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紅磚小樓的玻璃窗灑進來,映在桌面上的會議記錄本上。
顧清低頭翻著紙頁,耳邊是廣播站成員們略顯焦躁的討論聲。
“錄音設備又出問題了,上次錄的那期‘校園詩歌朗誦’雜音大得根本沒法聽。”
“人手太少了,剪輯和文稿整理都得我們自己來,效率太低。”
“新欄目申請到現在都沒批下來,咱們到底還能撐多久?”
眾人七嘴八舌地說著,氣氛沉悶。
白慕坐在角落,一手托著下巴,目光落在桌面的一沓資料上,眼神有些疲憊,但依舊溫和。
她輕聲開口:“如果我們也能像食堂那樣高效就好了。”
這話一出,屋內頓時安靜了幾秒。
顧清心頭忽然一動。
他想起自己當初為了幫助新生解決吃飯難題,花了整整半個月時間研究江臨大學各個食堂窗口的菜品、營業時間和人流高峰,最后用一張地圖和一個小程序解決了大家的選擇困難。
如今廣播站的問題……或許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優化?
他緩緩抬起頭,聲音不大,卻足夠清晰:“或許……我們可以用數據優化流程?”
屋里瞬間安靜下來,幾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他。
李浩然率先皺眉:“數據?你是說像搞科研那種統計分析?”
顧清點點頭,握緊手中的筆記本:“對,比如我們可以整理過去一年的節目播放記錄,結合聽眾反饋,看看哪些時段、哪些內容最受歡迎,然后調整播出順序和形式。”
有人開始露出懷疑的表情,也有人若有所思。
白慕”
顧清鼓起勇氣,翻開自己的筆記,指著一頁寫著密密麻麻數字的表格:“比如這個——《古典詩詞賞析》欄目雖然內容好,但收聽率一直不高。我查了下播出時間,是在周一中午,正好是大部分同學趕課的時間段,幾乎沒人會聽。”
他頓了頓,又翻到另一頁,“而‘校園故事分享’放在周五晚上,收聽率反而高出很多。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比較放松,愿意聽些輕松的內容。”
屋里一片沉默,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
李浩然撓了撓頭:“你這是……把廣播站當數據分析項目來做?”
“不是數據分析。”顧清認真道,“而是讓廣播更貼近聽眾的需求,用科學的方式提高效率。”
白慕看著他,眼底帶著笑意:“聽起來不錯。”
她轉頭看向其他人:“你們覺得呢?”
有人點頭,有人猶豫,但至少不再是一臉愁容。
會議最終達成一致:嘗試用數據驅動的方式優化節目安排,同時利用顧清的技術能力制作一個小型數據庫,方便后續管理。
傍晚時分,會議結束,眾人陸續離開。
紅磚小樓恢復了寧靜,窗外的銀杏樹在晚風中輕輕搖曳。
顧清沒有急著走,他留在廣播站里,打開電腦,將往期節目的播放時間、內容類型、聽眾留言一一整理出來。
他一邊整理,一邊在腦海里回想著白慕昨天晚上在節目中說的話。
“生活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傳奇,而是藏在點滴日常中的溫柔與堅持。”
他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一抹笑。
原來那些他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真的被聽見了。
現在,他也想為廣播站做點什么。
幾個小時后,他終于完成了第一份完整的“節目熱度趨勢圖”。
圖表上用不同顏色標出了最佳播放時段和話題方向,清晰明了。
他將圖紙打印出來,仔細疊好,放進包里。
窗外夜色漸深,星星點綴著天幕,遠處傳來隱約的琴聲,像是從圖書館方向飄來的夜讀音樂。
他起身關燈,腳步輕緩地走出紅磚小樓。
明天,要把這張圖交給白慕。
他已經在腦海中練習過無數次要說的話。
比如……
“比如‘古典詩詞賞析’放在周五晚七點播出,收聽率比現在高27%;而‘校園故事分享’……”第二天一早,顧清提著包走進廣播站的紅磚小樓時,白慕已經在整理今天的節目流程了。
她穿著一件淡青色的針織衫,發絲微卷地搭在肩頭,低頭專注的模樣像極了古書里走出的女子。
“那個……這是昨天我做的分析圖。”顧清把疊得整整齊齊的圖紙從包里拿出來,遞到她面前,語氣略顯緊張,“你看看有沒有參考價值。”
白慕抬起頭,目光落在他微微泛紅的耳尖上,輕輕一笑:“謝謝你,顧清。”
她接過圖表展開,眼睛越睜越大。
整張圖清晰明了地標注出不同時段、不同欄目的聽眾活躍度變化,甚至將天氣、考試周期等外部因素也考慮進去,做了交叉分析。
她仔細看著每一組數據,越看越是驚嘆。
“比如‘古典詩詞賞析’放在周五晚七點播出,收聽率比現在高27%;而‘校園故事分享’更適合午休時間。”顧清低聲補充道,像是怕她沒聽清楚,“如果能按這個調整排播表,應該能提升整體收聽率。”
顧清愣了一下,隨即感覺臉頰有些發熱。
他低下頭,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包帶,聲音輕得幾乎只有自己聽得見:“我只是……想幫廣播站做點什么。”
這時,門被推開,李浩然一頭沖進來,手里還拿著一沓問卷。
“哥幾個都準備好了!”他一邊喘氣一邊說,“我剛跟室友們商量了,咱們搞個‘聽眾調查團’,挨個寢室發問卷,問他們喜歡什么欄目、什么時間段、還想聽啥內容!”
白慕和顧清都被他的熱情逗笑了。
“你不嫌麻煩?”白慕挑眉。
“哎喲,這哪是麻煩,這是革命任務!”李浩然拍胸脯保證,“再說了,你不知道,我們宿舍那幾個平時最愛聽廣播,就是從來不主動反饋。這次我親自帶隊,非得讓他們都參與進來不可!”
說完,他又風風火火地跑了出去,嘴里還喊著:“我先去食堂拉票——!”
幾分鐘后,廣播站門口傳來張阿姨標志性的吼聲:“你們幾個臭小子別在我窗口前瞎嚷嚷!影響我生意了信不信我把你們燉成老母雞湯!”
屋內的顧清忍不住笑出了聲,白慕也掩嘴輕笑。
當天晚上,《清歌》節目如期播出。
背景音樂是熟悉的古琴曲《流水》,白慕的聲音溫柔如初:“感謝那位為我們帶來‘數據之光’的同學,讓我們看見聲音背后的力量。每一個細微的努力,都是成長的印記。”
顧清靠在廣播站窗邊靜靜聽著,夜風拂過銀杏葉,沙沙作響。
他的嘴角微微上揚,心里卻踏實而滿足。
原來,不只是他一個人在默默努力,還有人愿意傾聽,有人愿意回應。
幾天后,在白慕的主持下,廣播站召開了一次正式會議,決定全面試行顧清提出的“節目排播優化方案”。
他協助制作了一個小型數據庫,將節目內容、播放時間、聽眾反饋全部錄入系統,方便隨時調取與分析。
起初還有些成員半信半疑,但當第一周的新排播上線后,效果便開始顯現:原本冷門的《古典詩詞賞析》調整到周五晚七點后,收聽人數翻了將近一倍;而午休時段的《校園故事分享》成了許多同學放松心情的首選。
更令人驚喜的是,一些原本對廣播站不感興趣的社團和學生組織也開始主動聯系,希望能合作錄制專題節目。
甚至連校內外的一些品牌商也注意到了廣播站的熱度回升,主動提出了廣告贊助意向。
這一切的變化,就像春雨潤物無聲,悄然改變著廣播站的命運軌跡。
而顧清依舊低調地坐在角落,一邊調試設備,一邊記錄新一期的數據趨勢。
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分析思路,每一頁都藏著他對廣播站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