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朝鮮平亂聲名遠揚

1882年夏,黃海之上,烏云如墨,層層疊疊地壓在海面上,狂風呼嘯,掀起數丈高的巨浪,將慶軍戰船拍打得劇烈搖晃。海風裹挾著咸澀的潮氣撲面而來,仿佛預示著一場巨大的危機即將降臨。此時的朝鮮漢城(今首爾)街頭,“壬午兵變”正如熊熊烈火般燃燒,這場因朝鮮士兵對日本扶植的閔妃集團不滿而引發的暴動,迅速蔓延開來。士兵們怒不可遏,沖進日本公使館,將其搗毀,日本立刻抓住這個機會,派遣多艘軍艦氣勢洶洶地進抵仁川。一時間,東亞局勢劍拔弩張,戰爭的陰云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

這場兵變的背后,是朝鮮國內復雜的政治矛盾。閔妃集團在日本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親日政策,不僅大量引進日本的商品,沖擊了朝鮮本土的經濟,還重用日本顧問,排斥國內其他勢力,引起了朝鮮民眾和軍隊的強烈不滿。尤其是朝鮮士兵,長期被拖欠軍餉,生活困苦,而閔妃集團卻過著奢靡的生活,這種巨大的反差成為了兵變的導火索。

清廷面對朝鮮的亂局和日本的野心,陷入了艱難的抉擇。朝鮮作為清朝的藩屬國,一直以來都與清朝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深受清朝影響。一旦朝鮮落入日本之手,清朝的東北邊境將直接暴露在日本的威脅之下,猶如門戶洞開,后果不堪設想。但日本當時已經通過明治維新逐漸強大起來,其軍事力量不容小覷,貿然出兵可能引發更大的沖突。朝堂之上,大臣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經過多日的激烈討論,清廷最終權衡利弊,決定派遣吳長慶督師支援朝鮮,希望能借此穩定局勢,遏制日本的擴張野心。

張謇,這位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天下的才子,得知朝廷要出兵朝鮮的消息后,心中熱血沸騰。他深知這是一個為國家效力、實現自己抱負的絕佳機會,也是檢驗自己多年所學的關鍵時刻。盡管家人擔心他的安危,極力勸阻,但張謇毅然決然地選擇隨慶軍奔赴漢城。當清軍的戰船在波濤中艱難前行時,張謇站在甲板上,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朝鮮半島,心中既有豪情壯志,又不免有些緊張和擔憂。他明白,前方等待著的,將是一場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征程。

抵達漢城后,張謇沒有絲毫的休息,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他身著便服,穿梭在漢城的大街小巷,與當地的官員、百姓親切交談。他走進茶館,聽老人們講述朝鮮的歷史和現狀;來到軍營,與士兵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還拜訪了朝鮮的學者,探討朝鮮的文化和政治。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調查,張謇很快就對局勢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他發現,日本此次出兵,早有預謀,他們企圖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在朝鮮建立據點,進一步擴大在東亞的勢力范圍。如果清朝不能采取強硬措施,朝鮮很可能會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清朝的東北邊境將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

為了給吳長慶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張謇夜以繼日地伏案工作。他的書房里,油燈常常亮到深夜,案頭堆滿了各種資料和草稿。他時而緊皺眉頭,陷入沉思;時而奮筆疾書,靈感如泉涌。經過數日夜的苦心鉆研,張謇終于完成了給吳長慶的政論文章,其文如下:

朝鮮亂局平策疏

臣聞:唇亡則齒寒,輔車相依,朝鮮之于我大清,猶藩籬之于宮室,藩籬不固則賊寇可乘。今朝鮮“壬午兵變”驟起,日本借機陳兵仁川,此非獨朝鮮之禍,實乃我大清東北邊陲之大患也!

朝鮮之亂,根源在于閔氏集團背清附日,引狼入室。其重用倭人,采行倭政,致使朝鮮本土經濟凋敝,百姓困苦不堪,軍士積怨已久。此番兵變,雖起于士卒嘩餉,實乃倭人染指朝鮮之局下,民怨沸騰之必然。今觀日本動向,以護僑為名,遣軍艦耀武仁川,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欲借朝鮮內亂,行鯨吞之實,進而覬覦我大清東北膏腴之地。若不早圖,待其根基穩固,彼時戰端一開,我大清將陷入被動挨打的危局。

當務之急,在于肅平朝鮮內亂。我慶軍將士,乃虎狼之師,可趁日軍立足未穩,以雷霆之勢,迅速控制漢城要沖。漢城咽喉之地,如景福宮、南大門、東大門等,皆為兵家必爭。我軍可兵分三路:一路直取景福宮,威懾亂軍中樞;一路扼守南大門,截斷亂軍退路;一路屯駐東大門,防備日軍可能的支援。同時,懸賞招撫亂軍中有識之士,許以官爵錢糧,分化瓦解其勢力。再擁立朝鮮王室中親清之賢能,重建朝鮮政府,如此則朝鮮內亂可平,秩序可復。

然平亂之后,更需警惕日本之威脅。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厲兵秣馬,國力日盛,其對朝鮮之野心,非一日之寒。為今之計,我軍當于朝鮮沿海要害之處,如仁川、釜山等地,增筑炮臺,部署重兵。抽調北洋水師精銳,定期于朝鮮海域巡弋,與慶軍互為犄角。如此,方能對日軍形成強大軍事威懾,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再者,應大力扶持朝鮮愛國力量。選派我大清軍事教官,教授朝鮮士兵先進的練兵之法、戰陣之術;資助朝鮮建立近代化兵工廠,打造堅船利炮。與朝鮮愛國志士共商國事,助其組建親清內閣,推行新政,發展農工商業,增強朝鮮自身實力。朝鮮強,則可御敵于國門之外,我大清東北邊陲亦可保無虞。

夫戰,勇氣也,亦智謀也。今我大清雖國力稍弱于日本,然師出有名,正義在我。若能果斷決策,以強硬之姿平亂御敵,必能挫日本之鋒芒,揚大清之國威。此乃關乎國家存亡、民族興衰之大事,望大帥明察,速作決斷!

張謇的這篇政論文章完成后,在慶軍內部和朝廷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文章觀點鮮明,論據充分,邏輯嚴密,從歷史淵源、現實局勢到具體策略,層層遞進,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寫作才華。“清流”南派首領看到文章后,贊不絕口,他們認為張謇的觀點切中時弊,提出的政策建議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針對性。張謇的名字,也因此在朝廷內外聲名遠揚,許多人都對這位年輕的才子刮目相看。

在張謇的建議下,吳長慶開始制定周密的平亂計劃。他召集慶軍將領,詳細分析戰場形勢,根據張謇提供的情報,確定了各個部隊的作戰任務和進攻路線。慶軍將士們得知平亂計劃后,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迎接戰斗。戰斗打響后,張謇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廝殺,但他始終堅守在吳長慶身邊,為其出謀劃策,提供情報支持。他密切關注著戰場的局勢變化,及時向吳長慶匯報最新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作戰策略。在攻打漢城的一處重要據點時,慶軍遭遇了敵人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張謇經過分析,建議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先在據點的正面發起佯攻,吸引敵人的注意力,然后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從側面迂回包抄,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吳長慶采納了張謇的建議,果然取得了奇效,很快就攻克了據點。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慶軍終于成功地平定了“壬午兵變”,恢復了朝鮮的穩定秩序。日本見清朝態度強硬,清軍戰斗力強大,不得不暫時收斂了自己的野心,撤回了部分軍艦。這場危機,在張謇和慶軍將士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張謇在朝鮮的出色表現,讓他的聲名如日中天。李鴻章和張之洞,這兩位在晚清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先后向張謇發出了禮聘邀請,希望他能加入自己的幕府,為自己效力。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等許多近代企業,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和權力,致力于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張之洞則是清流領袖,在文化教育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力,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三江師范學堂等新式學堂,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也積極推動實業發展,在湖北等地興辦了許多工廠。

面對李鴻章和張之洞的盛情邀請,張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加入他們的幕府,意味著將獲得更多的權力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李鴻章的幕府中,他可以參與到近代企業的創辦和管理中,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在張之洞的幕府中,他可以在文化教育領域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然而,張謇心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深知,慶軍在朝鮮平亂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吳長慶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在慶軍幕中,他能夠更加直接地為國家效力,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尊嚴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且,他認為在朝鮮還有許多工作需要他去完成,幫助朝鮮進行戰后重建,鞏固清朝在朝鮮的影響力,對于維護東亞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

經過深思熟慮,張謇毅然婉拒了李鴻章和張之洞的邀請。他懷著感激和敬重之情,給兩位大人分別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在信中,張謇首先表達了對他們的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對自己的賞識和器重。然后,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和決定。他表示,自己愿意繼續留在慶軍幕中,與吳長慶一起,為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福祉而奮斗。他相信,只要堅守自己的信念,無論在何處都能為國家做出貢獻。

張謇的決定,讓許多人感到不解和惋惜。有人認為他錯過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放棄了榮華富貴和飛黃騰達的可能;但也有人對他的選擇表示敬佩,稱贊他是一個重情重義、堅守理想的人。張謇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在慶軍幕中,他繼續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此后的日子里,張謇依然忙碌在慶軍的各項事務中。他幫助吳長慶整頓軍隊,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慶軍的戰斗力。他借鑒西方的軍事訓練方法,結合清軍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科學的訓練計劃。他親自到軍營中指導訓練,糾正士兵們的動作,鼓勵他們刻苦訓練。在他的努力下,慶軍的軍事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他還積極參與朝鮮的戰后重建工作,與朝鮮的官員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政策。他推動朝鮮發展農業生產,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農具;鼓勵商業發展,促進中朝之間的貿易往來。在張謇的努力下,慶軍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朝鮮的局勢也逐漸穩定下來。

在朝鮮的歲月里,張謇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背景,但都懷著一顆愛國之心。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探討救國救民的良方。有一次,他們在漢城的一家客棧里聚會,一位來自日本的留學生也參與其中。這位留學生對日本的明治維新有著深刻的了解,他向大家介紹了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張謇等人聽后,深受啟發,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差距。他們圍繞著中國應該如何學習日本的經驗,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這些交流和討論,讓張謇的視野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成熟。他也從這些朋友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謇在慶軍幕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的智慧和才能,不僅得到了吳長慶的高度認可,也贏得了慶軍將士們的尊重和信任。他成為了吳長慶的得力助手,在慶軍的決策和行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張謇在朝鮮的工作并非一帆風順。日本雖然暫時撤回了部分軍艦,但并沒有放棄對朝鮮的野心,他們在暗中進行著各種破壞和阻撓活動。日本的間諜在朝鮮四處活動,收集情報,煽動朝鮮國內的反清勢力,企圖再次制造混亂。

面對日本的暗中破壞,張謇與日本的外交官進行了多次交涉。在一次談判中,日本外交官態度傲慢,企圖為日本的侵略行為辯解,并要求清朝減少在朝鮮的駐軍。張謇毫不畏懼,他義正詞嚴地駁斥了日本外交官的無理要求,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證據,證明日本在朝鮮的種種不當行為。他堅定地表示,清朝在朝鮮駐軍是為了維護朝鮮的穩定和東亞的和平,絕不會輕易撤軍。在張謇的據理力爭下,日本外交官理屈詞窮,不得不暫時放棄了自己的無理要求。張謇還在朝鮮的政治斗爭中保持中立,積極調解各方矛盾,維護了朝鮮的政治穩定;他在慶軍內部加強管理,整頓紀律,增強了慶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張謇在朝鮮的這段經歷,也讓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國家的落后和民族的危機。他看到了日本的崛起和野心,也看到了清朝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種種問題。清朝的官僚體系腐敗,辦事效率低下;軍事裝備落后,訓練方法陳舊;經濟發展滯后,嚴重依賴傳統農業。他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僅僅依靠平亂和軍事威懾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和創新,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制度,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從那時起,張謇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顆改革的種子。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書籍,研究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思考如何改變國家的現狀,如何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他常常獨自一人在書房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沉浸在思考和研究中。雖然他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改革方案,但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信念和決心。他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夠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吾县| 益阳市| 棋牌| 青神县| 黄山市| 塔城市| 缙云县| 平武县| 宽甸| 乌鲁木齐县| 宽城| 夏邑县| 名山县| 岢岚县| 临湘市| 青田县| 敦化市| 英山县| 白城市| 林口县| 财经| 乌鲁木齐市| 台湾省| 攀枝花市| 隆尧县| 合江县| 丰都县| 肥西县| 仁布县| 尖扎县| 溆浦县| 宝应县| 金山区| 班玛县| 夏邑县| 长宁区| 黄陵县| 安吉县| 武威市| 新余市|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