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說過:“人生如戲,別老想當主角。因為,潛規則里靈魂和肉體都得不到安息。”確實,如果你總是當主角,誰愿意當配角呢?
然而生活中總有人喜歡充當那永久不衰的“主角。”時時刻刻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永遠都想遮掩別人的光芒來襯托自己,不給任何人機會。
劉倩是一位很喜歡出風頭的女生。有一次,朋友們約好一起出去玩,天好風景美,大家都玩得很開心。于是有人提議說,不如來合張影留個紀念吧。就是這一提議,發生了問題。原來劉倩堅持要站在中間,說什么自己上相。朋友們表面沒有說什么,但是大家心中都不開心。而劉倩還在那里興高采烈地說:“都站在那里做什么,快靠過來照相呀。”
其中一個朋友實在忍耐不住,不高興地說:“哎呀,要不你一個人照得了,反正我們都是你的‘陪襯’。”劉倩聽了,感覺非常的不好意思。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就好比同學聚會,大家都來說說有趣的事情,你口才好,講了一個又一個。別人想到什么好笑的事情,正要開口,你卻滔滔不絕,絲毫不給別人機會。一場聚會下來,只有你一個人的說話聲,別人變成了專門聽你講話的陪襯,而你還在為自己的口才洋洋得意,不管別人心里好不好受,結果聚會不歡而散。猶記得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到,“最善于言談者就是最善于傾聽的人,通過與他們鏈接,它賜予你改變他人的力量。”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你在扮演訴說的角色,有時候傾聽更重要。
同事嗓子發炎去醫院,醫生說必須禁聲一個周,要不然嗓子會繼續惡化。回到家,碰到剛剛放學的兒子,一進門將書包狠狠地摔向沙發,大聲嚷嚷:“我討厭學校,討厭老師。我再也不要去了。”
若是平時聽到兒子這么說,同事定要嚴厲地訓斥他。但是,因為醫生的囑咐,同事不能說話,只能沉默地看著兒子。
兒子氣憤地趴在同事的膝蓋上,傷心地一邊大哭一邊說道:“媽媽,今天老師讓我起來回答問題,我沒有答出來,老師說我上課不認真聽講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就連同學們都嘲笑我,真是太丟人了。”
同事不能說話,只好摟著哭得傷心的兒子,沉默地安慰著。過了一會兒,兒子從同事的懷里站起來平靜地說:“媽媽,我要去外面了,同學們還等著我呢。謝謝您不但沒有罵我,還聽我說這些事。”
不只是孩子,一個人在傷心的時候,高興的時候,沮喪的時候,憤怒的時候,需要的往往不是別人的教訓,而是安靜地傾聽。
同時,傾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端正態度,別去敷衍了事。
首先,傾聽的時候要注意你的面部表情,眼睛要關注對方,若是明白了對方的意思,點頭給對方一個回應,鼓勵對方繼續。在聽到輕松的話題時,可保持微笑并且輕聲回應,例如:“是的,好的,明白……”
其次,傾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的肢體語言,最好是面向對方而坐,身體不要有交叉,因為這在肢體語言中是“防御姿勢”,代表著拒絕,回避的意思。比如抱胸,蹺二郎腿等,還有身體后仰,會給人高傲,心不在焉的感覺,研究證明這樣的肢體語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最后,傾聽的過程當中不要打斷別人的講話,這個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句話沒有說完之前,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觀點。若是沒有聽清楚,可以抬手示意下,請對方重新表述一下剛剛的談話內容。而如果是工作內容,最好能夠隨手做記錄。
一個善于傾聽的人,在與人的相處中往往會給人春風拂面的舒適感,而且學會傾聽也會為我們換位思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喜好都會通過平時的溝通表露出來,不過我們都會忽視掉,若是不了解一個人,如何設身處地地利用他的思維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