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明五大弊病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333字
- 2025-07-13 22:29:00
短暫的沉默后。
“陛下深謀遠慮,臣附議!”
景清第一個躬身表態,聲音帶著嘆服。他
“臣附議!”練子寧緊隨其后。
“臣等附議!”
陳迪、魏冕、卓敬、茅大芳等文官,以及徐輝祖、鐵鉉等武將,紛紛躬身。
朱允文的分析,剝開了表面的瘡疤,直指最根本的病灶,更點明了此刻推行正是良機,由不得他們不心服口服。
“陛下深謀遠慮,臣等愚鈍!”
“刮骨療毒,謀萬世之安!陛下圣明!”
“臣等愿遵陛下圣斷!”
看著一個個官員這么快就轉變態度,朱允文心里跟明鏡似的。
官員當中,一部分是真的認同他的說法,認為眼下都這個局面了,不如一擼到底,將削藩貫徹下去。
一部分則是清楚,眼下的他說一不二,他們反駁也無用。
還有一部分,現在已經是無條件信任他,現在讓他們往東,他們絕不往西。
朱允文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在場的核心重臣:
“此役,亦暴露出朝廷諸多積弊,過去三年國戰,朕日日夜夜,痛定思痛,思索萬千,朕觀之,大明之病,其深有五!”
他豎起一根手指:
“這首要之弊病,便是藩王之弊,方才朕已陳之,不再贅述。”
“弊病之二,乃文官之弊!”
朱允文目光掃過在場的尚書、侍郎們:
“當初,太祖高皇帝罷中書,廢丞相,分權六部,本意乃防權臣專擅,集權于上。”
“然,六部并立,互不統屬,遇事推諉扯皮,效率何其低下?地方藩鎮、衛所,更易擁兵自重,陽奉陰違。”
“且六部之上,缺乏一個真正能協調各方、總攬全局、高效運轉的中樞所在。”
“長此以往,必生黨爭,門戶之見,傾軋攻訐,內耗不止。朝廷精力,盡耗于內斗,何談對外御敵,何談勵精圖治?!”
朱允文說了許多,但是核心的一點沒有說出來。
一個真正有效的中樞,除了能提高一個朝廷的辦事效率,最為主要的,還是集權!
自己要想牢牢掌控這些狡猾文官,以及軍中這些驕兵悍將,還有朝中這些功臣之后。
那就需要一個由自己親手掌控的集權工具。
這,便是軍機閣!
眾人悚然而驚!
上位此言,直指太祖定制。
朱允文的聲音繼續回蕩:
“故而,朕設立軍機閣,非為一時權宜,乃為破此沉疴,軍機閣,便是朕所設之新中樞,閣臣由朕簡拔,直接對朕負責。”
“總攬軍國要務,協調六部,通傳四方!令出一門,事權歸一。”
“唯有如此,方能如臂使指,應對危局,推行新政!此乃理順朝綱、提高效率、杜絕黨爭內耗之根本大計!”
嘶!嗷!
“原來如此!”
群臣們恍然大悟。
“陛下深意在此!軍機閣非僅為戰時,更為萬世開新局!高!實在是高!”
其他文臣也紛紛露出醍醐灌頂之色,看向朱允文的眼神充滿了嘆服。
原來這軍機閣的設立,竟是早有準備。
一時間,在場群臣全都交頭接耳了起來。
半天過去,朱允文略微沉吟。
“景清、陳迪、練子寧、魏冕、卓敬、茅大芳!”
被點到名字的幾位大臣連忙出列,恭敬一拜。
“爾等在此番守城戰中,籌措糧秣,安撫百姓,打理后勤,功不可沒,即日起,入軍機閣為參議大臣。”
一聽這話,幾個人全都激動到顫抖。
要知道,自從戰前朱允文成立這軍機閣以來,他們幾人算是看明白了。
上位這是明擺著要放棄之前文人治國,重文輕武的國策。
而是要反過來,重武先軍!
故而他們也都看出來這軍機閣的重要所在。
超越殿閣大學士,五軍都督府的存在。
朱允文的目光最后落在一直惴惴不安的齊泰和黃子澄身上:“齊卿,黃卿。”
“臣在!”兩人心頭一緊,連忙躬身。
“你二人,亦入軍機閣,參贊機務。”
“啊?!”
齊泰和黃子澄猛地抬頭,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狂喜和巨大的愧疚。
他們本以為,削藩惹出大禍,即便不治罪,也必遭冷落閑置。
萬沒想到,陛下竟不計前嫌,依舊委以重任,而且他們二人看了這么久,也看出來這個軍機閣非同一般。
下一刻,二人額頭觸地,身體因激動和慚愧而微微顫抖。
“陛下,臣等有愧圣恩啊……”
“臣等輔佐陛下幾載,功勞全無,差池不少,陛下如此不計前嫌,我生為人臣,有愧天恩,有愧陛下。”
朱允文看著二人,一臉肉疼,這兩個坑貨又開始了逼逼叨叨。
隨即趕緊揮揮手,示意二人住口。
接著,朱允文繼續吩咐了起來:
“秦逵!”
“臣在!”工部尚書秦逵連忙出列。
“自即日起,改皇宮華蓋殿為軍機閣。”
“今后,軍機閣一應事務,皆在華蓋殿辦理!”
“每日須有一位參議大臣輪值坐班,處置緊急事務,非經軍機閣合議、朕親批之重大旨意,六部不得擅專!”
有了軍機閣,就要有一個辦公的地方。
而軍機閣要想成為自己集權的工具,那就不能離自己太遠。
華蓋殿,位置剛剛好。
“臣遵旨!”秦逵大聲應道。
眾臣也都不是一般人,心眼子不比朱允文少,到了這個地步,眾人全都恍然!
這陛下設立軍機閣,除了是要重建一個高效、集權的中樞決策核心,以應對亂世,更是為日后集權鋪路。
這手腕,這格局,眾人看向朱允文的目光,敬畏更深。
朱允文并未停歇,語氣愈發沉痛,拋出了更驚人的論斷:
“這第三病,便在軍戶制,朕打算即日起,廢除軍戶制。”
“陛下!”
這次連徐輝祖都忍不住出聲了,臉上帶著深深的困惑。
“軍戶制乃太祖所定,屯田養兵,寓兵于農,乃固國之本啊!若廢除此制,朝廷兵員何來?糧餉負擔何其沉重?”
“固國之本?”
朱允文冷笑一聲。
“徐卿,你且告訴朕,此次勤王,齊尚書沿途募兵,三萬人逃了一萬有余!這些兵,從何而來?可是強征的軍戶余丁?其戰力如何,爾等親眼所見!”
齊泰臉色一黯,羞愧道:
“陛下明察,確有不少是強征的軍戶子弟,乃至頂替逃亡軍戶名額的市井游惰之輩……”
“這就是了!”
朱允文聲音陡然拔高:
“軍戶逃亡,已成痼疾!據朕所知,天下衛所,軍戶逃亡者,十之三四不止!”
“更有甚者,如大同衛,軍田十之七八已被地方豪強侵占,軍士淪為豪強佃農,形同奴仆!”
“廷非但收不到屯田之糧,反要額外撥付糧餉!此等軍隊,何來戰力?與李景隆所率之大軍又有何異?!”
“而這些逃亡的軍戶,無田無業,流離失所,為了活命,或嘯聚山林為寇,或被朱棣招攬,收為義從軍!成為朝廷心腹大患。”
“此次朱棣麾下,多少人是逃亡軍戶?!此制不廢,便是養癰成患,自掘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