮捕趙高的黨羽。大臣們早就盼著這一天,迅速清算了趙高的所有黨羽,趙高三族都被誅殺。
秦國即將滅亡,趙高表面上大權在握,但其實已經自身難保。他輕視子嬰,毫無防備就落入了子嬰的陷阱。再加上趙高本人已經臭名昭著,人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子嬰便乘勢而上,一舉誅殺趙高及其黨羽。
劉秀燒書定人心
劉秀率兵攻打王郎時,劉秀的一些部下見王郎聲勢浩大,不禁心生動搖。他們想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便私下和王郎互通書信以投誠。
公元24年,劉秀打敗稱帝的王郎。在他占領城池殺掉王郎的同時,還收繳了數千封手下官員與王郎勾連的書信。
劉秀召集所有人,當場將全部信件付之一炬。那些因左右搖擺而惶恐不安的部下,這下都把心放在了肚子里,全心全意擁護劉秀。
大局已定,劉秀知道繼續追究下去必定會牽連許多人,白白消耗己方實力,索性將證據燒掉,表明自己不計前嫌,以獲得更多支持。
漢昭帝明察秋毫,識破陰謀
西漢時期,漢昭帝剛剛即位,燕王劉旦想要謀朝篡位。當時上官桀嫉恨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便與劉旦串通一氣,企圖誣陷霍光。
他們趁著霍光外出不在朝中,指使他人以燕王的名義上書:“大將軍霍光在外檢閱郎官和羽林軍演習時,軍士對他施以天子之禮,迎送他時都要戒嚴清道?;艄膺€擅自額外選拔許多校尉歸入大將軍府。他擅權跋扈,臣懷疑他意圖謀反。”漢昭帝看到此書后沒有批復。
這時,霍光也得知了這件事,他心中忐忑,第二天上朝時在西閣徘徊,不敢上殿。
漢昭帝不見霍光,問道:“大將軍哪去了?”
上官桀立刻站出來道:“陛下,燕王揭發了大將軍的罪行,他定是見東窗事發,不敢上殿?!?
漢昭帝下令召霍光上殿,霍光惶惶不安走進大殿,摘下官帽,向漢昭帝磕頭告罪。
漢昭帝安慰他道:“大將軍先把帽子戴上吧,朕知道這是誣陷,你無罪?!?
霍光驚喜地問道:“陛下如何得知?”
漢昭帝緩緩說道:“將軍選調校尉這件事發生不到十天,燕王遠離京城,怎么可能這么快就探聽到消息?”
此時,漢昭帝不過14歲,卻如此聰慧善斷,朝野上下及宮人侍從無不驚嘆,而上書誣告之人也畏罪潛逃了。
管仲說:“比周以相為匿,是故忘主私佼,以進其譽。”意思是,昏君不肯明察臣下的實際功勞,只看夸譽的人多,就行賞;也不愿詳察臣下的實際罪過,只看誹謗的人多,就處罰。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才是明君之智。漢昭帝年僅14歲就能做到有自己的判斷,不受奸邪蒙蔽,實在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