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大宋淳化三年,九江廬山,云蒸霞蔚,松風漱石。白鹿洞書院有書生柳文遠,性耽山水,厭案牘勞形,遂攜一壺清茶,負書卷數冊,獨往五老峰尋幽覽勝。
是日天朗氣清,遠岫含煙。文遠沿石徑徐行,見飛瀑懸于蒼崖,如白練垂天;古松盤踞絕壁,似虬龍探爪。山花綴露,幽蘭吐馥,時有清泉泠泠,自石隙間瀉出,掬飲之,甘冽沁心。文遠慨然嘆曰:“昔陶靖節歸隱東籬,太白醉臥香爐,此間山水之勝,果不負盛名!”
正沉吟間,忽聞天際一聲清唳,穿云破霧而來。文遠仰首,但見碧霄之上,一青鶴翩然翱翔,素羽凌霜,若雪霰紛飛;丹頂映日,似朱砂點玉。其翼展如垂天之云,其姿儀若謫仙臨塵。時而低徊松澗,閑踱苔石;時而振翅凌霄,直上九皋。
文遠屏息凝望,心神俱醉,不禁拊掌而贊:“《瑞應圖》載:‘青鶴者,祥禽也,王者有道則現。’今得見之,豈非天賜?”又憶《列仙傳》言:“鶴鳴九皋,聲聞于天。”此鶴清唳一聲,山嵐為之震蕩,恍若驚破塵寰曉夢;孤影三轉,繞峰巒而飛,竟似蓬萊仙客,偶涉人間。
青鶴似有所覺,回眸一顧,目光澄澈如秋水。文遠忽生頓悟,朗聲吟道:“‘青鶴游太虛,孤云自往來。丹頂照塵世,素羽絕纖埃。’”語罷,那鶴長鳴相應,旋即展翅高飛,漸入云深之處,杳然無蹤。
文遠獨立山巔,久久悵然。歸而記之,題曰《廬山青鶴記》,并跋云:“鶴之來也,偶然;鶴之去也,必然。吾見其形,聞其聲,感其靈,已屬萬幸。世間仙緣,大抵如此,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后數年,文遠科舉及第,然終不忘廬山之鶴,每與人言,必嘆:“青鶴一去,山水寂寥,再無此清絕之姿矣。”
——《柳文遠集·山水游記》
。
注解
青鶴意象:
化用《列仙傳》“鶴鳴九皋”典故,突出其超然世外之姿。“丹頂映日”取自《瑞應圖》,賦予其祥瑞意味。“驚曉夢”對“繞蓬萊”,暗喻塵世如夢幻,而鶴蹤縹緲,似真似幻。
廬山景致:
結合白鹿洞書院的歷史背景,以書生視角寫山水,增添文氣。飛瀑、古松、幽蘭、清泉等意象,皆取法唐宋山水游記筆法。
書生感悟:
由見鶴而思仙,由仙緣而嘆人生,最終歸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泊,契合傳統文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
附
《青鶴》
瓊霄隱客絕塵煙,素羽凌霜舞翩躚。
丹頂映日生輝處,松澗閑步自悠然。
忽振霜翎破九霄,清唳驚破曉夢遙。
孤影三轉蓬萊外,猶帶仙風下碧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