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后,一個衣衫襤褸、形銷骨立的年輕人站在東山寺山門前。慧能的草鞋早已磨穿,用山藤勉強綁在腳上;衣衫破得不成樣子,只能勉強蔽體,露出曬得黝黑的肩膀和胸膛;臉上布滿風霜痕跡,嘴唇干裂出血,唯有那雙眼睛依然清亮有神,像黑夜中的星辰。
山門巍峨,朱漆大門上“東山寺“三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門前的石獅威嚴矗立,鬃毛的紋路被香客們摸得光滑發亮。鐘聲從寺內傳來,渾厚悠遠,每一聲都像敲在心頭,震得胸腔微微發麻。香客絡繹不絕,有衣著華貴的官宦,乘著轎子前呼后擁;也有布衣草鞋的百姓,背著香燭供品,虔誠地拾級而上。
慧能整了整破爛的衣衫,赤腳踏上石階。腳底的老繭讓他感覺不到石板的冰涼,但階梯邊緣的棱角還是硌得生疼。山門兩側站著知客僧,見他這副模樣,眉頭不約而同地皺起。
“施主何事?“一位面色紅潤的知客僧攔住他,聲音里帶著居高臨下的意味。僧袍下露出細軟的綢緞中衣,與慧能的破衣爛衫形成鮮明對比。
慧能合十行禮,手掌相擊發出清脆的聲響:“弟子嶺南盧慧能,特來拜謁五祖弘忍大師,求法問道。“
知客僧上下打量他,目光在那頭亂發和赤腳上停留片刻,眼中閃過一絲輕蔑:“大師正在講經,無暇見客。施主若要上香,請往偏殿。“
慧能不卑不亢,聲音平靜卻堅定:“請師父通稟一聲,就說嶺南獦獠為求佛法,跋涉三千里而來。“他特意加重了“獦獠“二字,這是唐代對嶺南人的蔑稱。
知客僧還要阻攔,旁邊一位年長些的僧人開口道:“讓他進去吧。“這僧人面容清瘦,眼角有幾道深深的皺紋,“大師常說'佛法平等',豈能以貌取人?“
慧能謝過僧人,循著誦經聲來到法堂。堂前古柏參天,樹皮皸裂如龍鱗,散發著淡淡的松香。法堂內人頭攢動,香煙繚繞,檀香混合著汗味撲面而來。他站在人群最后,踮腳望去——
法座之上,一位白眉垂頰的老和尚正在講經。那便是五祖弘忍大師了。大師年近七旬,面容慈祥如古佛,白眉下的雙眼卻炯炯有神,聲音洪亮如鐘,字字鏗鏘:“汝等終日求佛,可曾想過佛在何處?“
眾僧默然,面面相覷。堂內靜得能聽見香燭燃燒的“噼啪“聲。慧能聽著,心中似有萬千思緒涌動。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佛在自性中!“
聲音不大,卻在寂靜的法堂內格外清晰,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眾僧嘩然,紛紛回頭。數百道目光如箭矢般射來,有驚訝,有疑惑,更多的是不悅與輕蔑。
弘忍大師目光如電,穿過人群鎖定這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大師的眼神突然變得銳利,聲音陡然嚴厲:“何處來的獦獠,也敢妄談佛性?“
唐代稱嶺南人為“獦獠“,帶有輕蔑之意。眾僧中有人竊笑,有人搖頭,更有人露出幸災樂禍的表情。慧能卻面不改色,分開人群上前一步,聲音清朗如泉:
“人分南北,佛性豈分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法堂內一片寂靜。香爐中的煙柱筆直上升,在空氣中畫出無形的線。弘忍大師眼中精光一閃而逝,他盯著慧能看了許久,突然厲聲道:“好個牙尖嘴利的獦獠!去后院干活,休得多言!“
眾僧松了口氣,有人推搡著慧能離開法堂。但慧能分明看見,轉身之際,大師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贊許之色,像是匠人發現了上好的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