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否可行的方案
- 我爹是劉裕,再續漢人骨
- 騎豬勇士灬
- 2009字
- 2025-06-10 17:22:56
又過了幾日,劉義符被喚到廳中。
劉裕正與王修等人議事,案上攤著地圖和幾卷文書,氣氛凝重。
劉裕抬頭看了看他,語氣平淡:“上次符兒你說的祛寒湯棚,倉曹核算過了,花費尚可,已派人在幾處重要道路試行了。你既然關心這些事,在旁聽聽也無妨。”
劉義符恭敬地應了聲“是”,站到一旁。
討論的正是糧道。
一個幕僚指著地圖某處,聲音焦慮道:
“這段舊漕淤塞多年,如果重修,需要耗費的民力就非常大,并且工期時間也很難確定。”
他手指移動:“如果從陸路繞行的話,但山路非常崎嶇難走,車馬損耗也成倍增加,怎么征發民夫更是難題。”
他加重語氣:“眼下糧秣轉運,這個地方已成重要阻礙,使得每日損耗都非常驚人。”
王修眉頭緊鎖:“主公,這段地方乃是咽喉之地,如果不去疏通,大軍前行,糧秣就非常難運輸了。若是重修舊漕,恐怕花費時間要很長……”
廳內一時沉默。
難題就擺在面前,似乎只有耗費巨大民力重修或者忍受巨大損耗繞行這兩條路可走。
劉裕手指不停的敲著案幾,目光掃過眾人,最后落在劉義符身上。
劉義符深吸一口氣,知道時機到了。
他抬起頭,清晰平穩的說:
“父親,諸位長史。兒近日翻閱地志雜書,前代記載,提到過這段淤塞河道上游十里處,有一古堰壩,名喚‘破釜堰’。”
他頓了頓:
“書中言,其地兩山夾峙,地勢很高,如果能稍加修繕,或許可蓄水。”
見劉裕眼神微亮,王修等人也露出驚訝之色,他才繼續道:
“兒妄自揣測:如果修復這處堰壩,然后把水位蓄高。等漕船行至下游淤淺處前,選擇合適的時間開堰放水,是否可以借助水勢沖刷淤泥,短暫提升水位,幫助糧船通過?”
他拋出核心:
“如此,或許能免去大規模疏通河道的民役,并且能減少繞行陸地的損耗。”
他補充道:
“雖然需要反復蓄水開閘,操作繁瑣,但相比征發數萬民夫重修漕道,或許能省大量人力與時間。”
廳內一片安靜。
王修的眼睛瞬間睜大了!
他猛地看向地圖上劉義符所指的大致方位,手指無意識地在案上劃動,似乎在快速計算可行性。
其他幕僚也面面相覷。
這個思路,聞所未聞!
利用水利自然之力,間歇性地解決關鍵節點的運輸難題?
這絕非尋常少年能想到的層面!
劉裕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飾的驚訝和審視。
他沒有立刻評價建議本身,而是尋問:
“破釜堰?你從哪里得知這個地方的?書中記載,具體如何說?”
“回父親,是在《淮水地志》中偶然讀到的。記載非常簡單,只有這個名字,和‘兩山夾峙,可蓄水’這幾句話。”
劉義符坦然道:
“兒子見它的位置正好在梗阻河段上游,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否可行,還需要實地去勘察堰壩情況,測算蓄水量與水勢。”
他點明了關鍵——需要實地驗證。
劉裕的目光看著劉義符,沉默了一伙,轉向王修說到:
“王長史,立刻派人!拿著我的手令,快馬前往這個地方,詳細勘察破釜堰現狀!”
他語氣堅決:
“地形、石基、蓄水可能、開閘水道……事無巨細,速速告知我!”
“喏!”王修立刻起身,聲音帶著一絲激動。
他迅速領命而去,經過劉義符身邊時,目光復雜地看了一下這位突然變得深不可測的大公子。
廳內只剩下劉裕和劉義符。
劉裕的目光依舊停留在兒子臉上。
良久,他才緩緩開口,聽不出喜怒:
“符兒,看來你病了一場,倒讓你沉穩了許多,還開始會思索政務了。”
劉義符低下頭:
“兒惶恐,只是胡亂翻書,突然有所得。亂說的地方,請父親責罰。”
“責罰?”劉裕身體靠回椅背,揮了揮手,“下去吧。此事,待勘驗回報再說。”
“是。”劉義符恭敬行禮,慢慢退出。
他能感覺到,背后那道目光一直追隨著他,直到他消失在門外。
廳內,劉裕獨自坐著,手指敲擊著案幾,目光始終落在剛剛劉義符所指的地圖位置。
日子恢復到了一種表面的平靜。
劉義符依舊每日讀書。
案上的竹簡換成了《淮水注疏》和更詳細的沿河地志雜書。
破釜堰的建議已經拋出來了,只需要等待回復就行。
他知道父親劉裕也在等王修的勘驗回報。
雀兒能感覺出公子的不同。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書看不進去就煩躁地丟開。
現在他對著那些描繪山川河流的書籍,都能看上很久,手指有時會在桌面上無意識地劃動,勾勒地圖。
劉義符的心思,并未完全停留在破釜堰上。
這只是改變劉裕看法的一個敲門磚。
他需要有更多表現。
他讓雀兒留意府里的重要事情,尤其是與廣陵、壽陽這邊的。
雀兒很機靈,老是能帶回些零碎的消息:哪條驛道最近信使來得特別勤,哪個方向的糧車似乎開始變多。
這些消息,劉義符都默默記在心里。
他也開始去更細致地研究地圖,尤其是淮水流域。
王修書房爭論聲里,“壽陽”、“彭城”這些地名出現的次數越來越高。
劉義符知道,這些都是北伐路線上的重要地方。
他反復去看記載這些城池攻防歷史的書簡,嘗試去理解它們的地利的重要性。
幾天后,王修再次出現在他面前。
這位長史的神色比上次更復雜。
帶來了劉裕的命令。
“公子,”王修平穩的說道,“主公吩咐,關于糧秣轉運、沿途設點這些事,公子如果有具體細務上的想法,可寫成條例,交給在下參考。”
沒有提破釜堰勘驗的結果,但劉義符明白這是一個信號。
劉裕沒有否定他上次的提議,甚至允許他進一步參與細節。
“有勞王長史。”劉義符平靜地回到。